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基因,却摸透了土地的脾气;或许没读过多少书,却把新品种、短视频、蔬菜大棚玩得风生水起。
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基因,却摸透了土地的脾气;或许没读过多少书,却把新品种、短视频、蔬菜大棚玩得风生水起。
他们是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把式”,用皱纹里的经验和敢闯的劲头赢得了自己的人生。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三次“转身”,58岁菜农年入15万
从“瞎忙”到“精准”的转身
第一位“老把式”的关键词是:顺势而为,三次“转身”。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58岁的菜农叶祥松是标准的种菜老把式。叶祥松对过去最深刻的印象是辛苦,“当时地里种棉花,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后来,他跟着村民种辣椒、番茄、白菜,11亩地啥都种,这是叶祥松的第一次转身:转品种。
但创新有代价。由于各品种都有,需要花费的精力也更多,“一年辛苦下来,感觉产量也不多,钱也没多挣。”
慢慢地,他摸出门道:甘蓝每年9月移栽,3个月成熟,亩产8000斤,收益更高。于是叶祥松开始第二次转身——转方式,他将自己种植的其他应季蔬菜全部换成甘蓝。
图片来源:咸宁交通
然而,受到天气、产量、上市时间等因素影响,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大,叶祥松种植的甘蓝虽然产量大了,但没有销路、不了解市场,能卖上好价钱的年份并不多。
转机出现在县里成立农业合作社:种子、化肥比市场便宜20%,还能集中收购。“我只要把甘蓝种好,按协议价卖给合作社,不用自己跑销路,底气一下子足了。”这是叶祥松的第三次转身:转销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图片来源:咸宁交通
如今,叶祥松流转40亩地,加上农机服务队,年入15万,“比儿子在城里开店挣得还多”。他的经验很简单:选对品种、用对方式、跟对组织——这三步,相信不少朋友都可以走。
41年瓜农的“三板斧”
从“靠天吃饭”到“靠棚致富”
第二位“老把式”的关键词是:三板斧、“吃螃蟹”
内蒙古五原县胜丰镇瓜农王林中种瓜已有41年,他靠着从“靠天吃饭”到“靠棚致富”,从“大水漫灌”到“按需滴灌”,从“盲目试种”到“良种精育”的三板斧,成为了破局的先行者。
图片来源:活力五原
王林中种瓜,刚开始最怕“老天爷变脸”。回想起1984年刚开始种瓜他感慨颇深:“刚种瓜的那几年真是太辛苦了!”施肥靠经验,浇水凭感觉,种苗基本靠“试”。
有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或连续干旱,就可能让大半年的辛劳付诸东流,就算一年到头运气好迎来了大丰收,如何往外销售又成了大难题,只能起早贪黑拉到镇上卖,价格还低。
这是老把式的共同痛点:农业看天脸色,风险太高。
图片来源:活力五原
2011年,政府推广铁架大棚,王林中成了首批“吃螃蟹”的人。“大棚能挡风挡雨,还能制造温差,瓜更甜了。”2017年,他又试水滴灌技术,“按需给水,瓜什么时候渴了什么时候喝,省水省肥还省人工”。
如今走进他的瓜田,透明塑膜下温湿度精准调控,滴灌系统直达根部,瓜叶舒展,瓜果饱满。“大棚可以保护瓜不被风吹雨淋, 还能保持温度,制造温差,能让瓜更甜,口感更好。滴灌就是能够适时的用水,瓜什么时候渴了什么时候能喝,需要多少就给多少,节省了水、肥料和人力。用上这种新技术之后咱们回头客特别多,顾客们都觉得咱家这个瓜好吃,又大又甜。”王林中由衷地赞叹道。
王林中的“三板斧”——设施大棚+精准滴灌+良种精育,把“靠天吃饭”变成了“靠棚致富”。怪不得有人说:不怕风险大,就怕不敢试新招。
从“卖不掉”到“供不应求”
老把式的“技术升级路”
这位“老把式”并不老,但他做了两件挺“疯”的事:给瓜菜打牛奶、蜂蜜,用自己名字创建品牌。
在几位老把式当中,渭南市澄城县安里镇刘卓村的翟书民种菜算是短的且曾经是贫困户。2005年开始种菜,在摸爬滚打中逐渐成长,至今也已经20年。
刚种菜时,翟书民种的西红柿硬度不够,“我记得那时别人的西红柿一斤批发价四毛多钱,卖得很快,而我种的西红柿,硬度不够,没人要。每天我就等那些蹬三轮的小贩来,两毛钱一斤硬塞给人家。”
他反思:“为啥别人的菜贵还卖得好?”答案是:技术+品质。
图片来源:陕西果业
从此,他每年去杨凌农高会取经,花几百块买书买碟学技术,还引进了绿色种植,“水果全程不打农药,用有机肥。”
慢慢地,翟书民种的菜品相越来越好,质量有保证,价格高卖得快,销路不愁了。2010年前后,翟书民从露地种植慢慢发展成拱棚种植,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土专家”。
2020年前后,他更是尝试“蔬菜行间谷糠覆盖”,冬天降湿提温,解决了病害问题;更绝的是给果子喷“SOD+牛奶+蜂蜜”——“一年喷四五次,口感好了,价也高了”。
图片来源:陕西Plus
他还创办品牌“翟书民”,用自己名字和头像做招牌,线上线下结合,产品供不应求。“以前觉得种地是下苦力,现在才知道是学问。”把土经验升级成新技术,把土特产做成金招牌,哪怕从学一项新技术、注册一个小商标开始,都是突破。
63岁老农的“零成本升级”
间作套种+种养循环,年入16万
第四位是几位中最年长的,他给我们的关键词是:生态健康。
河南南阳的周玉山,63岁种了40多年地,把20亩地变成了“百菜园”:白丝瓜、圣女果、黑塔菜、板蓝根……几十种蔬菜轮番上市,年净收入超20万。他的秘诀是“零成本升级”:间作套种+种养循环。
图片来源:乡村纪行
1983年起,周玉山就坚持间作套种:“玉米地里套豌豆,豌豆收了种生菜,生菜收了再种玉米,一年五六收,效益是大田的几倍。”更绝的是,他把秸秆喂牛羊,粪便还田,“牛粪羊粪上地,减少投资还能养地,土壤有机质多了,菜长得更好,羊吃了也更健康”。
图片来源:乡村纪行
这种“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让他在2017年干旱年“玉米没减产”,牛羊年入10万,加起来年入16万。周玉山说:“地不欺人,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回报。”这种模式不需要大投入,小农户也能照着干。
从“田间老把式”到“网红主播”
老经验撞上新工具
第五位来自山东寿光,他的经验很丰富,但今天他的关键词是:“绝活”分享。
马吉田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菜农,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是村民眼中的“蔬菜专家”,毫无保留地分享种植经验。如今,他更是变身农业技术主播,在网络云端传递着实用的农技知识。
图片来源:央视网
勤劳能干、做事利落是马吉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虽然今年已经60岁,但干起大棚里这些体力活,他丝毫不显吃力。
时间回溯到1989年,那一年,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建起了全国最早的冬暖式大棚,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的绿色革命。1991年,建大棚的春风刮到了马吉田所在的村子——稻田镇马寨村,那一年,马吉田刚刚结婚,敢于尝试、怀揣致富梦想的他,成了村子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最初的大棚,墙体用麦穰和泥垛成,马吉田回忆说,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钱,建棚时受了不少资金难为,全靠人力将棚建好,但种棚的第一年就回了本。
1991年,他成了村里第一批建冬暖式大棚的人,“3000块建棚,当年卖5000块,第三年就成万元户”。30多年来,他扩建了3个大棚,收入从1万涨到10万。
从种植大棚开始,马吉田和妻子就早出晚归,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管理着棚里的一株一苗。多年的种植生涯,让马吉田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病虫害等问题在他面前无所遁形,在这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细心观察与经验积累。
如今的马吉田是村民眼里的“蔬菜专家”。他的“绝活”是记小本子:“哪里管理不到位,一年年攒经验。”“今年病毒这么厉害,你看我的棚里就没有一棵”。但他不藏私,反而拿起手机拍短视频、开直播,“从选苗到病虫害防治,每个细节都讲”。
图片来源:央视网
打开他的抖音,粉丝不断涨,评论区全是点赞。“以前觉得种地是自己的事,现在能让更多人学会,心里踏实。”老把式+新媒体,能让土经验变成“金点子”,种地经验变成“致富经”。
这些“老把式”,比年轻人更敢“折腾”。他们不怕风险,是因为他们懂土地:知道品种要“试”,技术要“学”,销路要“抱团”;他们不怕失败,因为他们把土地当“孩子”,用一辈子的心血去“养”。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编辑:陈浩
审稿:鲁丹
信息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央视网、活力五原
乡村纪行、陕西Plus等,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来源:长江蔬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