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俄学者曾试图解读画中"人皮易容"的隐喻,却始终参不透"画皮即人心"的东方哲学。
在圣彼得堡的冬宫地下室,这幅画被随意丢弃在亚洲文物堆里。
沙俄学者曾试图解读画中"人皮易容"的隐喻,却始终参不透"画皮即人心"的东方哲学。
画中书生惊惧的眼神,恰似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列强眼中的倒影。
这可是慈禧太后每晚必翻阅的“安神良药”——窥窗见鬼图!
要说它的来历,得源于慈禧独特的癖好和商人的巧思。
光绪二十年(1894年),适逢慈禧六十大寿。
精明的广东商人徐润嗅到了商机,这位创办大清第一家现代印刷厂的富商深知,要讨好这位权倾天下的老妇人,必须送上她从未见过的稀罕物。
当打听到慈禧痴迷《聊斋志异》后,他立即召集江南顶尖画师,耗资万两白银,将《画皮》《聂小倩》等名篇绘成725幅工笔重彩插图,用当时最先进的彩色石印技术制成画册。
寿宴当日,当这本线装绸面的《聊斋图咏》呈上时,慈禧枯槁的手竟微微颤抖。
或许这些画正是隐射了人性的复杂和伪装,对于一个一生经历朝堂,面对人性多样复杂的她,对此颇有感触,
于是命人将画册供在寝宫,尤其对《窥窗见鬼图》爱不释手,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常盯着画中书生惊恐的眼神喃喃自语:
"这画皮妖精,倒比朝堂上的奴才们真实。"
这幅名为《窥窗见鬼图》的聊斋插画,也成了她每晚必看的"安神良药"。
徐润因此获赐二品顶戴,成为红顶商人中的传奇。
直到1900年8月,八国联军的刺刀挑开了紫禁城的朱门。
沙俄士兵在慈禧寝宫翻箱倒柜时,发现了这本被老佛爷藏在枕匣中的画册。
当洋兵翻到这本画册时,画中恶鬼的狰狞面孔吓得他们连退三步,但很快,这本承载着东方诡谲美学的画册被当作"战利品"装箱运走。
1957年,莫斯科红场旁的克里姆林宫里,赫鲁晓夫盯着这份泛黄的画册陷入沉思。
此时的中国已非昨日吴下阿蒙,随着中苏关系缓和,苏联决定将57年前掠夺的文物归还中国。
当《窥窗见鬼图》重归故宫时,专家们发现画轴背面隐约可见慈禧用簪子刻下的"慎"字——或许这位晚清统治者早已参透画中深意:
当恶鬼披上人皮,最可怕的从来不是妖异,而是人心鬼蜮。
如今,这幅画静静躺在故宫博物院的恒温展柜里。
画中恶鬼仍在描摹人皮,但观者已不再惊惧。
来源:历史裁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