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在自然界中时刻面临着各种微生物的威胁,为此进化出了一套精密的免疫系统。这套系统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通过细胞表面的“哨兵”(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通用特征,触发第一层防线——模式触发的免疫(PTI);或通过细胞内的“特工”(NLR受体)识别病原菌的“秘
植物在自然界中时刻面临着各种微生物的威胁,为此进化出了一套精密的免疫系统。这套系统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通过细胞表面的“哨兵”(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通用特征,触发第一层防线——模式触发的免疫(PTI);或通过细胞内的“特工”(NLR受体)识别病原菌的“秘密武器”(效应子),启动更强烈的第二层防线——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TI)。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成功的病原菌(适应性病原菌)也进化出了规避或抑制植物免疫的策略,从而导致植物感病。小麦赤霉病就是由适应性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解析小麦与禾谷镰刀菌互作的分子机制,尤其是病原菌如何“攻破”植物防线,对于培育抗病品种至关重要。传统的转录组学研究如同将整个战场的情报“一锅烩”,掩盖了不同细胞类型在“战役”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因此,我们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战场地图”来洞察这场攻防战的细节。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Wei-Hua Tang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highlights specific cell types manipulated byFusariumhead blight fungus leading to wheat susceptibility”的论文。该研究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首次绘制了小麦胚芽鞘在响应适应性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gr)和非适应性病原菌香蕉枯萎病菌(Foc)侵染过程中的动态转录图谱,揭示了小麦通过细胞类型特异性的区室化免疫策略来抵御病原菌,而适应性病原菌Fgr则通过精准抑制关键细胞的早期免疫应答,并操纵特定细胞进入“沉默”状态,从而成功侵染并导致小麦感病的分子机制。
构建小麦-镰刀菌互作的单细胞研究体系研究团队首先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实验系统。他们分别用适应性病原菌Fgr和非适应性病原菌Foc侵染小麦幼苗的胚芽鞘。表型观察显示,Fgr能够快速定植并导致病斑持续扩大,而Foc的生长则被有效限制在接种点附近,表现出典型的非寄主抗性(图1)。基于此模型,团队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点(0、1、2、3天)收集样本,成功分离了超过9万个高质量的单细胞,并构建了它们的全长转录组文库。这为在单细胞分辨率下解析小麦与病原菌的“军备竞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2)。
为了识别胚芽鞘中的不同“兵种”(细胞类型),研究人员首先对未经侵染的健康样本进行分析,通过单细胞转录组聚类,将细胞划分为15个不同的亚群。随后,他们巧妙地结合了激光显微切割技术(LCM-seq)提供的空间位置信息和已知标记基因的表达模式,最终将这些细胞亚群精确地注释为8种主要的细胞类型,包括:气孔、表皮细胞、含绿体薄壁细胞、薄壁组织细胞、维管束外鞘、维管束内鞘、韧皮部和形成层。这项工作成功绘制了小麦胚芽鞘的首张单细胞分辨率的“细胞地图”,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精确导航(图3)。
通过比较病原菌侵染后各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发现小麦的免疫响应并非“一刀切”,而是表现出高度的细胞异质性。其中,韧皮部和维管束外鞘细胞是响应镰刀菌侵染的“先锋部队”,其基因表达变化最为迅速和剧烈。在面对非适应性病原菌Foc时,小麦的免疫系统被迅速激活,尤其是在韧皮部和外鞘细胞中,大量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区室化”防线。然而,在面对适应性病原菌Fgr时,尽管后期免疫反应看似更为广泛,但在侵染的早期阶段(1-2天),这些关键细胞的免疫应答却被显著地延迟和削弱了(图4)。这表明,Fgr可能已经掌握了“精确打击”的策略,通过抑制“先锋部队”的早期反应来为后续的入侵争取时间。
深入分析PTI、ETI及次生代谢等关键免疫通路后,研究人员发现,在非寄主抗性(抵御Foc)中,不同细胞类型分工明确、协同作战。例如,病原体识别、信号传导、抗菌物质(如植物抗毒素和木质素)的合成等不同防御模块,在表皮、外鞘和韧皮部等不同细胞中被精确地时空激活,构成了一个高效的“区室化”防御网络。然而,在感病互作(Fgr侵染)中,这个协同网络被打破了,各免疫模块的激活变得杂乱无章且严重滞后,最终导致防线崩溃(图5)。
Fgr操纵薄壁细胞向有利于其侵染的状态转变显微观察证实,Fgr主要在薄壁组织细胞间隙中生长蔓延。有趣的是,单细胞数据揭示,在Fgr侵染过程中,薄壁组织细胞的比例逐渐减少,而维管束外鞘样细胞的比例则相应增加。通过拟时序轨迹分析,研究团队发现,Fgr侵染会诱导薄壁细胞进入一条独特的、不同于正常防御反应的细胞状态转变路径。在这条路径上,细胞的防御能力被削弱,而一些可能有利于病原菌定植的代谢过程则被激活。这表明,Fgr不仅是被动地入侵,更是在主动地“改造”寄主环境,将薄壁细胞“策反”为适合其生存的“温床”(图6)。
含绿体薄壁细胞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参与免疫应答。该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在侵染早期(第1天),Fgr能够特异性地诱导一部分含绿体薄壁细胞进入一种低转录活性的“沉默”状态。处于该状态的细胞,其整体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光合作用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被严重抑制。相比之下,非适应性病原菌Foc则不具备此能力。这种对含绿体薄壁细胞的“沉默”策略,可能是Fgr在侵染初期逃避寄主识别、保存能量、建立侵染根基的关键一步(图7)。
本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揭示了小麦与镰刀菌互作的细胞和分子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对非适应性病原菌的成功防御,依赖于一个跨越多种细胞类型的、时空上高度协同的区室化免疫网络。而小麦对赤霉病菌的感病,则源于病原菌进化出的一套精准而高效的“反防御”策略。这套策略包括:(1)缓兵之计:在侵染早期,抑制关键免疫细胞(韧皮部和外鞘)的防御反应;(2)釜底抽薪:诱导重要的防御细胞(含绿体薄壁细胞)进入转录“沉默”状态,使其功能瘫痪;(3)改造环境:操纵主要的被侵染细胞(薄壁细胞),使其状态向有利于病原菌生存和繁殖的方向发展。
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植物-病原菌互作复杂性的理解,也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策略。它精准地指出了赤霉病菌在侵染过程中的“软肋”——那些被其操纵的特定细胞类型和分子通路。未来,通过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靶向修复这些被病原菌利用的寄主“漏洞”,或特异性地增强关键细胞类型的防御能力,有望开发出更加持久和广谱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来源:蓝蓝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