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将“一村一特色”作为总抓手,系统谋划、因村施策,突出特点。推动形成了“差异化振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将“一村一特色”作为总抓手,系统谋划、因村施策,突出特点。推动形成了“差异化振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龙泉镇委镇政府的引领下,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而是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山水画卷。每个村庄都立身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发挥独特的优势,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好高骛远,各自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的发展路径。
刘寨村、清流村和欢掌底村,三个相距不过数十公里的村庄,虽然共享着同样的青山绿水和气候条件,却走出了三条截然不同的振兴之路。刘寨村注重文旅融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得益彰;清流村依托特色食用菌种植和生态养羊产业,构建起绿色循环产业链;欢掌底村发展多元化经营,打造出“光农互补”的产业矩阵。
刘寨村: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
一排排现代民居错落有致,一座座蔬菜大棚依次排开,夕阳映照下的乡村大舞台彩旗飘飘,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酒厂里散发出阵阵酒香。走进龙泉镇刘寨村,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曾经,这里四面环山、交通闭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是典型的贫困村。“刘寨西岭沟,十年九不收,产了一个小谷穗,还叫圪狑偷吃喽。”当地流传的民谣这样形容道。如今,这个曾经的“烂摊子”已蜕变为产业多元、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1年以来,乘着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刘寨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带领全体刘寨村民艰苦奋斗,挖了两座山,填了两条沟,修了两条路,建了百座棚,盖了百栋楼,引进和发展了光伏、西红柿加工厂、龙山酒业等一众产业,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刘寨村驻村大学生村官郭磊介绍道。
全国政协委员、刘寨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程玉珍带领村民,通过“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党支部建在村级产业上,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把党员作用发挥在先锋示范岗位上,能人带头,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致富项目,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将刘寨村沉睡的土地资源“唤醒”,使“黄土地”变成“活资源”。先后获得了“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友好型社区”的荣誉。
依托当地丰富的“酒坊院”历史文化底蕴,刘寨村2020年引进龙山酒业有限公司,成为壶关县唯一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纯粮酿造清香型白酒为主导的企业,目前,已陆续开发生产出了唐韵、流金岁月、里程、方正等十余款“晋玉壶”纯粮白酒,拓展潞城区、潞州区、平顺县等线下的销售网点,同时打造抖音、微信视频等线上销售渠道。
酒厂落地刘寨村,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带动了村民的收入,不仅该村在酒厂的务工人数有30多人,人均增收3万元,而且刘寨村及周边村庄种植高粱户也增加到了300余户,年均增收1万元。“我在龙山酒业打工,烧烧锅炉打打杂,一个月能挣好几千,还不误农忙时上地干活儿。”村民王大爷高兴地说。如今,“晋玉壶”酒已成为刘寨村的一张特色名片。
刘寨村不仅有酒,还有菜。为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刘寨村通过“合作社+能人大户+脱贫户”的模式,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10座、春秋蔬菜大棚88座、观光大棚10座,共计108座高标准钢架拱棚。2025年,村里又新建了十余座蔬菜大棚,总数已超过110座,村里每座大棚年收入达2万-3万元。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了“新天地种养专业合作社”,引导全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建设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优质农产品。目前,该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蔬菜占总产量的30%以上,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
农业产业根基夯实了,刘寨村的发展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他们建成了“村史馆”,搞起了“直播”,拍起了“抖音”。同时打造酒乡文化和养老文化,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民俗、垂钓、采摘、酿酒、影视拍摄等。
2024年成功举办的由十四支队伍参加的第一届“晋玉壶杯消夏篮球赛”,“龙泉镇迎国庆、庆丰收、展风采”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周边群众5000余人次,带动100余户村民每户增收500元。2025年6月,刘寨村作为全国“四季村晚”的示范展示点,举办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艺盛宴。让“村晚”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
现如今,刘寨村形成了多元化的文旅融合新矩阵。农业调产绿色先行、农副产品加工跟进、乡村旅游互动发展,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已成为现实,涌现出张雷平、王会斌、张学文、平艳丽等一批能人大户;越来越多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目前已有3名本科毕业大学生加入到了村级产业发展的队伍中。
刘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玉珍表示,“村集体经济发展换了挡提了速,去年刘寨村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她说:“未来,刘寨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清流村:特色食用菌种植+生态养羊的绿色循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朴实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清泉村几代人对“好日子”的想象。
清流村位于壶关县龙泉镇的东南部,地形呈现出“两山夹一沟”的特征,太行山余脉形成的峡谷地貌使整个村庄的地表起伏较为显著,出村需要下行缓坡,进村则需要攀爬坡道,特殊的地形条件严重制约着清流村的发展。加上清流村周边并无矿产资源分布,村民们收入主要依赖于传统种植业和外出务工。
近年来,清流村“两委”班子凭着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推进了道路硬化、污水处理、修复塌陷地、整治残垣断壁、护岸挡墙等工作,升级了村里的文化广场、复垦了垃圾场,绿化了荒山,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清流村水畅路通、景美业兴。
“以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农产品运不出去,企业发展也受限。”清流村党支部书记申志庆介绍道,“现在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企业入驻,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促进了我们村特色产业链的形成。”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清流村“两委”把“菌—羊—肥”绿色循环写进了产业振兴的总蓝图里。
在远离民居区的山前坡地上,一座占地30亩、年出栏1000只肉羊的生态养羊养殖厂以种养改良繁殖、肉羊育肥为主,他们采用“氨化、碱化、青贮”等饲料处理技术,原料全部来自本村的玉米、花生秧等农作物,保证了肉羊的绿色、有机养殖。生态养羊养殖厂还配套了独立的污水循环处理系统,粪污直达田间,变为田间优质的绿色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难题,又实现了养殖与种植的绿色循环发展。
“我们养的大部分都是杜泊羊,适应性强、不挑食,我们不是传统的圈养模式,而是在山坡上放养,这也是我们村的羊肉质鲜嫩,卖得好的重要原因。”清流村副支部书记苗芳介绍道。生态养羊既盘活了清流村闲置的荒山资源,又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与此同时,生态养羊养殖区不远处的黑色食用菌大棚连片成景。菌棒原料是收完庄稼后的玉米棒芯,这些本该丢弃的废料经粉碎后发酵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蒸熟装袋,就可以撒菌种了。几茬出菇后,菌棒不落地,直接粉碎、二次发酵,摇身一变成了有机肥料,循环利用,施入田间,形成低耗高效、绿色有机的生态产业链。
20多座大棚全部实行的是“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经营模式,不但保证了村集体的收入,还优先雇佣本村的脱贫劳动力务工,可解决50余人的就业问题。“这工作可好啊,守着家,按计件给工资,我有时候接种比较快,一天能挣200多块嘞。”清流村村民苗庆英笑着说道。
如今,清流村已打通“秸秆—菌棒—菌菇—菌渣—羊饲料—羊粪—有机肥—大田”的完整循环链。山上羊群欢叫,棚里菌香四溢,田间作物葱茏,一部分在外务工的人也回到了家乡,种菌菇、养肉羊,打开了农业致富的创业门,一条联农、共富的生态农业新路径正在青山绿水间熠熠生辉。
欢掌底村:多元化发展的产业矩阵
距离清流村十几里路,就是欢掌底村——这里的山坡不只长庄稼,还“长”出了一座座光伏板、一座座大棚、一处处养殖场,多元产业矩阵把阳光、土地和人气巧妙排列,拼出乡村振兴的又一张“特色牌”。
欢掌底村位于壶关和平顺两县的交界处,典型的靠农作物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山区村、贫困村。村里的841口人曾经守着1250亩耕地,“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村集体经济更是近乎空白。
虽然穷,但这个村子是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典型,连续三十年获市县表彰,2021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欢掌底村党支部书记牛红岩说:“这面红旗不能倒,要让它飘扬得更高。”
近年来,欢掌底村“两委”开阔思路,结合当地日夜温差大、四季分明,蔬菜种植品质优于其他地方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全村建成50座冬暖式蔬菜种植大棚和23座春秋大棚,草莓、无花果、西红柿等果蔬四季轮作。
“无花果作为我们村最新引进的特色种植项目,在本地市场上还不多见,这也是我们发展水果采摘的一大亮点。”牛红岩指着一枚初成的果实介绍道,“这批无花果8月就进入了采摘期,很多周边村的人也会专门过来购买。”除了无花果,村里还同步发展了草莓和葡萄采摘项目,春季草莓红,夏季葡萄甜,秋季无花果香,冬季大棚蔬菜绿,“四季有果、三季可采”让大棚变身“聚宝盆”,吸引众多游客走进欢掌底,体验农耕乐趣。
他们还种植了核桃等经济作物的干果林基地,和200亩的旱地蔬菜种植基地形成“长短结合”的布局,同时又与旱地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构成多元种植体系,筑牢了欢掌底村的产业根基。
从大棚区向西不远,两栋标准化鸡舍并排而立,蛋鸡的咕咕声此起彼伏。这里是欢掌底村的第二个万只蛋鸡场,鸡厂由合作社承包经营,村集体收租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如今,欢掌底村已形成两个万只蛋鸡场、一个千头养猪场的养殖矩阵。
站在村头高地俯瞰,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100千瓦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既为欢掌底村集体“造血”,又推动低碳发展,让“阳光”变财富。
“这可是我们村的‘阳光银行’。”牛红岩介绍道,2017年并网发电的75万元光伏项目,如今年收益稳定在10万元左右,“旱涝保收,就像种了一茬铁杆庄稼”。光伏收益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通过公益性岗位、小型公益事业等方式惠及全村百姓。在欢掌底村,阳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根据发展规划,欢掌底村将在2026年完成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和干果加工三大园区:完成所有大棚智能化改造;新建5个万只蛋鸡场,形成7万只养殖规模;配套建设育雏、饲料加工和有机肥生产企业。到2026年,村集体年收益计划突破100万元。
“以前靠天吃饭,如今靠产业致富!”——在欢掌底村,这句笑谈正从愿望变成现实,他们把土地、劳力、阳光统统变成收入,拼出一张“多业并举、长短结合”的致富矩阵。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因地制宜、尊重差异,才能激活内生动力,走出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清流村、欢掌底村和刘寨村各自焕发异彩,在太行山脉共同织就了一幅多元共生、活力奔涌的振兴图景。
它们的故事不仅为山区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样本,更昭示着,真正的振兴,是让每一片土地都长出适合自己的果实,让每一个村庄都在时代大潮中,奏响自己独特的旋律。(田尚巧 程子豪 甘泉)
来源:山西市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