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站场边的孙颖莎,能让人笑出声的,偏偏不是她那一手刀刀见血的进攻,而是那瓶盖,怎么也拧不开。
3比0,比分冷静得像北方冬天的空气。
可站场边的孙颖莎,能让人笑出声的,偏偏不是她那一手刀刀见血的进攻,而是那瓶盖,怎么也拧不开。
你说巧不巧,邱贻可在旁边,正用战术语音包上线,莎莎却像在拆快递,跟紧张没半毛钱关系。
场上刚把早田希娜打得“魂飞日本”,场下却手忙脚乱对瓶盖。
这画面要放微博热搜,分分钟带话题#孙颖莎瓶盖#冲进前十。
别跟我说顶级运动员就得板着脸,大气都不敢喘。
国乒的“松弛感”都快成非遗了。
你以为她心大,其实人家是心细到尘埃。
无数场队内生死局、无数次媒体长枪短炮,她早习惯了。
小时候在队里,教练一句“不行重来”,她能咬着牙反反复复练到手指磨破,长大了成了国乒主力,压力像山压着也不见她怵。
她那种稳,是从泥泞里爬出来的底气。
有一说一,莎莎的心理素质,真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
2019年世乒赛,刚成年就被拉去当主力,外界看笑话,结果半路杀个回马枪,差点把丁宁拉下马。
那会儿还没什么人知道她名字,转眼四年,成了国乒女队的“狠人担当”。
你看过她那些数据么?
这场对早田,局分11-5、11-6、11-7,主动得分、反手质量、出手速度全是顶格。
对面日本教练组赛前研究得头头是道,结果上来一分钟不到就被打懵了。
场边邱指导,脸上写满“我还能说啥”,嘴上还要硬撑着讲战术,心里怕是早就笑开了花。
这种反差,谁看了不想截图发群里?
师父全场分析,徒弟拧瓶盖卡壳,外协一脸“这俩人是不是在打哑谜”。
网友乐了:“国乒这是新型暗号吗?”
其实,哪有什么暗号,都是“气定神闲”修炼到家的表现。
你要是看惯了那种咬牙切齿、恨不得掰断球拍的紧张氛围,看到莎莎拧瓶盖能不自觉笑出声。
你说这是不是中国体育的气质升级?
张继科拍桌子的狠、马龙的沉稳、陈梦的拼命三娘,孙颖莎是活脱脱把“松弛感”玩明白了。
全红婵去年跳完水,第一句问能不能吃辣条,莎莎拧瓶盖卡顿,都是同款“顶级运动员不装”。
谁说比赛不能有点人情味?
体育不光是刀枪剑戟,有时候瓶盖拧不上,也是一种胜利。
说实话,国乒的队内赛有多卷,外人根本想象不到。
你看她现在风轻云淡,背后多少次队友变对手,多少次凌晨加练,多少次被质疑。
心理素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从一场场泥潭里熬出来的。
莎莎能在万人直播镜头下卡瓶盖,说明她根本没把外界的压力放在心上。
外人看着觉得“轻松”,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淡定”是从多少次“狠狠摔倒再爬起来”里磨出来的。
其实你要说国乒“松弛感”,也不是最近才有。
张怡宁当年打完球能拎着包逛超市,姚明场上杀气腾腾,场下和队友互怼。
只是现在,网络时代放大了每一个小细节,一瓶水都能成热搜。
你还记得苏炳添吗?
去年百米决赛跑完,说自己该退休了,网友一片不舍。
中国体育走到今天,从“苦大仇深”到“幽默松弛”,背后是全民审美的转变。
你看,日本那边早田希娜赛前研究得比毕业论文还细,结果还是被3比0干净利落带走。
有人说这就是实力差距,但我觉得,最让人服气的,是中国运动员那种“天塌先拧瓶盖”的心态。
你见过谁能在顶级赛事上,脑子里还惦记瓶盖?
这才叫大心脏。
数据会说话,主动得分、反手弹击、失误控制,全是A+。
在压力面前能松弛,才是真的强大。
邱贻可和孙颖莎,这对搭档太有意思了。
一个表面端着,战术讲得一板一眼,一个一脸“我拧瓶盖我自信”,两种气质搭一起才有了国乒现在的稳。
其实说到底,这才是中国体育的未来——谁说冠军只能苦哈哈?
顶级运动员也能松弛、有梗、爱玩梗。
话说回来,你要真想明白孙颖莎的“瓶盖时刻”,不如自己上场打一场球试试,看看你是紧张到发抖,还是能像她一样淡定地拧个瓶盖。
别说,等哪天你也能在压力山大的时刻把瓶盖拧开,可能才懂什么叫真正的强大。
下回看到孙颖莎,别只盯着比分看,不如留意她下场后有没有拧上瓶盖。
谁知道,下一个热搜会不会又是“国乒瓶盖门”。
你说,体育的魅力,是不是也在这些“意外的小插曲”里?
来源:篮篮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