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西门——我们从小生活过的地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3 10:42 2

摘要:旱西门,听母亲讲我们家60年搬来此地居住,有二十三年之久。这里是我们受到启蒙教育、生活成长的地方。凡在此地出生长大和生活的同学、邻居,无不深深的怀念和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雅诗

旱西门,听母亲讲我们家60年搬来此地居住,有二十三年之久。这里是我们受到启蒙教育、生活成长的地方。凡在此地出生长大和生活的同学、邻居,无不深深的怀念和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此地现在的地理位置,按照区域划分归属太原市杏花岭区。东西南北分别是以新建路、金刚堰路、柳溪街、北大街为界近似长方形的地块。(按照当时十三冶在此,自然的一种定义吧)

依目前居民住宅的标准,在六十七十年代,我们居住的旱西门冶金宿舍(当时这样称呼),是一个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档”小区。

这样的一个区域具备: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初高中学校,医院 ,篮球 场,电影院,锅炉房,维修站,菜站,粮站,还有合社(那时称呼。其实是好几个商店),存车处,单身宿舍,机关办公楼,房产公司、机关食堂、通行车车库等。它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居民区,更像一个小世界。

据说这里的房屋及其它建筑系以俄式的设计为主。如在飞机 上向下俯瞰,会看到有规则的设计和规划,整个区域呈现多个方块图形组成的楼群。

这里楼和楼的序号很有意思,楼栋排号不按顺序,比如:14栋(拐把楼)17栋22栋三个楼围成了一个方块,但楼号确不连着。

7栋(拐把楼)6栋2栋,这三幢楼也是一样,还有其它。整个地块的住宅楼按序号有五十多幢,实数估计没有。

在楼的中间会种植有树木的小树林。人们在绿茵下歇息聊天很是惬意。孩子们则喜欢玩跳皮筋,荡秋千……是很好的休闲之地。后来居民渐多,空隙之处便是各家堆放泥煤了(再后来则盖了楼房,后话)。

一幢幢楼看似排列不整齐(不像一排排),但确是有意的设计和组合,让楼房既利用了地形(区域最西边是坝堰),还别具一格。

住宅楼大都是三层,屋顶是尖式的青瓦铺设,(文革期间,有人上房揭瓦,占有制高点,让我们唯慌唯恐)楼内的走廊宽,所有门窗及扶梯栏杆属纯木制作,涂刷着深棕色的油漆。有顽皮的孩子常常瞒着大人,在扶栏上玩滑溜梯,滑上滑下快乐无比,能把扶梯滑的油光铮亮。

我们居住的单元是这幢楼的拐把楼,相对于其它三个单元,居住的人多,粗略统计有43个大孩和小孩子?? 。孩子们玩耍、串门、聊天、藏猫猫……结伴上学格外的亲近热闹。楼里邻里之间有事互通帮忙,会因为粗粮细做交换做法,会学着编织毛衣相互交流,也会为缝制衣服讨教方法……,当然也会因孩子们打架,家长们伤点和气。也正是这样的人间烟火,构成了一个多元组合的大家庭,生活虽然平淡也有波澜,在这里我们感觉到了特有的亲切和温暖!

我们单元有文艺细胞的人真的很多, 天气渐暖时或每到周末,你看吧小提琴、杨琴、手风琴、笛子、二胡,几乎是一个时间演奏,简直是没有指挥的“交响乐”。悠扬的琴声会从二楼、三楼的窗户传出,在家的每个人,楼下过往的行人,不论在干什么,都会被音乐声触动,听着舒心另人陶醉!

这也难怪,那时我们的学业没有现在孩子们负担重,有的时间做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二楼的华哥硬是自己用木头刻出了一把小提琴,真是了不起 。

在我们居住楼的西面,有个二层楼,楼下分别是女浴池男浴池。

浴池内有大池和约十个蓬头。有存放衣服的分格衣柜、长条椅,趿拉板,很是人性化!(当时有这样的条件已很不错了)

记得每周三的上午是幼儿园小朋友洗澡 的时间,小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准确的说是白色的围嘴,前后拉着,一个班约有十多个孩子,两个老师在队形一前一后。现在觉得老师真不简单!担负着多大的责任啊!

二楼,一半由医院药品库房占用,经常会看到医院的工作人员推着个小平车,前来取医药物品。(现在感觉离医院有点远,估计是部分药品)

楼上的另一半则是文工团了,房间有百多平米,排练节目就在此地。不时有歌声鼓声乐器声传出,很是吸引人,大孩子小孩子会好奇的挤趴在一条门缝看个究竟,看不到的要站在外面的栏杆上向里探望(其实很危险)。排练之后演出时化上妆,看着真好看,感觉他们每天很愉快。据说当时《沙家浜》的演出,在太原大获成功!受到观众的点赞和好评!

就在这幢楼的后面,是一个空旷的地方,到了冬天从锅炉房烧煤后的煤渣会倒到此地。看着有很多姐妹们去捡煤核,我和妹妹也让父亲做个小耙子(父亲用铁丝做的还很俏皮,其实他不愿让我们去的),哪里有多少煤?人多煤核少,捡下一盆煤核很是辛苦。

在北边也就是住宅楼以外,有个养猪场。

在我家的阳台上能够看到公司机关食堂的后门,通常买回的粮油米面蔬果等,或倒煤渣、垃圾都是从这道门进出。

每逢节日如八月十五或过年,还有就是公司有庆祝会及活动,都会杀头猪,为节日增添佳肴做准备。

这时如在家待着,就能听到由远而近,猪的嘶声裂肺的嚎叫声,这声音叫着真让人不同情。不过当趴到窗户上瞧瞧,又觉得怪可怜了。有两个人拉着平板车将这头猪五花大绑,难怪嚎叫呢,上刑场耶!

这个食堂很大,打饭菜的窗口有十多个,还有单独的凉菜和小灶窗口,能同时提供两百多人就餐,也许更多。

在食堂门口外不远还有菜窖,菜窖上每到冬天都要晾晒和储备着很多大葱。

这段由机关办公楼、单身宿舍、食堂,另在北面楼和楼的间隔处,还有个很大的存车处,可方便职工、家属停放自行车。这样组合的近似正方形的区域,我们称为公司大院。

在这个区域的中间有个篮球 场,供喜爱篮球的球员们打球。下属单位举办的篮球比赛,也会在这里举行。

特别是在夏天,我们周边的孩子,会三五成群,早早坐在篮板下边等待篮球的开场。一次篮球 投篮,直接打了过来,小伙伴急忙躲闪,一个姐姐情急之中,用折扇挡了过去,立刻扇子两半,篮球 还砸在了身上,引得场内哄堂大笑。其实看球赛不论认识与否,无意中都有了倾向性,愿为之加油为之呐喊助威!(有人称他为小武的男篮15号打的特别好)

那时候的摔跤比赛也会占用这个场地。摔跤这一运动项目,让我看着着急,他们身着摔跤特制的衣服,两人先在中间的场地转来转去的,也许是各自做好摔跤前的适应和热身,然后会突然上前一把抓住对方,像顶牛 一样,两人较劲,摔跤看的不分上下,不知谁胜谁负。

文革时期在公司大院的门口,经常能够看到,因为观点不同争论不休,辩论不止的人,刚开始三三两两,渐渐便多了起来,我们不知谁对谁错,只是看个热闹,散了罢了。那时 还有夫妻两人,因为观点不同,能吵到楼下,吵到院子里,孩子哭喊,乱成一团。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很多……“战斗”“胜利”了,回来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会高兴的在机关大院举行庆祝。(那时杨成效还在此居住)几家欢乐几家愁,不得而知。

在整个区域的中间有一条南北略宽的马路(与现在的比起来是条小路),将宿舍东西划分开来。

锅炉房(房产公司所在,我们那时这样称谓)负责整个区域的水、电、暖气及其它。在大门口掛着专业分类的维修小箱子。不用担心家里的设施有损坏。玻璃打烂了写个纸条,说明情况,投放到维修箱里,工人师傅会上门量好尺寸,很快便会安装。他们尽心的护理小区的硬件设施,态度诚恳,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路西的中间地段,便是职工医院 了(现是太原市第七人民医院),医院内各科齐全,这里有权威的医生、护士,他们日夜值班,呵护着小区里的职工学生和家属。

幼儿园在其院内靠南边的地方,搭建的幼儿园内铺着黑红色的木地板,里面有配备的桌椅板凳及其它,房间布置的贴切温馨,老师温柔体贴,孩子们送到这里,妥妥的家长放心,在这里渡过了他们金色的童年!

(这是小学校里的大礼堂2020年4月6日摄 校内面目全非 仅有原来的主体教学楼和这个原来的礼堂在)

紧挨着的便是小学校了,那时上学没有择校一说,区域居住的孩子,基本都在这里读书。到令孩子上学按楼分班,就算是入学了。每天放学排着队,依次回家。学校里有单双杠、用水泥搭建好的乒乓球台,操场不大,但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学校门口也会有卖冰棍的,摆着小人书的书摊,常吸引我的眼球 。小学校令我们骄傲,我们渡过了美好的时光!

35栋是临街的一幢楼(现新建路)一层有四五间房子占用,分别是卖调味品,卖点心蛋糕 水果糖之类,卖文具布匹生活用品,卖肉类的和理发 店。紧挨着的是菜站。这里所有物品全能满足居民平日的生活必需,当然那时是要票证的。

露天电影院为居民平添了生活的乐趣,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每晚放映电影,需买票进场,可带小板凳,不带也行,里面有像是预制板摆的一排一排,就坐便可。(后来做了装修改为了内设)

记得一次我和父亲正聚精会神的看着《三进山城》,从放映室传出广播声:大意是有地方(可能是现在的赵庄),水堤跑水,情况紧急,让回家各自拿上铁锹,在路边集合坐车前往。影片即刻停止了放映,人们听到此讯,二话不说,纷纷回家带上工具,前去救援!父亲回家拿了把铁锹,我看着他去的背影,不知说什么。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人们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放映电影场地后来也会选择在球场,或7栋14栋楼与楼的中间地带(在宿舍区里相对于比较宽旷)。挂银幕需将幕布两边的绳子,分别系在7栋和14栋的阳台护栏上(这让我和弟妹看电影很是方便,不出家门坐在阳台上就可观看,其实离的太近看着还是反面 )。

周边的居民但凡知道在这样的场地演电影,人们从工作人员做放映前的准备开始,就跟着兴奋不已,大人会 早早做饭吃饭,孩子们则把家里的椅子大凳小凳全部拿出,还有的拿着砖头摆好位置占好地儿,早早坐下耐着性子等待着开映。

一次上演的是阿尔巴尼亚影片《广阔的地平线》,大家正看着起劲儿,突然传来刺耳的拉警报的声音,这声音让人惊恐万状,大家伙儿撒腿就跑,没几分钟全部散场。早上听见有扫院的声音,趴窗一看,昨晚散场的痕迹依稀可见,有砖头、坏了的小凳,还有大小不同,颜色不一的鞋子,那才叫个多呀(原来是因为跑的急,踩掉了鞋也顾不上捡),清理卫生的阿姨,捡了满满一大框呢!其实根本没情况,是电影里传来拉警报的声音。唉!人们虚惊一场。难怪,那时这种声音很是敏感哦。

放映电影的大叔和蔼可亲, 在物质匮乏、精神匮乏的年代,在没有放映室的情况下,仍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虽说不是一件幸运之事呢!

很喜欢放映电影时,倒带的声音,只有正常的发声,便知影片没有结束。还有打出光的影子,夏天能看到有小飞虫,飞来飞去。

………

旱西门历经时代的变迁,也有几次大的改动。现在的建筑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说原有的部分建筑定为保护)。

尽管曾经的我们,大都不在此地居住,只要大家聚在一起,就有叙不完的旧,唠不完的嗑。但凡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无不深深怀念着这块土地。因为在这里留下了孩童时的稚趣,年轻时的思考和情感,留下了艰苦生活的烙印。

在这里留下了岁月的足迹,让我们懂得了发奋自强、爱和珍惜!在这里播种了希望的种子,锻炼了放飞梦想的翅膀……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