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高血压可能也起源于这个器官,了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4:23 1

摘要:但2023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却给这个老问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答案:大脑,也许才是某些高血压的起点。

提起高血压,许多人第一反应是“盐吃多了”、“肾不好”。的确,这些常规因素确实是高血压的“老熟人”。

但2023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却给这个老问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答案大脑,也许才是某些高血压的起点。

这听上去有些颠覆常识。我们习惯于从心脏、血管、肾脏等“物理结构”去理解高血压,却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血压的调控,其实是一场神经-激素-器官之间的“多方博弈”。

而作为“神经中枢”的大脑,早已悄悄把手伸进了这场博弈的核心环节。

在医学教科书里,血压=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听起来像个公式游戏,但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生理调控系统在默契配合。

心脏决定输出量,血管壁决定阻力,肾脏通过调节排钠和水分来调控血容量,而大脑则充当着“总指挥”的角色

它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机制,精准调控血管的收缩、心跳频率、激素分泌。

当大脑的这一调控系统出现“误判”,就可能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管持续收缩,血压不降反升。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甚至有些患者在肾功能正常、饮食清淡的前提下,依然患上了高血压,正是因为“幕后黑手”藏在了大脑里。

2023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神经医学研究所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大脑内的海马体,不仅参与记忆和情绪调节,还可能在慢性高血压的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

研究者通过在小鼠体内模拟慢性压力状态,发现海马体中的神经活动模式出现明显改变,进而激活了下丘脑区域的交感神经通路。

这种激活会引起系统性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即便在没有其他高血压诱因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持续性高血压。

这项研究首次把海马体——这个原本被认为主要负责情绪与学习的脑区,纳入了高血压可能机制的讨论中。

虽然目前仍属基础研究阶段,但它为解释某些“压力型高血压”患者的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临床中,有这样一类高血压患者:他们年轻、身体无明显器质性病变,饮食控制得当,但血压偏高,总在工作紧张、情绪波动、夜班熬夜后“飙上去”。

这种类型的高血压,很可能就属于“神经型高血压”。

神经型高血压的关键问题在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当我们长期处于焦虑、过劳、熬夜、压力大等状态时,大脑中的下丘脑会释放促肾上腺激素,进一步刺激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这些激素会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这不是短暂的“应激反应”,而是长期的慢性激活。就像一个总拉紧刹车的车,时间久了,刹车系统也会出问题。

这也解释了为何现代社会的高血压患者,正在逐渐年轻化。

另一项2022年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研究中

研究者对超过2万人进行了十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长期抑郁、焦虑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提高了24%,而那些情绪调节能力较强的人,血压通常更平稳。

这项研究进一步印证了情绪与血压之间的复杂联系。大脑的不稳定,不仅影响情绪和行为,更可能通过神经-激素通路,悄无声息地操控你的血压

换句话说,高血压,有时是情绪压抑的生理出口。你以为自己“忍住了”,其实身体却“记住了”。

或许你并没有明显的高血压症状,但以下这些日常习惯,可能已经在刺激你的大脑,让它误以为你正处于“危险状态”,进而发动交感神经“过度反应”:

持续熬夜:睡眠不足影响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本身具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

情绪隐忍型人格:长期压抑负面情绪,会让大脑皮层控制能力下降,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跃。

高效率焦虑型生活:总在追赶任务、时间、效率的人,往往处在交感神经高张状态,血压易波动。

过度依赖咖啡因或能量饮料:这些刺激物会进一步激活神经系统,提升外周血管阻力。

如果你是“表面佛系,内心紧绷”的人群,尤其需要警惕。

一位36岁的男性工程师,身形偏瘦,无家族高血压史,体检时却测出收缩压高达160mmHg。他否认高盐饮食,也不吸烟饮酒。进一步检查肾功能、电解质、心脏结构一切正常。

医生深入问诊后发现,他长期负责高强度项目,晚上经常头脑清醒到凌晨三四点,白天靠咖啡续命,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调整生活方式后,他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这个案例并不罕见。真正的问题,不在血管本身,而在于“脑子太累”了。

既然大脑也可能是高血压的起点,那我们就要学会“安抚指挥官”,而不仅仅是“调教士兵”。这里有几个切实可行、容易忽视的建议:

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尤其是连续、深度的睡眠,对大脑神经恢复极为关键。睡眠不好,交感神经就像没关机的发动机,持续轰鸣。

安排固定的情绪“排水口”:可以是日记、运动、倾诉、创作,关键是让情绪有出口。不要让大脑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减少“信息爆炸”时间:每天至少给大脑1小时的“无屏幕时间”,让它从高强度的多任务状态中喘口气。

冥想或呼吸练习:每天10分钟深呼吸训练,有助于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升副交感神经活性,帮助血压回稳。

调整“内在语言”:经常对自己说“我必须做完”或“我来不及了”的人,更容易激活压力反应。试试换成“我可以慢一点”,“做不完也没关系”,大脑会接收到不同的信号。

传统上我们总把高血压当作“器质性问题”,靠控盐、控体重、吃药来解决。但未来的医学研究,越来越强调身心一体、神经调节、情绪介入的治疗模式。

这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已有的医学路径,而是提醒我们:有些健康问题,答案也许不在身体的末端,而藏在“大脑的起点”。

我们不只是血管的主人,更是大脑情绪的调度者。调好神经这根“中轴”,也许正是破解高血压的新钥匙。

相关论文信息:

h 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5.07.024

《中国科学报》 (2025-08-26 第2版 国际)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