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在家门口做手工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既不耽误照顾家庭,还能有份稳定收入。”8月26日,在红山区铁南街道文联路社区的红色皮影传承基地,手工从业者牛文艳一边为景泰蓝掐丝作品做最后修饰,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个由社区闲置办公用房改建而成的基地,正是铁南街道以
“现在在家门口做手工活,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既不耽误照顾家庭,还能有份稳定收入。”8月26日,在红山区铁南街道文联路社区的红色皮影传承基地,手工从业者牛文艳一边为景泰蓝掐丝作品做最后修饰,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个由社区闲置办公用房改建而成的基地,正是铁南街道以党建引领盘活社区“微经济”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铁南街道创新推出“党建+社区集体经济”融合模式,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统筹、社区多方联动”的资源整合“强磁场”。通过制定《社区集体经济运行方案》,街道将网格打造成需求收集的“前哨站”,累计摸排就业、托育等民生需求481条,并依托“一心一站一点”党群服务体系,把服务半径缩小至500米内,实现居民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精准匹配。
文联路社区成立的赤峰市首家社区企业——内蒙古赤峰市联心文化有限公司,整合资源培育了30余名手工艺人,形成“党组织搭台、企业化运营、居民参与”的良性循环,为党建引领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以前送孩子去私立托育机构,一个月要900多块,现在社区的托育点费用降了一半,还支持临时托管,真是帮我们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大难题。”铁南社区居民刘铃铃的一番话,道出了街道聚焦民生痛点、打造便民服务“生态圈”的扎实成效。
围绕“一老一小”、就业创业等关键需求,铁南街道推动各社区差异化发展特色业态:铁南社区引入寰球教育,以“公益+低偿”模式提供日托和临时托服务,托育费用比市场价低30%-50%;文联路社区依托卫健委专项基金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覆盖小时托、周末托等多元需求。在就业方面,铁南社区通过“推荐+分散+培训”体系,引入锡纸加工、穿戴甲制作等低门槛项目;文联路社区则联动174家企业,开展48期非遗技能培训,覆盖超4000人次,构建“技能提升+灵活就业+参与治理”的闭环。
此外,南山社区的“王姐裁缝铺”为低保户、残疾人提供免费缝补,对高龄老人半价服务,已累计接单500余件;东旱河社区计划改造旧车棚建成便民市场,探索“线上购物+线下自提”模式,让便民服务更贴近居民日常生活。
“每天都能喝上热乎乎的‘爱心粥’,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再也不用自己做饭,被人惦记着的感觉太好了。”在铁南街道“幸福大集”的公益服务点,80岁的王凤云老人端着粥碗高兴地说。这份温暖的背后,是街道“发展成果反哺民生”的持续努力。
社区 “微经济”,绘就民生新图景。近年来,铁南社区与第三方机构约定,将10%的经营性收益用于扶老助残和基础设施更新,还引入“爱思阅读”等机构举办公益文化课堂,既节约服务成本,又提升居民获得感;文联路社区则通过果蔬直播销售分成、非遗研学点位收益等途径,将资金注入社区基金,扶持“幸福大集”“爱心粥”等26个公益项目,形成“以商养善、以善促商”的可持续模式,真正让社区“微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
来源:中国红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