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致庸借款30万两,慈禧问他要何赏赐,他说:只求太后赐四个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21:53 2

摘要:1900年,慈禧来到山西,向晋商乔致庸借10万两白银应急。当问乔家要何赏赐时,乔致庸却扑通一声跪下说:“别说10万两,就是30万两,草民也心甘情愿奉上。草民不求金银赏赐,也不求官爵加身,只求太后能御笔亲书四个字,赐予草民,便已是天高地厚之恩了。”

1900年,慈禧来到山西,向晋商乔致庸借10万两白银应急。当问乔家要何赏赐时,乔致庸却扑通一声跪下说:“别说10万两,就是30万两,草民也心甘情愿奉上。草民不求金银赏赐,也不求官爵加身,只求太后能御笔亲书四个字,赐予草民,便已是天高地厚之恩了。”

这一年,八国联军的炮火轰开了大清的国门,慈禧太后领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一路颠沛流离,狼狈不堪。

銮驾蒙尘,凤辇播迁,昔日里山珍海味、锦衣玉食的老佛爷,如今却要忍饥挨饿,风餐露宿。从京城带来的细软银两,早已在颠沛流离中消耗殆尽。

想当初,在宫里,她一顿饭就要摆上百道菜肴,稍有不合心意便要龙颜大怒。而现在,能喝上一口热乎乎的米粥,填饱辘辘饥肠,便已是天大的恩赐了。

“老佛爷,前面就是山西祁县了。”随行的太监李莲英小心翼翼地禀报。

“山西……”慈禧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我听说,晋商甲天下,个个都是富可敌国的财主。传旨下去,让当地官员好生接待。另外,去打听打听,哪家商号最大,最有实力。”

当慈禧一行人抵达祁县,当地官员早已诚惶诚恐地跪迎道旁。虽然老佛爷眼下狼狈,但余威尚在,谁也不敢怠慢。慈禧总算在临时收拾出来的行辕里吃上了一顿像样的饱饭,换上了干净的衣裳。惊魂稍定,她便开始盘算如何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没钱寸步难行啊。

慈禧将随行的军机大臣和户部官员召至跟前,面色凝重地说:“如今国事艰难,哀家与皇上蒙尘在外,实在是愧对列祖列宗。只是这日常开销,实在是捉襟见肘。你们去给我想想法子,向山西的商家‘借’一些银两应急。告诉他们,只要肯解囊相助,日后哀家回到京城,定有重赏。”

“嗻!”官员们领命而去。

消息很快就在山西商界传开了。慈禧太后要借钱,而且开口就是十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商人们私下里议论纷纷。

“这钱是借,可谁知道能不能还啊?老佛爷现在自身难保,等她回了京,还记不记得咱们这些雪中送炭的人,可就两说了。”

“是啊,十万两,万一打了水漂,咱们辛辛苦苦挣的家业可就去了一大块!”

“我看啊,还是少沾惹为妙。意思意思,给个三千五千的,也算咱们尽了臣子本分,至于那重赏,不敢想,不敢想。”

一时间,应者寥寥。大多数商人都心存顾虑,有的推说生意不好,周转不灵;有的则象征性地拿出一些散碎银子,希望能蒙混过关。他们都明白“树倒猢狲散”的道理,大清这棵大树眼看就要倒了,谁还愿意把真金白银往这无底洞里填呢?

就在这时,祁县乔家大院的主人,名震三晋的大商人乔致庸,听闻了这个消息。他没有像其他商人那样急着推脱或观望,而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点上一炉沉香,静静地思索了整整一个下午。

乔致庸此人,并非天生的商人。他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养成人。乔家经过数代人的勤恳经营,到他们这一辈时,已是祁县有名的富庶之家,生意遍布南北。

兄长乔致广精明能干,将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乔致庸则对算盘账本毫无兴趣,他唯一的志向便是一心攻读圣贤之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他常常对兄长说:“大哥,这生意上的事,我是实在不耐烦。等我将来中了举,点了翰林,也好给咱们乔家在官场上撑起一片天。”

乔致广总是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咱家就指望你这个读书人了。生意上的事,有大哥在,你只管安心读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乔致庸的科举之路还未开启,兄长乔致广却因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渐渐无力再照管庞大的家业。乔致庸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四书五经,硬着头皮接手了生意。他心中却依然惦念着科场,只盼着兄长能早日康复,他好继续自己的功名之梦。

可惜,事与愿违。兄长最终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临终前,他拉着乔致庸的手,气息奄奄地说:“致庸,乔家的生意就全拜托给你了……”

兄长的遗言,如千斤重担压在了乔致庸的肩上。他知道,自己考取功名的路,恐怕是彻底断了。他擦干眼泪,收起了那些曾经让他魂牵梦萦的功名利禄之心,开始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如何经商。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曾经一心只想做官的读书人,在商场上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乔致庸审时度势,果断地将乔家原本以茶叶为主的经营重心,转向了当时新兴的票号业务。他目光长远,布局宏大,在全国各地的主要商埠、码头设立分号,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业务网。“汇通天下”、“货通天下”成了乔家票号的金字招牌。

在乔致庸的苦心经营下,乔家的生意蒸蒸日上,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产业遍布全国,总数达到两百多处,资产更是累积到数千万两白银之巨。乔致庸也因此成为了名震国内的大商家,人称“亮财主”。

此刻,面对慈禧太后借钱的消息,乔致庸的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白花花的银子,更有乔家未来的百年基业。他想起了兄长的临终嘱托,想起了乔家几代人的心血。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借贷,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政治投资。

乔致庸走出书房,召集了乔家的几位主要掌柜和族中长辈,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老佛爷开口借10万两,依我看,咱们不仅要借,还要多借!”乔致庸语气坚定地说。

话音未落,堂下便是一片哗然。

三老爷急忙劝道:“万万不可,这10万两已经是狮子大开口了,咱们再多给,那不是上赶着当冤大头吗?这钱,明摆着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啊!”

族中的另一位叔伯也连声附和,表示这钱借不得。

乔致庸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他缓缓说道:“诸位的心情,我理解。但大家想过没有,如今老佛爷落难至此,正是我等商家报效朝廷、也是为乔家谋取长远之计的绝佳机会。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如果我们能在此时此刻,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这份恩情,日后必然会有厚报。银子没了,我们可以再赚,凭借咱们乔家的信誉和实力,东山再起并非难事。但这份朝廷的人情,这份‘皇商’的殊荣,一旦错过了,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倘若大清真的亡了,我们这些商家,又能落得什么好下场?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不会不懂吧?”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更何况,老佛爷是什么人?她虽然落魄,但虎老余威在。我们若是此时吝啬小气,万一将来她重掌大权,追究起来,乔家恐怕就要大祸临头了。反之,如果我们能慷慨解囊,不仅能博得老佛爷的欢心,更能让天下人看看我们乔家的气度和担当。这对于提升我们乔家票号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储户,将是不可估量的益处。”

乔致庸的一番话,入情入理,掷地有声。众人听了,渐渐平息了躁动,开始认真思考他的话。

最终,在乔致庸的力排众议之下,大部分人都被他说服了,乔家准备借30万两白银。

不久之后,慈禧的“銮驾”在官员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抵达了祁县乔家大院。为了迎接这位特殊的“客人”,乔致庸早已命人将大院内外打扫得焕然一新,张灯结彩,并按照宫廷的规制,临时布置了一处极尽奢华的“行宫”,供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下榻。

慈禧一行人进入乔家大院,看到眼前这富丽堂皇又不失雅致的宅院,以及乔致庸毕恭毕敬、安排得无微不至的接待,龙心大悦。连日来的奔波劳顿和担惊受怕,似乎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慰藉。她对乔致庸的印象,也立刻好了几分。

“乔东家,你这宅子修得不错嘛。”在一处布置精美的暖阁里,慈禧斜倚在铺着明黄色锦缎的引枕上,对侍立一旁的乔致庸说道。

“托太后洪福,草民的家业才能有今日之兴旺。”乔致庸谦恭地回答。

“嗯,”慈禧点了点头,话锋一转,“哀家此次西狩,仓促之间,诸多不便。听闻你乔家是山西首富,乐善好施。如今国库空虚,哀家想向你‘暂借’10万两白银,以解燃眉之急,不知乔东家意下如何啊?”她说这话时,虽然用的是“暂借”二字,但语气中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威严。

周围的官员和太监们都屏住了呼吸,等着看乔致庸的反应。谁都知道,这钱借出去,多半是要不回来的。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乔致庸听了慈禧的话,非但没有丝毫为难之色,反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朗声说道:“太后驾临鄙舍,乃是乔家天大的福分。别说10万两白银,就是30万两,草民也心甘情愿奉上,以解太后和朝廷的燃眉之急.草民只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斗胆恳请太后恩准!”

慈禧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她没想到这个商人如此上道,不仅痛快答应借钱,还主动加码到30万两。她坐直了身子,问道:“哦?乔东家,你有什么请求?但说无妨。只要不是太过分,哀家无不应允。”

乔致庸叩首道:“启禀太后,草民斗胆,不敢求什么金银赏赐,也不敢求什么官爵加身。草民只求太后洪福齐天,龙体安康,早日返回京师,重掌朝纲。草民愿以这30万两白银,只求太后能御笔亲书四个字,赐予草民,便已是天高地厚之恩了!”

“四个字?”慈禧更加好奇了,“什么字,竟然比这30万两白银还要金贵?”

乔致庸抬起头,目光诚恳地望着慈禧,一字一句地说道:“草民恳请太后御笔题写‘福种琅嬛’四字!”

“福种琅嬛?”慈禧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寓意。琅嬛,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洞府,藏有天下珍奇图书。“福种琅嬛”,便是指此地如同神仙洞府一般,是福气汇聚、钟灵毓秀的宝地。

乔致庸求这四个字,既是赞美乔家大院,更是巧妙地将慈禧的驾临比作带来了无上福祉。这马屁拍得不露痕迹,又极有文采,让一向自诩精通翰墨的慈禧太后听了,心中十分受用。

“哈哈哈!”慈禧朗声大笑起来,指着乔致庸说道:“乔东家啊,你可真是会做生意!也罢,哀家就成全你这份心意!”

说罢,她命人取来文房四宝。乔致庸早已准备妥当,上好的徽墨、宣纸、湖笔一应俱全。慈禧凝神片刻,饱蘸浓墨,挥毫写下了“福种琅嬛”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并加盖了“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印玺。

乔致庸双手接过墨宝,再次叩首谢恩,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慈禧在乔家大院盘桓数日,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料和30万两白银的“借款”后,心满意足地继续西行。她走后,乔家上下以及祁县商界,都对乔致庸的这番举动议论纷纷。

“这乔东家,莫不是读书读傻了?太后开口只要10万两,他倒好,上赶着送去30万两,就换回来四个字。就算是太后的御笔,那也值不了这么多银子啊!这买卖,亏大了!”

“是啊,我看这亮财主这次是真‘亮’到家了,把白花花的银子当水漂了!”

面对这些风言风语,乔致庸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多做解释。他知道,这些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得失,却看不到这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果不其然,数月之后,慈禧太后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又返回了北京,重新坐稳了她的宝座。她并没有忘记在落难之时,乔致庸雪中送炭的这份情谊。

慈禧命人将她御笔题写的“福种琅嬛”四个大字,制成一块巨大的牌匾,由内务府派专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了祁县乔家大院,并下令将其高悬于乔家大院的正门之上。

太后御赐牌匾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三晋大地,乃至整个北方商界。一时间,乔家大院门庭若市,前来道贺和攀交情的官员、士绅、商贾络繹不绝。人们都说,乔家这是走了天大的好运,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商”了。

那些曾经嘲笑乔致庸“傻”的人,此刻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深谋远虑。有了这块御赐牌匾作为金字招牌,乔家票号的信誉更是如日中天。

北方的商户、富绅们,都以能将银子存入乔家票号为荣,认为这样最安全、最稳妥。短短数月之内,乔家各大票号吸收的存款就高达数百万两白银,远远超过了当初“借”给慈禧的那三十万两。乔家的生意,也因此在清末民初那段动荡的岁月里,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更加兴旺发达,辉煌了几十年。

如今,百年风雨过去,乔家大院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旅游景点。而那块凝聚着乔致庸商业智慧和传奇故事的“福种琅嬛”牌匾,依然高悬于大院的正门之上,在岁月沧桑中,向每一位来访者无声地诉说着晋商的辉煌与一位商业巨子的远见卓识。

乔致庸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者,往往不会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他们更懂得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取舍,用长远的眼光去布局未来。有时候,看似“吃亏”的选择,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这,或许就是商业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智慧所在。

来源:冷竹离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