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28岁,从不熬夜,三餐规律、饮食清淡,还坚持每年体检。朋友圈里,她是“养生模范生”。谁也没想到,就在体检结束后的第七个月,她被诊断为晚期癌症,三个月后不幸去世。
她28岁,从不熬夜,三餐规律、饮食清淡,还坚持每年体检。朋友圈里,她是“养生模范生”。谁也没想到,就在体检结束后的第七个月,她被诊断为晚期癌症,三个月后不幸去世。
为什么这样的人也会得癌?难道健康生活真的“没用”?
这并不是孤例。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罹患癌症,许多患者的生活方式看起来无可挑剔。背后的真相,也许远比想象中复杂。
我们常将健康生活方式当成护身符:不抽烟、不喝酒、作息规律、饮食健康,仿佛就能“屏蔽”所有疾病。但医学上,这种“等价”关系并不成立。
癌症的成因极为复杂,除了环境、生活方式,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幕后黑手——基因突变。
这是身体内部的“程序错误”,它可能在你出生时就已写入体内,也可能在一次普通的细胞分裂中悄然发生。
尤其对于某些年轻患者来说,基因突变往往是主要诱因。它不受你如何生活的控制,也不会因为你吃了多少蔬菜就被逆转。
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全球数据分析,在过去30年中,40岁以下年轻人中某些癌症的发病率增长了近80%。
尤其是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胃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20多岁人群中。
这背后并不只是“吃得不健康、坐得太久”。研究人员指出,遗传易感性与早期基因突变,在年轻癌症患者中的占比明显高于中老年患者。
也就是说,有些癌症,可能从你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通俗地讲,基因是你身体的“说明书”,指导细胞如何生长、修复、死亡。如果说明书中某一页被“涂改”,细胞就可能开始不受控制地增殖,最终变成癌细胞。
大多数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人体每天有数十亿个细胞在分裂,每一次分裂都有几率出错。大多数错误会被修复,或被免疫系统清除。
但如果某些突变“溜了网”,并集中出现在控制细胞周期、凋亡的关键基因上,那么癌症的风险就会急剧升高。
BRCA1/2突变会显著增加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一个携带这种突变的人,即使生活方式完美,仍有超过50%的几率在一生中患癌。
有些突变并非遗传自父母,而是在生命早期、甚至胚胎发育阶段就已发生。
很多人以为“年年体检”就能高枕无忧。多数常规体检并不包括癌症早筛项目,更不会涉及基因检测。
尤其是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年轻人,大多数体检只覆盖血常规、B超、胸片等基础项目。这些检查对早期癌症、尤其是深藏在器官内部的癌症,往往无能为力。
胰腺癌在早期几乎无症状,即便肿瘤已经存在,也未必能在B超中被发现。等到出现不适,往往已经是晚期。
而基因突变,即使已经发生,也不会在血常规中留下任何痕迹。
说到这里,并不是想否定健康生活的意义。恰恰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癌症发生的总体概率,并提高身体的修复和免疫能力。
但我们需要摆脱“健康生活=绝对安全”的幻觉。它不是万能盔甲,更不是“不会得癌”的通行证。
理解身体的复杂性,正视不可控的变数,才是我们与疾病博弈的第一步。
我们不能控制基因,但可以主动识别风险。
如果家族中有多人在年轻时患癌,尤其是同一种癌症,那么建议尽早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目前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都已将BRCA、TP53、MLH1等高危基因检测纳入高风险人群筛查建议中。
一些新兴的癌症早筛技术,如多癌种早期检测(MCED),虽然尚未完全普及,但在特定场景下已显示出良好前景。
2024年《柳叶刀·肿瘤学》的一项研究指出,使用液体活检技术的MCED方法在检测早期胰腺癌和卵巢癌方面,准确率已达70%以上。
它们并非面向所有人群。目前更适用于有家族史或其他高风险因素的人。
回到开头那位28岁的女孩。她的家族中曾有一位姨妈在35岁时因胃癌去世,但家人并未将这件事与她的健康挂钩。她自己也从未做过基因检测。
当她出现轻微腹胀、乏力时,以为是工作压力太大,一拖再拖。
等到就诊时,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和腹膜。她的病理类型显示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易感型胃癌,早在十年前,基因突变就已悄悄激活。
她的健康生活并没有错,但她的“盲区”在于: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高风险人群。
第一,了解自己的“基因地图”。不是人人都需要做全套基因检测,但如果家族中存在早发癌症史,尤其是亲属在50岁前患癌,建议咨询遗传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做专项检测。
第二,体检要有“个性化”思维。不要只满足于单位组织的常规体检。
可以根据性别、年龄、家族病史等风险因素,主动增加癌症筛查项目。比如女性考虑乳腺超声、宫颈TCT检查,男性考虑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
第三,关注长期“微症状”。持续性腹胀、体重突然下降、慢性乏力、排便习惯改变等,哪怕轻微,也应提高警惕。千万别因为年轻就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
现代医学让我们能看到更深的身体机制,也提醒我们:人类并不是所有疾病的主宰。我们可以通过知识与工具,更好地管理健康,但不能对抗一切。
真正的健康观,不是“我做得够多,就不会生病”,而是“我知道哪些风险无法避免,所以更早准备”。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病变面前,不至于完全措手不及。
参考文献:
SungH,etal.Globaltrendsinincidenceofearly-onsetcancers:Asystematicanalysisof29cancersin204countriesandterritories.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23;389(5):455-469.
KleinEA,etal.Clinicalvalidationofatargetedmulti-cancerearlydetectiontestusingablood-basedcell-freeDNAanalysis.TheLancetOncology.2024;25(3):345–356.
来源:潇潇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