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话摊开了说,现在看着“阶级斗争”这几个老词反复在坊间天南地北地冒出来,不干脆不润色。我年纪大着,眼睛花,可这点看人心还是有的。就说眼下,不是谁都敢把“人民当家作主”和“阶级斗争”这两个词往一个盘子里盛,非要端出来找碴。可这背后真不是嘴皮子功夫——每回听见有人
把话摊开了说,现在看着“阶级斗争”这几个老词反复在坊间天南地北地冒出来,不干脆不润色。我年纪大着,眼睛花,可这点看人心还是有的。就说眼下,不是谁都敢把“人民当家作主”和“阶级斗争”这两个词往一个盘子里盛,非要端出来找碴。可这背后真不是嘴皮子功夫——每回听见有人动不动喊着要“斗”,我都要皱眉头。这是什么路数?谁还真信现在还能像过去一阵风似的,靠“斗”来解决一切?
偏偏,有些地方事情还真有点苗头。几个月前,社交短视频上爆出一起郊区小镇的居民大会。原本是社区议事,结果变成了互相戾气十足的争吵。有人翻十几年前的老记账本,说谁谁家早年“占了便宜”,另外一头则喊着要还“公道”。话越说越重,动作越闹越大,公安和调解员来回跑也拉不住架。你说稀奇吗?可他们那会儿谁理会“党纪国法”?在现场混乱里,没人提“法律”,有人还掀桌子。可是最后,有用吗?没用——只留下小镇上更多分裂。谁都不觉得自己输了,可下次还会不会更过分?
其实这场面不只在农村。别以为现代都市就一定文明点。年初,上海杨浦区某小区车位纠纷,上新闻的不计其数。白天嚷着“公共利益”,晚上偷偷抢占;微信群里口水战,比正事还热闹。物业、居委都做了“和事佬”,成效有限,有些住户很有个性,就是不让步。有人说,城市生活比农村规矩,谁说的?碰到利益关口,“协商”不比大打出手省心多少。矛盾升级,小小停车位像触发机关,任何旧恩怨会议桌上就爆开了。看似文明,说白了也只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争执”。
而且,网络舆论又添了不少油。这年头谁不会拍视频发朋友圈?矛盾一闹大,三分钟上热搜,键盘侠和“吃瓜群众”随时准备添柴添火。有些聪明人,故意用“阶级标签”煽动情绪,搞舆论风向,把复杂的利益冲突抛给这个虚拟世界。等热度一过,他们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垃圾和懊恼。谁理会什么党纪法律?有些人反而拿网络当避风港,真出了事想悄悄退场。大家都看热闹,却没人真考虑怎样化解根本矛盾。
看起来,这不是“个人恩怨”那么简单。所有搅局者似乎都在打擦边球,表面说“为公”,暗地其实是算小账。生活压力成了推辞的挡箭牌——经济下行,就业紧张,家庭琐事一箩筐。可这么说真就一点办法没有?有的地儿解决了。比如广东有个县,老旧小区自发成立调解小组,来自各行各业的退休老人担任“情绪疏导员”。矛盾没动手前就靠“唠嗑”平息了不少——虽说花时间冗长,起码没把“阶级斗争”推高。但这种温和做法受欢迎吗?不少年轻人嫌烦,觉得脱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维护秩序最怕的其实是“无视”与“变通”并存。有人谈规矩,一转头又钻空子。说起来一个比一个懂政策,实际碰着棘手问题时,法不责众的观念就冒头了。焉知不是另一码头上的“斗”?有些政府部门确实头疼,难管。执法软硬不一的现象,基层信息反馈上来慢,老百姓误会多,这些直接影响处理效果。本来可以靠程序走完的事,搅进了人情事故,反而更难解。
打着“为民做主”的旗号,做着“踩线”的实际。2023年发生的XX城市自建房拆迁冲突,十几户居民拒不配合,有关部门几度调解无果。最后动用警方强制执行,现场广播几遍“依法依规”,但情绪波动严重。很多围观居民嘴上认同“公平”,心里又替抗议者叫屈。谁也说不清谁对谁错——其实法律工具被谁都拎在嘴边儿,可到要落实时,各扫门前三步,不见得都肯让步。这么看,法治和情感始终处在拉扯之间,哪有什么一锤定音!
不可否认,阶级斗争式思维历史遗留。尤其上一辈人有切身体会,偶尔翻旧账是常有的事。你说全无用处也不是,至少让人记得过去的惨痛。可眼下咬住不放,变味了。互联网数据统计,近两年涉及“阶级”“构成矛盾”讨论的相关帖文增长了16%以上。网民平均年龄年轻化,过半人没经历上世纪那股风。热衷新话题,容易从个案泛化问题。再往上扒拉,不乏有些坏心眼的人借题发力,专挑敏感地带猛踩一脚。真心要解决问题的倒不如话少静心的多。
不过换个说法也行,社会越复杂,矛盾就越不可能用“阶级”二字来概括。谁敢说当下不是“利益多元”?行业内卷、年龄焦虑、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哪一件是单纯的“阶级矛盾”?连“成功”的人也会被贴标签,稍有风吹草动就被拿出来批判,这样公平么?你看就比如去年那个知名互联网公司裁员,劳动纠纷案子拖了半年。员工维权只想讨个公道,公司怕影响形象,两边都喊“法治”却纠缠不下,舆论场上从“资本剥削”说到“员工不守规矩”,最后倒成了“没有赢家”!
矛盾的真相,有时候是模糊不清。有人觉得阶级斗争已经过时了,今天根本没人再在乎。可每逢敏感时点、小区选举、物业变动、新社区合并……旧词汇就跟幽灵似的翻回来。这是某些媒体、网络大V造成的?不过话说回来,也许严格一点还是有必要。体系健全、规则明确,总比永远靠“感情调和”来得强。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闹矛盾的主角会是谁。
有意思的是,在许多新的社区治理实验项目里,“民主协商+法治引导”乍一看成了解药。现实中能不能复制?地区差异太大,北京搞得顺利,东北就未必。甚至有的地方,“协商”成了表面功夫,背后依然互相防备。社会学家最近发表的数据,城市基层民主参与率连续三年略有提升——不代表冲突变少。参与者更关心社区利益,表态积极,可一到核心分配问题照旧弄得水火不容。你说以前少了法律,大家靠“人情”;如今规矩立住了,有些人又怨规矩太死板。这条路,也不是直来直去。
到这时,有人又觉得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了,是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和资源分配的问题。可还有不少专家辩又一口咬定阶级问题从未消失。你让普通居民听完谁能不心烦?大家满脑子都是自家房贷还没还完,上哪儿琢磨阶级线——可一吵起来又着急“占道德高地”。这样下去,矛盾只会变花样。
压根儿说到底,还是法律先行。在多数案例里,尊重程序、讲清楚条款、分清各自权责,矛盾消解得更顺畅。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矛盾能进法庭,有些甚至还没机会诉诸调解。更多时候,舆论先入为主,现场各说各话。理性声音显得力不从心,情绪宣泄占了上风。法治社会不代表所有人都服法,总有人愿意当例外。
话又说远一点,一些年轻人以为,激烈对抗才够爽快,好像舞台上“正义举牌”,风头出尽。真事不等于胜利,往往一地鸡毛。前段时间,成都街头因宠物犬管理问题连连起争执。社交网络中支持和反对两队搅成泥潭,动物保护诉求和居民安全权利互不相让。结果警方介入调解,部分人照旧不满,“只觉得自己是被‘斗争’了,却不说到底怎样才是公正”。像这种谁也不服谁的局面,并不鲜见。
可有意思的是,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这么僵。比如江南一些城市小街区,居民用什么办法化解纠纷?答应互让几步后,大家各让半步,矛盾数日内就消。没人非要“谁赢谁输”,反倒一团和气。这种“灰色地带”的解决,比上纲上线要实用。可到别处,法律意识淡薄,条文不认,闹市三天两头还上演短兵相接,真不知这到底是旧思维顽固,还是治理没跟上节奏?
谁说阶级斗争不是问题呢?你要说阶级观念过时了,其实有些新问题又披着老皮出现了。可从另外角度看,一切矛盾单靠阶级理解,局限性又太大。搞阶级斗争,就是无视党纪国法,这话不是夸张。现实中一些人打着旧旗号,行的是破坏团结之实。法律失去效力那一刻,什么公平都成笑谈。可另一方面,如果一味追求用“程序正义”磨平所有细节,也许又忽略了社会深层需求。好像永远没有一条路能让所有人都舒服。
这么转了一圈,不论争吵多少,是非对错,终究还是回到法治、公平这两个字。老头坐在椅子上,吐了口气。现实就是这么没谱、不完美。每个人都想当家作主,每个人遇到冲突又想“讲道理”。不喧哗,也不指望人人都懂礼让,反正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
就这样,各种矛盾还会继续,也许这世道怎么绕都是一团乱麻。管他什么大道理、不讲什么人生道理,反正现下谁也别想着靠“斗”弄出什么明天来。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