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女说: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6月初我们一家到武汉“东湖”游玩,6月下旬我们去了新疆游“赛里木湖”,这次我们又去了神农架“大九湖”,昨天到竹山“圣水湖”。虽然都是湖,但景色各异,值得一去。
文图丨师利国
前天,一家人从神农架大九湖回十堰。到家后我给孙女讲:大九湖一行肯定有很多体会,可以写一篇旅行文章。
孙女说: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6月初我们一家到武汉“东湖”游玩,6月下旬我们去了新疆游“赛里木湖”,这次我们又去了神农架“大九湖”,昨天到竹山“圣水湖”。虽然都是湖,但景色各异,值得一去。
孙女提醒了我,也勾起了我的写作欲望。
说起武汉东湖,不知去了多少次,每次到武汉都要去看看这美丽的风景。第一次去真是找不到东南西北,只是跟着众人往前走。因为景区太大,只是走马观花,天黑了才走出景区。无论是听涛景区,磨山景区,落雁景区,还是东湖绿道景区,看到的是水域辽阔,碧波荡漾,湖岸蜿蜒曲折。
这个季节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蜻蜓在荷叶上跳起舞蹈,晶莹剔透的水珠,好像是喝醉了一样,在叶面上晃来晃去。小青蛙在湖水里蹦来蹦去,野鸭在湖水里游来游去, 它们像躲猫猫一样, 时而探头,时而潜水。
荷花,垂柳,拱桥,凉亭,栈道,游船,蓝天,白云,青山,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当你走进东湖绿道时,似乎让你忘记了劳累,丢掉了烦恼, 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难怪有人讲,美景也能让人沉醉。
武汉东湖的美景,没有淡季旺季之说,无论春夏秋冬,来这里的游客川流不息,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有人问我武汉东湖哪个季节最美?我的回答是:东湖风情万种,随着季节及天气的变化而不同。
新疆的“赛里木湖”被称为“最后一滴眼泪”。更多的是源于它的独特气质与人文赋予的诗意想象。这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也是中国最清澈的湖泊之一。
来新疆游客都会来这里目睹它的真容。也有人说它是草原恋人的眼泪汇聚而成。我真佩服人们的想象力之丰富,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赛里木湖的珍贵之处。
这是一处无法复制的美景。虽然湖面很大,也很宽阔。但游客可以自驾车环湖游玩,可以和湖水近距离接触,可以到草原上玩耍,湖面四周被雪山包围。毡房周围牛羊成群 ,牧民骑着马儿在草原上奔跑的画面,让人联想翩翩。
我们沿着湖景观公路,看湖面到底有多大,开了近两个小时车,没有找到尽头,也许尽头就在雪山之上。
湖北神农架“大九湖”是一个奇特之地,海拔1700多米,夏天来这里避暑的人络绎不绝。这是被山捧着的高山平原,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阳光明媚,一会倾盆大雨,一会乌云密布。同一时间段,九个湖面天气各不相同。
1994年我第一次到大九湖,湖面杂乱无章,每个湖面也没有编号,汽车可以在湖面穿梭。每个湖面只是一个坑洼,可以听到湖水向下流淌的声音。经过多年精心治理,景区焕然一新。微风吹过湖面,湖水掀起小波纹。风过后芦苇就像翻起的浪花。白鹭像一位舞者,在湖面上来回飞舞,野鸭在沼泽地里来回穿梭,白天鹅在湖面上尽情地玩耍。
美术爱好者喜欢这里的美景。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一定不会错过时机,不停地按下快门。文学爱好者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记录这美丽的生活。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到的都是绝佳美景。蓝天白云,薄雾缭绕,给人以朦胧意境。湖水清澈如洗,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波光。
在2号湖面,我看到了两大一小白天鹅,小的应该是大天鹅的孩子。只见它们形影不离,小天鹅游到那里,两只大天鹅都跟随其后,形影不离。小天鹅时不时地回头,似乎告诉它的父母这样的游可以吗?三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返回2号湖,这三只天鹅还在这里,两只大天鹅一直守护在小天鹅身旁。
我问孙女看到此情此景有什么感受?孙女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当孙女说出这句话时,我就知道她有所感悟,心想,这一次大九湖之行值得。
大九湖的水直接流向竹山堵河,后汇入汉江,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李白描写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像是说堵河之水天上来。一江清水送北京,大九湖功不可没。
竹山“圣水湖”也有很多的传说。传播最广的应该是庐陵王返回长安时,因路途遥远颠簸,身患疾病。途经这里,当地村民给他饮用了能治百病的茶水,身体才慢慢恢复,显得神情气爽。当皇帝后不忘曾经救过他命的竹山人,将饮用的水赐名“圣水”。圣水湖也因此得名。
人们形容圣水湖是卧在山坳的湖,这里的山不高,但十分秀丽。随着水位的上升,被水包围的山坡,变成了独立的岛屿。
形状各异的岛屿,生长着十分茂盛的植被,展现给你的画面如诗如画,让人陶醉,让人遐想,真是休闲的好地方。
圣水湖下有一座古城,古时候被称为金龙宝殿的田家坝,也就是春秋时期庸国都城所在地。
游湖,赏湖,品湖,给我的感觉是:武汉东湖是闹中取静之地,新疆赛里木湖是远离城市喧嚣之地,神农架大九湖是养生避暑之地,竹山圣水湖是悠闲垂钓之地。
2025.8.26十堰
☆ 本文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