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三大罪人,个个使中国倒退数百年,榜首遭众人唾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23:13 2

摘要:这一结果或许会让众多人感到诧异,毕竟李隆基在其统治前期也可被视作贤明之君,并且开创了开元盛世。确实,要是李隆基早二十年驾崩,说不定还能落得个明君的美名。然而他到了晚年极度昏庸,做了太多不良的示范,最后到底还是沦为了大唐的罪人。

第三名,李隆基。

这一结果或许会让众多人感到诧异,毕竟李隆基在其统治前期也可被视作贤明之君,并且开创了开元盛世。确实,要是李隆基早二十年驾崩,说不定还能落得个明君的美名。然而他到了晚年极度昏庸,做了太多不良的示范,最后到底还是沦为了大唐的罪人。

最初存在节度使制度,李隆基为图自身省心,设立了十大节度使,把地方上的所有大权都交到了他们手中。节度使将军事、行政、财政这三项权力集于一身,这无异于构建起一个个“国中之国”。这种毫无节制的权力下放,直接致使节度使的权力极度扩张,地方势力压过了中央,进而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态势。

安史之乱极具破坏性,节度使制度因这场战乱成了藩镇割据的根源。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唐朝始终未能解决节度使问题,最终反而被节度使终结。唐朝末年时,各地藩镇相互混战,完全不将朝廷放在眼中,唐朝灭亡后,它们径自建国,中国由此进入长达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时期。直至李隆基逝世两百年后,朝廷的威望才得以重新树立。

其次就要说到李隆基对杨氏的宠爱了,杨氏家族倚仗杨贵妃肆意作恶,就连公主、亲王都遭受杨氏的欺辱,更不用提普通百姓了,这也让唐朝的社会矛盾极度尖锐起来。

不少人往往将其中的缘由归咎于“红颜祸水”,宣称是杨贵妃迷惑了唐玄宗。可杨贵妃就算再有手段也不过是个妃子罢了,李隆基又不是像汉献帝那般被架空权力的君主,他是握有决策大权的,难道杨贵妃还能取代李隆基登上皇位吗?恰恰是由于李隆基的纵容,杨氏才得以肆意妄为。

最后西域丧失了,虽然西域并非是在李隆基在位期间彻底沦陷的,不过其祸根却在李隆基身上。正由于李隆基轻易相信安禄山,从而引发了安史之乱,这才致使西域的驻军被调回内地去平息叛乱,吐蕃也就得到了入侵西域的契机。倘若不是安史之乱让唐朝大伤元气,吐蕃哪敢如此张狂。

第二名,赵佶。

“靖康耻”在中国古代史上堪称极大的耻辱之一,宋徽宗赵佶作为这一事件的直接责任人,绝对算得上历史的罪人。尽管靖康之变发生于宋钦宗执政之时,而且宋钦宗、宋高宗也都并非贤明之君,可这一连串失败的根源却在于宋徽宗的战略失察以及决策失误。

赵佶的皇位是从他兄长宋哲宗赵煦那儿继承而来的。在这之前,宋神宗和宋哲宗通过一连串的改革以及军事举措,使宋朝呈现出复兴的态势,将多年来一直在边境侵扰的老对手西夏彻底压制住了。在国内治理方面,他们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地方安定,国库充实。

能够这样讲,赵佶当初接手的大宋正处于蓬勃发展、不断向上的态势,然而到最后,他所遗留下来的大宋却变得山河残缺不全,在内部与外部都深陷困境之中。

赵佶自己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也就算了,可他竟然还任由蔡京等人聚敛钱财,压榨百姓,从而引发了宋江起义与方腊起义。尽管《水浒传》包含大量虚构内容,不过有一点与历史颇为相符,即北宋末年权贵当道、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赵佶在对外事务上的一连串错误判断直接致使北宋政权覆灭。当完颜阿骨打举兵反抗辽国,并建立金国之际,赵佶不但未对与北宋维持了百年和平的辽国予以支援,反倒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一同攻打辽国。这一行为既让宋朝背弃了澶渊之盟,使其名誉尽失,也令辽国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从而更难以遏制金国的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赵佶轰轰烈烈开展的“宣和北伐”竟然失败了,这就把宋朝的孱弱直接呈现在金国面前:辽军此前已被金军屡次打败,像这样的败军之师,宋军都不能战胜,这难道不表明宋朝比辽国更为孱弱吗?

于是,金军径直撕毁盟约,大规模挥师南下。这时候,赵佶又乱了阵脚,他心里所想的并非如何抵御,而是怎样求和。在求和没有希望之后,他就把这个“烂摊子”推给太子赵桓,将皇位传给他,自己则逃往江南。后来,赵佶以为金军不会再次进犯,就又回到汴京,可没多久他就和赵桓一道被金军掳走,真可谓是耻辱至极。

第一名,吴三桂

提及吴三桂,人们最先联想到的或许是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投降清朝的事迹。要是吴三桂仅仅做了这一件事,实际上还不至于使他位居榜首。然而,他还犯下了许多恶行,这些恶行累加起来就完全能够让他臭名远扬、被人唾弃千古了。

要是认为吴三桂的破坏程度还不够厉害的话,那就来瞧瞧他都做了些什么事吧:吴三桂来自辽西将门家族,早些年也算是有一些功劳业绩的。在震撼天地的1644年时,他已然担任辽东总兵和尚书衔平西伯,是关外明军里职位最高的将领。崇祯帝还赏赐给他尚方宝剑,这样的待遇可说是非常高的了。

那吴三桂是怎样报答明朝的呢?当大顺军向北京逼近,崇祯急忙调吴三桂前来救驾的时候,吴三桂行军缓慢,直至三月二十二日才抵达玉田附近,而这时北京已然被攻破。不管吴三桂是有意耽搁还是真有难言之隐,他都未能履行救驾的职责。

倘若这还能够被谅解的话,那么吴三桂后续的行为就着实难以被人饶恕了。起初,他是依附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然而在知晓李自成推行“追赃助饷”政策之后,他便转而投靠了清朝。“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是文人雅士的臆想罢了,吴三桂归降清朝的真实缘由乃是清朝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利益。

接下来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献出关卡归降清朝的事情了,而后吴三桂与清军的联军在山海关将李自成的军队打得大败。吴三桂叛国投清的行为,让清军得到了朝思暮想的山海关,从而打通了入主中原的通道,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同时做了两件事。

有一人,本为明军的高级将领,然而他竟率先剃发换服,归降清朝,于是便引发了一股投降的风潮。

以前,明军之中也存在归降清朝的将领。像李永芳、孙得功这些人,他们的官阶并不高;还有祖大寿,他是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才被迫投降的。然而,吴三桂却有所不同。他当时手下有着众多勇猛的士兵,还据守着坚固的城池,并且还有别的出路可供选择,可他却主动向清朝投降了。而且,他还身兼伯爵的爵位,持有尚方宝剑。这一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极为严重。在他之后投降清朝的将领,都能够以他为范例,心里想着:“像吴三桂这样位高权重的大臣都投降了,我投降又算得了什么呢?”

另一个打出了“借师助剿”这一旗号,宣称清军入关仅仅是为了协助明朝剿灭农民军。

清军在之前也曾有过多次破关而入的情况,不过每次都是以侵略者的姿态现身的,这也激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抵抗。然而吴三桂宣称清军乃是为崇祯帝“复仇”才来的,并不会使明朝走向灭亡,如此一来,抵抗的力量无形中就被削弱了,很多明朝官员也能够在吴三桂打出的这个旗号下,心安理得地投降清朝:“清军也是来援助我们的,所以我们投降并不算是背叛。”

可实际上吴三桂本人压根就不信这些说辞,这不过是他为叛国找的托词罢了。1645年,吴三桂被清朝安排到锦州,在这之后有一段时间都无所事事。吴三桂担忧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不断地向多尔衮献殷勤,只宣称自己“矢忠新朝”,再也不提为崇祯报仇之事了。

自1647年再度被启用之后,吴三桂的行径愈发恶劣。他率领着明朝投入众多人力与物力所培育出的关宁军精锐力量,朝着明朝的延续——永历政权发起进攻,最终致使永历帝逃亡至缅甸。当时满清的将领们都无意再继续追击了,可吴三桂却执意要“除恶务尽”,攻入缅甸擒获永历帝,全然不顾对方的哀求将其勒死。

吴三桂其人在品德方面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问题,简直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

先是背叛明朝,接着背叛大顺,最终背叛清朝,全然没有忠诚的品质,此乃不忠之举。

清楚知晓父亲吴襄正身处北京,却依旧背叛大顺而归降清朝,最终致使父亲惨遭杀害,这便是不孝之举。

入关之后便大肆屠戮,疯狂杀戮,对百姓横征暴敛,此乃不仁之举。

以“借师助剿”作幌子而降清,随后却违背信用与道义,对南明发起进攻,此乃不义之举。

总体来讲,这吴三桂真的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彻头彻尾就是一个反面典型。而且他背叛明朝、背叛大顺、背叛清朝,把三个王朝都招惹了个遍,怪不得会成为众矢之的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