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100多年前就曾告诫世人:若想中国无后患,必须灭其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04:46 1

摘要:甲午那年,李鸿章这一把老泪,是没忍住的。北洋水师有人说是他的“命根子”,败了,等于在心口狠狠捅了一刀。大清这座庞然大物,威风不再,连他早年引以为傲的那些洋枪洋炮、学堂船坞,都给人打了个稀巴烂。偏偏慈禧太后死活不想打硬仗,摆出一副“有命你上”的样子,李鸿章想退,

甲午那年,李鸿章这一把老泪,是没忍住的。北洋水师有人说是他的“命根子”,败了,等于在心口狠狠捅了一刀。大清这座庞然大物,威风不再,连他早年引以为傲的那些洋枪洋炮、学堂船坞,都给人打了个稀巴烂。偏偏慈禧太后死活不想打硬仗,摆出一副“有命你上”的样子,李鸿章想退,也没有退路。就这么让人堵着气,也没处撒。

但人生大多时候,说“没办法”其实真没办法。李鸿章只能硬着头皮,擦干眼泪也得把乱七八糟的心思收拾利落。皇上的懿旨得听,慈禧娘娘的话得办,他就这么穿着旧袍子,眼袋浮肿,一路折腾到了日本的小地方——马关。签字画押,把大清的体面和土地,咬着牙都给了人。

这些年,李鸿章没少代表清廷和洋人打交道,跟俄、英、法、德几路人精周旋,谁没个心眼子?可这趟谈判,着实让他丢了一肚子气。日本人,一副“今天我主场”的劲头,寸土必争。原来想着或许能保点,小让一点就好。但人家非得揪着不撒手,割地、赔银,是个数都要加个零,哪有给中国留什么余地?

其实也别太怪他,根结还是出在咱大清身上。这会儿清政府觉得自己厉害得不得了,一样样地跟洋人学,船炮火枪、洋务新政,全整了一遍——没想到人家日本学得更快不说,还学以致用。明治维新那拨人,真不是唬人的。

谁能想见几十年前,日本还傻乎乎的,人还在种地打鱼。都说那时候中国农活都溜得不行,他们还住着草棚,吃着海鱼。听说早年个别秦人东渡,把铁器和农技给带了过去,日本这才赶上新活路。唐朝时,日本很识趣,三天两头跑来学手艺、抄制度,文人墨客还兴冲冲地取个“和”字拍照留念。这种“老师—学生”的舒服局面,到了明清两代就起了变化。

说起来,明朝那会儿,日本有了不一样的心思。海上乱七八糟,倭寇乱窜,戚继光硬生生堵了一阵子。日本安静下来,其实是在绷着一股劲儿,琢磨着日后再找场子。

终于忍过了,从明治天皇开始,他们整个国家像打了鸡血,铁了心要变强。岛小不是错,家底薄也不是祸,人家就是靠劲头硬撑着。你要说中国没瞧上日本,那还真没错。满清自个儿闹着地盘广、名号响,总想着洋务做大做强,“让世界瞧一瞧中国制造”。但说实话,李鸿章那个洋务局,谁真把日本当过威胁呢?顶多是北洋、南洋海军互相比个大,钱花得快,政令慢半拍。

往前倒一倒,朝鲜小国其实早就有祸事苗头。大清人自觉老子天下第一,谁闹点事都得来求援。甲午前几年,日本就耐心等着,看什么时候大清这头老牛脚下打滑。光绪帝少年心气,还挺自信,说救就救,没想到这一下把“盖子”揭开了。日本表面看慢悠悠地出点兵,骨子里早把海陆军练得体体面面,不是来搭救,是要挑事儿。

明治天皇出手阔绰,一年自己贴三十万两,专门培养军队。慈禧可不一样,最先想到的还是自己六十寿辰,北洋水师的军饷都让她给挪走买个长命锁。大清的面子工程,军饷不够,武器没新,演练光喊不练。北洋水师刚出来那阵子,的确是远东数一数二,大炮也是英国造,舰船是德国来的,吨位摆在那里。可人家日本咬牙憋着,等你几年舰走样了、胶老化了、人马松了劲了,人家早练过无数回合。

老李头那时候估摸也有点心虚,就这点家底,真要顶上,人家新枪新炮横着走。可大清皇室还觉得“不错不错,面子工程做得漂亮”,手底下的兵每年开春操一场演,秋天打完饭就回了家。到了1894年,清军几乎都成了摆设。

等朝鲜那茬真爆了,大清仗着老协定,冷不丁地通知日本“我来啦”,日本那边居然直接应了。表面说和,心思比谁都狠。慈禧根本没打算真拼命,想着“事别搅我大寿”,后宫一封信就耽误了整个战局。待到事情捂不住了,清廷才急得抱头鼠窜,增兵朝鲜,已经耽搁了天时地利。

战争一旦开打,清军节节败退。李鸿章自己都说,“和是我的路,战是你们逼的。”前有老百姓骂卖国,后有慈禧催“快快解决”,他进退两难。

有意思的是,马关签约的那天,李鸿章还带着儿子李经方一起出面,那氛围大约比灵堂还压抑。他们面对的日本代表,是个叫伊藤博文的人,西装革履,一副“大局已定你认命吧”的表情。辽东、台湾、澎湖,几大片子地,几句话印成了纸;两亿两白银,就像翻账本似的写在条款里。还有那些没这么明着写的细节,比如日本人在海港设厂,大清的经济大门就这样稀里糊涂开了。

李鸿章最初其实死活不肯答应,毕竟再“主和”也有条底线。可形势比人强,那会他不是“奉使”,就是坐牢。有人说,要不是枪子儿擦着他的脸飞过,这协议都不知该咋收场。没什么胜利者,只剩一地鸡毛。

其实最要命的教训,是李鸿章亲口说的:“日本永远不会满意,等大清缓过来灭它?”士气都没了,话总还得说出来吓吓人。有时想想,他也曾错判过日本,比如二十年前那场“琉球借道出兵”——日本自知吃不了台湾,递个折子要钱,老李觉得“钱能摆平就掏给他们”,别把外国人急了,让洋列强趁机插手。那时眼光,其实也算一代“可怜老臣”自保心态吧。

其实这事放谁身上都难。有时候,你觉得左右都是墙,就是墙上剥点砖,能让风小点算一点。甲午一役之后,说什么“洋务有明日”,哪还有相信的人?北洋的老炮也沉进了大海。日本人走出去,步子一大,后面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早画了图纸。清朝还在算着新春谁负责点炮仗,谁给太后选寿衣。

天底下最难过的,还是那些“明明看到大坝要裂口,却赶不及加固”的人。李鸿章离完外交桌,扭头跟后生们叮嘱:“不主动去收拾日本,它可不等你的。”可惜,这句话后人真正懂得,又用了几十年光阴。

夜里想想,有些路其实早就定了。谁也不知道自己那天擦干泪水出去,是不是最后一次常委会。天亮了,各人都有自己的苦要担。历史,就这么扔在每个人背后,走远了还刮一身风。

来源:朴实宇宙f3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