摘要:“花生居然长在树上?”2025年8月28日,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铺子因一张宣传海报陷入舆论漩涡。一张将花生果实画在枝头的广告图,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引发网友集体吐槽,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这场由AI生成图片引发的常识性错误,不仅暴露了技术应用的边界问题,更成为企业
“花生居然长在树上?”2025年8月28日,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铺子因一张宣传海报陷入舆论漩涡。一张将花生果实画在枝头的广告图,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引发网友集体吐槽,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这场由AI生成图片引发的常识性错误,不仅暴露了技术应用的边界问题,更成为企业内容审核机制的一次警示。
一、乌龙始末:从“树上花生”到全民纠错
事件起因于良品铺子一款“四粒红花生”产品的宣传海报。画面中,本应埋藏于土壤的花生果实,被AI生成技术“移植”到了枝头,与花生“落花生”的生物学特性完全相悖。更荒诞的是,另一张背景图中,花生地被误绘成玉米地,收割机在“花生田”里作业的场景令人啼笑皆非。
“幸亏小时候种过花生,要不然真被骗了!”网友的吐槽迅速引发共鸣。有人翻出植物学资料:花生属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开花受精后子房需落入土中发育,故称“落花生”。这场全民科普运动中,良品铺子的广告图被戏称为“2025年最离谱农业创新”。
二、企业回应:从疏忽致歉到机制升级
面对舆论压力,良品铺子于8月28日紧急发布致歉声明。公司承认,此次争议源于“错误使用AI生成的图片素材”,并透露已对相关页面完成修正,淘宝、京东等平台广告图均已更换。
“这不仅是设计疏忽,更是内容审核流程的漏洞。”品牌方相关负责人向媒体坦言。据内部核查,问题图片系AI工具自动生成后,未经生物学专业审核直接上线。目前,企业已启动三项整改措施:
1. 全面核查:对所有产品宣传材料进行科学性审查;
2. 技术升级:优化AI生成内容的关键词过滤与事实校验功能;
3. 流程再造:建立“AI生成+人工复核+专家背书”三级审核机制。
三、AI双刃剑:效率狂飙下的常识危机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2024年,某电商平台曾将“水稻长在山坡上”的AI图片用于大米促销;2025年初,某餐饮品牌因AI生成的“牛排长在树上”海报遭监管处罚。技术中立的表象下,隐藏着三大风险:
• 数据偏差:AI训练库若缺乏农业领域专业数据,易生成反常识内容;
• 审核缺位:企业过度依赖技术自动化,忽视人工专业校验;
• 传播失控:社交媒体时代,错误信息可能引发指数级扩散。
“AI是创意加速器,但不是责任豁免牌。”清华大学传播学教授李明指出,“尤其在食品、医疗等关乎民生的领域,企业必须建立‘技术生成+专业把关’的双重防线。”
四、品牌信任修复战:从危机公关到长效建设
良品铺子的快速致歉与整改获得部分网友认可,但品牌信任重建仍需长期努力。对比2023年某国际快消品牌因“AI生成虚假代言人”遭抵制事件,此次危机处理凸显三大启示:
1. 速度即生命线:24小时内完成页面修正与声明发布,避免舆论发酵;
2. 态度决定温度:未推诿责任,而是坦承“工作疏忽”,赢得公众谅解;
3. 行动超越承诺:启动全品类宣传材料核查,而非仅修正问题图片。
“消费者要的不是完美企业,而是知错能改的诚意。”品牌战略专家王琳分析,“良品铺子若能将此次事件转化为优化内容生产流程的契机,反而可能提升品牌公信力。”
五、行业警示:技术狂奔时代的理性回归
据统计,2025年我国AI生成内容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但配套监管与行业标准仍处起步阶段。此次“花生上树”事件,为整个营销行业敲响警钟:
• 技术伦理:AI应用需遵循“不违背公序良俗、不传播虚假信息”底线;
• 能力配套:企业使用AI工具时,必须同步提升内容管理团队的生物学、医学等专业素养;
• 消费者教育:通过产品包装科普、短视频科普等方式,构建“技术-企业-公众”的信任桥梁。
结语:在创新与责任间寻找平衡点
良品铺子的“花生上树”风波,终将随时间淡去,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在AI重塑内容生产格局的今天,企业如何在效率与严谨、创新与责任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品牌生命力的关键。
这场乌龙事件提醒我们:技术可以改变传播方式,但无法替代对真理的敬畏;AI可以加速创意落地,但永远需要人类智慧的护航。正如那句被广泛转发的网友评论:“让花生回到土里,让AI回归工具——这才是科技向善的本义。”
来源:侠叔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