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低度化狂潮,一场迟到的自嗨盛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11:35 1

摘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茅台”,这届年轻人有着属于自己的“财富密码”与消费狂欢,在投资与娱乐交织的领域,他们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消费热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茅台”,这届年轻人有着属于自己的“财富密码”与消费狂欢,在投资与娱乐交织的领域,他们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消费热点。

如同黄牛蹲守茅台,年轻人迷恋抽盲盒labubu,那未知的惊喜如同魔法般吸引着他们,每一次开启都是对幸运的期待,为了集齐心仪的款式,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

买黄金,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将黄金视为稳健的投资与时尚的配饰,在金价波动中寻找着财富增值的机会。

还有蜜雪冰城,这个以亲民价格和欢快氛围著称的奶茶品牌,在年轻人的追捧下,一路高歌猛进,成功跻身奶茶行业第一股,成为了年轻消费力量推动品牌崛起的典范。

这些看似不同的消费行为,实则都是年轻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01 白酒慌了

与新消费品牌的高歌猛进相反,传统消费品牌正陷入转型困局,尤其是白酒这类传统主力消费赛道。

为了迎合新一代消费群体,白酒企业一直在找出路,尤其是今年以来,疯狂发力“年轻化”。

一面是头部酒企开始密集推出低度白酒产品。

五粮液官宣推出29度“五粮液·一见倾心”,并邀请歌手邓紫棋作为全球代言人;

古井贡酒也推出了26度的低度白酒产品,还取了个看上去有年轻调性的网名“古的idea”;

泸州老窖还在38度的基础上一路下探,顺势推出了28度新品,甚至还宣称要打造16度、6度的超低度产品。

光是降低度数还不行,酒企们看到年轻人喜欢用水溶C调果立方、用红牛兑劲酒,也跟进搞起了调酒。牛栏山在线下大力营销“牛碧桶”喝法,即把牛栏山倒入3L塑料桶,加入雪碧、足量冰块、柠檬片和薄荷叶,再装上简易水龙头;汾酒在吃到桂花汾酒的流量红利后,在线上发力各种花式调酒的话题活动。

另一面,眼看精酿啤酒的生意上涨,白酒企业也开始跨界做精酿,五粮液推出中式五粮精酿啤酒“风火轮”,珍酒也紧跟步伐,马上上新高端精酿啤酒“牛市-NEWS”,董事长还亲自下场做起了直播带货。然而,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跨界产品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它们都主打高端,价格不亲民;另一方面,缺乏对年轻人消费习惯和口味的深入调研,难以获得年轻人的认可。

但这些动作,在年轻人看来,不过是“形式主义”。

白酒不是只要降度,就有年轻人喜欢。而且,低度白酒的价格并不便宜,38度国窖1573要卖500多,五粮液刚上市的29度白酒也要300元;白酒跨界做的精酿啤酒,都主打高端,珍酒的“牛市”一瓶要卖88元。

度数降了,但白酒的基因没变。跨界产品一时新鲜,但留不住人,终将沦为“一次性消费品”。

你看,白酒企业还是“端着”,放不下身段来。

02 年轻人有自己喜欢的口感

白酒企业现在来做低度化、年轻化,其实已经晚了。年轻人的选择早就给出了答案:

他们为情绪买单:黄金、盲盒(如Labubu)的爆火,折射出“悦己消费”的崛起。

他们也在重新定义喝酒的规则。

喝法上,要的是 “轻松自在”,不用讲究 “先干为敬”,也不用硬撑着喝到吐;

口味上,要的是 “清甜微醺”,果立方的百搭、梅见的清爽解腻,哪像白酒喝着烧喉咙;

场景上,要么是朋友聚会配烧烤,要么是独居窝在沙发上追剧小酌,追求的是 “放松不尬酒”,而不是白酒绑定的 “劝酒文化”“应酬压力”。

这些态度和选择,早就造就了一批属于年轻人的品牌。果立方揣兜里就能带出门,梅见配火锅解腻又顺口,还有各种小众精酿啤酒,随便挑一款都比白酒更懂年轻人。

而且这些品牌已经被年轻人玩出了各种花样。在广东,果立方已和菠萝啤、天地壹号并称“下班混饮三件套”。刚下班的年轻人习惯在便利店用果立方搭配冰红茶、水溶C甚至东方树叶,调制一杯“30元以内的鸡尾酒”。

这种行为不仅是消费行为,更像一种生活仪式,短暂逃离流水线工作,在便利店塑料凳上“夺回生活定义权”。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朋友送的,而“人生的第一杯鸡尾酒”是自己调的,这自然是截然不同的满足。

年轻人喝酒,从来就不是为了“多高级”,而是为了有趣、让自己开心。

别嘲笑年轻人喝果立方,再尊贵的酒也不如一个懂你情绪的搭子;餐厅再豪华、菜品再美味,不如三五好友坐在路边摊或配盘花生米独酌。

最真实的情感、最持久的快乐,往往出现在最自在的酒桌上。

白酒现在才想起讨好年轻人,太晚了。

03 不是年轻人不接受传统白酒的迎合

从白酒自身来说,做低度化、年轻化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因为,不是年轻人不接受白酒的迎合,其实是白酒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

什么是白酒?

学术大咖说,它是以粮谷原料,以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固态或半固态发酵蒸馏而得的含酒精饮品;

酒史专家说,它是与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金酒齐名的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

文学家说,它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真正的味觉盛宴,丰富的感观享受,是人们表达情感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

经济学家说,它是股票市场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产业。

没有一个和“年轻”挂钩。

本质上,白酒还是“上位者”的姿态。

而且,白酒给这一代人留下了“精神创伤”。

小时候,它是热衷饭桌健谈的远房亲戚,绣口一吐,就是一堆让人头疼的话痨;

上大学时,它是“普信”的学长,觥筹交错间总想绽放男性魅力;

工作后,它是喜欢讲“以下三点”的经理,酒过三巡之后就能让你多一个耳提面命的异姓亲爹。

如果说白酒是成人世界的入场券,那么越来越多年轻一代不再愿意加入这场服从性测试的游戏。

低度化、年轻化不是赶潮流,而是“重新生长”,传统白酒的年轻化也不是一场“营销战役”,而是一次“基因重组”。要放下 “老大哥” 的架子,真正去理解年轻人的需求,从口感、场景、文化上彻底革新。

留给传统酒企的时间不多了,但机会永远属于敢于自我颠覆的破局者。

如果还是抱着 “换汤不换药” 的想法,那再怎么折腾,年轻人也不会买账。

毕竟,我们早就有了自己的 “茅台”,不缺白酒这一个选择。

来源:每日商业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