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KKJ继电器源于传统操作把手(俗称KK开关)的“合后位置”接点功能。该接点用于判断开关是否由人为操作合闸(“合后”闭合)或分闸(“分后”闭合)。
1、起源与目的
KKJ继电器源于传统操作把手(俗称KK开关)的“合后位置”接点功能。该接点用于判断开关是否由人为操作合闸(“合后”闭合)或分闸(“分后”闭合)。
2、核心功能:实现“位置不对应”逻辑
1)位置不对应:指开关的实际位置(通过TWJ/HWJ反映)与操作者通过KK把手预期的位置(“合后”或“分后”状态)不一致。
2)传统应用:
启动重合闸:开关人为合闸后(KK在“合后”),若保护动作跳闸或开关“偷跳”(非人为分闸),KK把手仍在“合后”,TWJ闭合,形成“合后位置接点+TWJ”通路,启动重合闸。
启动事故总信号:同上“位置不对应”回路导通,触发事故音响和光字牌告警。
3、KKJ继电器-模拟KK把手功能
KKJ是一个双线圈磁保持的双位置继电器(有动作线圈和复归线圈)。
手动/遥控合闸:同时启动KKJ的动作线圈->KKJ=1(常开接点闭合)。
手动/遥控分闸:同时启动KKJ的复归线圈->KKJ=0(常开接点断开)。
保护跳闸:不启动复归线圈->KKJ状态保持不变(仍为1)。
KKJ=1代表开关是人为(手动或遥控)合上的状态;KKJ=0代表开关是人为(手动或遥控)分开的状态。它完美替代了物理KK把手的“合后位置”接点功能。
KKJ继电器原理示意图
(二)KKJ的主要应用
KKJ的常开接点(KKJ=1)主要用于:
1、启动重合闸:构成“KKJ+TWJ”位置不对应回路。
2、手跳闭锁重合闸:手动分闸(KKJ复归->KKJ=0)时,利用KKJ=0信号(或相关接点)给重合闸电容放电,闭锁重合。
3、手跳闭锁备自投(BZT):原理同手跳闭锁重合闸,防止手动分闸后备用电源误投入。
4、产生事故总信号:通过“KKJ+TWJ”位置不对应回路触发。
KKJ+TWJ产生事故总信号
1、核心功能:直接反映断路器辅助触点的状态,提供开关位置指示。
HWJ(合闸位置继电器),并接于跳闸回路中。回路中串有断路器常开辅助触点。开关在合位->常开辅助触点闭合->HWJ线圈带电->HWJ=1(指示合位)。
TWJ(跳闸位置继电器),并接于合闸回路中,回路中串有断路器常闭辅助触点。开关在分位->常闭辅助触点闭合->TWJ线圈带电->TWJ=1(指示分位)。
保护装置习惯采用TWJ(常闭辅助触点)判断分位(如备自投接入位置)。
2、监控系统(SCADA):习惯采用HWJ(常开辅助触点)判断合位。若只有TWJ,需在数据库取反。
(二)TWJ/HWJ与“断路器位置”状态的区别
1、HWJ/TWJ的局限性:仅反映辅助触点状态。若控制回路断线(失去电源),HWJ/TWJ会失电(=0),此时开关实际在合位,但HWJ=0会被误判为分位;反之亦然。
2、“断路器位置”状态量:为解决上述问题,保护测控装置内部通过逻辑判断生成一个更可靠的“断路器位置”状态。
3、正常逻辑:TWJ和HWJ状态互反(一个0,一个1)->状态有效,“断路器位置”=HWJ状态(1=合位,0=分位)。
4、异常逻辑(控制回路断线):TWJ和HWJ同为0(失去电源)或同为1(非常罕见,可能触点粘连)->状态无效,“断路器位置”保持最后一次有效状态不变。
5、双位置遥信:TWJ和HWJ构成了一组典型的双位置遥信。有效状态必须是互反的(构成异或关系),否则视为无效。现场组态通常优先采用“断路器位置”这个经过程序处理的状态量来表征开关位置。
来源:寂寞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