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9年河南洛阳修筑铁路时,工人挖出了一批色彩艳丽的唐代陶器,它们大多带着黄、绿、白三种釉色,于是人们就叫它“唐三彩”。
提到唐三彩,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它只有三种颜色,其实这是个有趣的误会。
1899年河南洛阳修筑铁路时,工人挖出了一批色彩艳丽的唐代陶器,它们大多带着黄、绿、白三种釉色,于是人们就叫它“唐三彩”。
但后来更多考古发现证明,这种唐代釉陶远不止三色,浅黄、深绿、天蓝、赭石等颜色都能在上面找到,有的甚至是单一纯色。
原来古代人常用“三”代表多数,“三彩”其实是“多彩”的意思,这个名字就这么约定俗成地传了下来。
唐三彩的神奇之处,首先来自它独特的“二次烧制”工艺。
工匠们先把选好的高岭土经过淘洗、沉淀,做成各种造型的坯体,比如昂首的骆驼、丰满的仕女,或是日常用的壶罐。
这些坯体要先进行第一次烧制,也就是“素烧”,窑里的温度要达到1000到1100摄氏度,把坯体烧得坚硬结实,变成白色或淡红色的素胎。
这一步就像给陶瓷打基础,素胎质量好,后面的装饰才有保障。素烧冷却后,工匠们会在胎体上施釉,然后进行第二次“釉烧”,这次温度要低一些,保持在850到950摄氏度左右。
低温下釉料会慢慢融化流动,不同颜色的釉料相互浸润,形成浑然天成的斑斓效果,这正是唐三彩最迷人的地方。
釉料的配方更是古人的智慧结晶。这些彩色的釉料主要靠各种金属氧化物“调色”:铜元素烧出来是绿色,铁元素能呈现黄、褐等颜色,而珍贵的蓝色则来自钴元素。
特别有意思的是,蓝色釉料里的钴矿不是中国本土产的,考古专家发现,西安唐墓出土的蓝釉唐三彩,其钴料特征和波斯(今伊朗一带)的钴矿高度吻合,这说明它是通过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进口货”。
釉料里还会加入铅作为助熔剂,铅能降低釉料的熔点,让它在低温下就能融化流动,同时让釉面像玻璃一样有光泽。不过这也让唐三彩不能当日常餐具用,因为铅可能会有毒性析出。
在唐代,唐三彩主要是作为“明器”用于陪葬的。当时厚葬之风盛行,王公贵族们用唐三彩做成各种人物、动物和生活用品,象征着生前的奢华生活。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唐三彩,有载乐的骆驼俑,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华;有穿着胡服的仕女俑,展现了开放的社会风气;还有威武的镇墓兽,寄托着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工匠们会对人物的面部进行“开相”处理,不在脸上施釉,而是直接用颜料画出眉眼、嘴唇,让表情更生动逼真。
可惜这样精美的工艺到了唐末就渐渐衰落了。一方面因为战乱破坏了窑场,掌握核心技术的工匠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宋代推行薄葬制度,唐三彩这种“奢靡之物”不再流行。
虽然后世也有仿造,但都没能完全再现唐代的技艺。
不过今天,唐三彩烧制技艺已经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们用现代技术改良配方,既保留了传统美感,又解决了铅中毒的问题。
当我们看着那些历经千年的唐三彩,不仅能欣赏到黄绿交错的釉色之美,更能感受到唐代工匠的智慧。
那些流动的釉彩里,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也藏着一个王朝海纳百川的气度。唐三彩不止是多彩的釉陶,更是盛唐文明的生动缩影。
来源:夏有喃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