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爆发核战,美国这扇25吨重大门立马关闭!别怕我们也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20:29 2

摘要:二十世纪最大的一声巨响,很多人都觉得是广岛上空的蘑菇云。其实,响的不止是耳朵,心里也炸开了花。从那天起,人类就活在核能的影子里,谁也没有按下“退出战争游戏”的按钮。冷战时代,天是花花绿绿的,但冷到骨头里——毁灭文明,真的只需一瞬间。

二十世纪最大的一声巨响,很多人都觉得是广岛上空的蘑菇云。其实,响的不止是耳朵,心里也炸开了花。从那天起,人类就活在核能的影子里,谁也没有按下“退出战争游戏”的按钮。冷战时代,天是花花绿绿的,但冷到骨头里——毁灭文明,真的只需一瞬间。

核弹不落我们头上,我们却早把灾难在脑子里过演练了几十遍。尤其是美国人,这些年头想法多得很,老琢磨着万一有那么一天,谁才有资格活下去。这事儿听着挺悲观,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心里比谁都明白:总统和将军能挤进国家避难所,普通人最多就是在自家院子边上扒拉口子,盖个小黑屋,靠点罐头和手册过几天。

要说这阵“盖避难所”劲头,是一波又一波的危机催出来的。古巴导弹危机那会儿,广播、报纸、电视一通猛播,仿佛隔天就能见到蘑菇云。那一年,连艾森豪威尔都站出来呐喊,“自己家建避难所,不用等国家安排!”再加上财政部一拍板,材料有减免,技术指导也上上门,周末家家户户挖土,后院一片鸡飞狗跳。

有个美国老头,姓约瑟夫,四十多岁,下班了戴上棒球帽就在自家院子分类土块。他说,这不是逃命,是给孩子留条后路。邻居嘲他小题大做,他回一句:宁愿一辈子都用不着,也不希望哪天真来了,啥都没准备。

建筑公司嗅到商机,广告里什么“全套密封存粮”、“专业级三防设计”,都可以分期付款。中产阶级那几年,避难所成了和洗衣机并列的新家庭必需品。其实大多数建的也就能让一家三口蹲两周,等着云散,等不到,就算罐头再多也是枉然。

与此同时,政府也没闲着,大城市里挑了几个点修起了“大号”的避难所。可其实,这些能装的有限。危机来临的时候,人人盼着进——但真到了关键时刻,还是纪律优先,普通公民想插队没门。

时间转到冷战后期,美国夏延山军事基地横空出世。这样说吧,这玩意跟普通避难所不是一个量级。基地门就重25吨,厚两米,还是用特殊钢材铸的。其实地理位置谁都查得到,但底气是:哪怕几枚核弹头直接命中,这里也能硬扛。很符合美国那股“世界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得在自己手里”的劲头。

基地是在1966年初步启用,其实那时候气氛比古巴危机还紧张。你要说它是个地下城——不太对。其实山体掏空,两三百米花岗岩护着,部分还用巨型弹簧和橡胶垫抗冲击。跟普通避难所挖地三尺,一个地下室比,却不是一个路数。

这里能撑几千人,吃喝拉撒、空气过滤、三防设施都一条龙,真要开战,三军统帅、指挥官都可以搬进去,待上几个月不是问题。外人根本说不清里头藏了多少门道,基地最深哪块有没有扩建,住多少人,一直是谜。

911那年,全美飞机都停飞。白宫几乎决定让总统撤进基地,“全球关注”的新闻飘了一阵。总统最后没进去,但基地那扇厚门关上的一刻,全美都知道,万一出大事,美军指挥系统还在。

电影里更是常客,《独立日2》干脆把外星人入侵也引到这里。剧情上行得通,现实中也没什么毛病。至于美国民间怎么流传夏延山秘密——各种嘘头、黑箱传闻,一直在坊间飘。

岔开说一句,类似的“地底堡垒”不是美国独有,咱们自己其实也有。这事很多中国人其实是到后来公开了才知道——说的就是“816工程”。1966年那阵子,重庆的山里头开掘矿洞,外头人基本没耳闻。位置偏僻,白涛镇一片群山之中,工程跨度夸张得很,说单洞就能修出20公里,能塞下足球场和20层楼,花了当年7.4亿,那会儿别说建楼,买袋米都得掂量。

工人和工程师几万人顶着灰尘干,谁都知道,这不是赶工期,是在抢国家命。核弹爆炸按最新标准推,工程体必须能顶得住百万吨级当量,一枚氢弹,或一千磅炸弹都打不塌。老技术员回忆过,有段时间,每天只能睡三小时,深夜听见山体里头“轰隆隆”,不知是岩石还是心跳。

816工程一直在做,大头部分盖成了。到八十年代“国际氛围”变化,这种级别的工程就被搁置了。但洞体基本成型,用科研名义保留着。2002年才真正对外公布,2010年开放参观,2016年搞成了“红色旅游景点”。

其实你要真较真,今天虽然用了作展览,可真要有什么需要,技术上随时能恢复使用。到底国内还有没有更隐蔽的“大号地堡”,外头谁都说不准。毕竟大多数秘密,都是十几年、几十年后才慢慢冒出来。

历史这个东西,有时候不是我们只看得见的光鲜。冷战也好,技术也好,命运其实悬在地脉和人心的边上。谁都不愿去体验结局,但谁都忍不住盘算退路。也许,你家的后院那道坑,曾让父辈多少个夜晚睡不安稳;也许,大山里的黑暗隧道,其实藏着无数人的抗争和赌注。核阴影下,人人学着自救;但真的能自救吗?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