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塘田战时讲学院像一座熔炉,投入矿石,铁水奔流,被反动派猛力一砸,火花四溅,变成了无数火源,到处燃烧。”1945年,周恩来在延安出席湖南工作座谈会时,曾这样专门提及塘田战时讲学院,精准道出了这所学校的非凡意义。
“塘田战时讲学院像一座熔炉,投入矿石,铁水奔流,被反动派猛力一砸,火花四溅,变成了无数火源,到处燃烧。”1945年,周恩来在延安出席湖南工作座谈会时,曾这样专门提及塘田战时讲学院,精准道出了这所学校的非凡意义。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坐落于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夫夷江对岸,与芙蓉峰隔江相望。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湖南省委与中共代表徐特立委派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在此创办了这所被誉为“南方抗大”的军政大学。电影《烽火塘田》生动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这座“南方抗大”的红色故事愈发深入人心。
于我而言,与塘田市镇的联结,更像一场冥冥中的缘分。二十多年间,我已第三次来到这个与我本无牵连、相距二百多公里的偏远小镇。
这份缘分始于二十多年前:我有幸结识邵阳县一位中学教师,又通过他认识了一群好友。自那以后,我总觉与这片土地有“前世之缘”,常来这块热情好客的福地做客,几乎走遍夫夷江两岸的村镇乡野。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在朋友陪伴下,走进了红色小镇塘田市。
我生在山区,后来参军、进城,但骨子里始终亲近山水花草,钟情乡村田野。每到一处,总爱打听当地的奇山秀水、风土人情与红色故事。邵阳县的朋友们知晓我的喜好,便常“舍命陪君子”,用摩托车载着我爬山涉水,穿梭在田园乡村间。
塘田市镇依偎着秀丽的芙蓉峰,是座依山傍水的小镇。美丽的夫夷江在芙蓉峰脚下形成宽阔回水湾,如镜子般倒映着山峰的曼妙身影;清澈河水宛如仙女舞动的白练,飘逸而来,绕镇流向远方。这条母亲河风采千年不变,滋润着广袤土地,哺育万物生长。
走过塘田市老街,临江有座“花园桥”——这是座极具湘西南风格的木制古桥,据传始建于清末民初。虽“年寿已高”,却在当地百姓的珍爱下保存完好。百余载风风雨雨,它默默见证了夫夷江两岸的沧桑岁月与历史风云。
穿过花园桥登上芙蓉峰,视野豁然开朗,塘田市镇美景尽收眼底。隔江相望的,正是号称“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早年我曾慕名前来,想瞻仰这片圣地,却因过江不便,只能近在咫尺望江兴叹,未能成行。如今,一座新桥飞架东西,拉近了两岸距离:既为当地百姓出行交往提供了便利,也让远道而来的旅行者能更真切地感受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心中满是欣慰。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是一处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前身为清末太子少保席宝田的别墅,占地近万平方米,堪称“南方乔家大院”。建筑兼具典型的晚清民居风格与秦陕韵味:从大门到后墙共六进,每进三栋,现存大小房屋六十余间;青石铺地,廊房相连,除两侧山墙为青砖,中间均为木制结构。院内处处雕梁画栋,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栩栩如生,每幅雕刻都蕴含着神话传说与典故。
尤其醒目的是主栋内四座宽大的门楣,以花草吉兽镂空组成“福”“禄”“寿”“喜”图案,巧夺天工,令人赞叹。即便涂彩脱落,仍难掩其历史的厚重与古朴——既彰显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与手艺人的工匠精神,也折射出封建社会达官贵人的奢华与富有。
电影《烽火塘田》中也曾展现这座“宫殿般的老宅”。据传,老宅主人当年去世时,为防盗墓,发丧当天竟兴师动众抬出48口棺木,从本埠到武冈、新化等外地,在百十公里范围内分葬48处,其声势规模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是逝者或许从未想到,这座他耗费巨资打造的豪华宅邸,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更在抗日烽火年代,成为培养革命者的摇篮,让红色基因早早注入这片热土。
时间回溯到1938年夏:湖南省文化界抗战后援会研究部主任吕振羽,向省委提议在当时的武冈县塘田寺创办讲学院,传授马列主义与抗战思想、策略,为抗日培养军政人才。这一提议迅速得到省委与中央驻湘代表徐特立的支持,吕振羽受命筹建讲学院。8月底,筹备工作就绪并陆续招生,9月15日讲学院正式开学。徐特立还特意将创办情况写信报告给毛泽东主席与张闻天。
讲学院受湖南省委直接领导,吕振羽负责全面工作。学院的领导与教师多为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创办之初便建立了中共党支部。此后,学院又在学生中发展了40余名党员,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为动员全民抗日,师生们常到周边十余所小学演讲、任教,还在油塘开办建党培训班,发展40多名共产党员,建立了新宁、城步、洞口、绥宁及金称市五个省直属支部。
因坚持抗日救国的办学路线,塘田战时讲学院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仇视。1939年4月,反动派派兵包围学院,武力解散。面对强暴的敌人,为保存革命实力,学院被迫停办,部分师生撤往桂林,以新的斗争方式继续传播革命理论、开展革命活动。
尽管仅存8个月,塘田战时讲学院却为党培养了250余名进步青年——后来,这些青年都成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骨干力量。正如电影《烽火塘田》所展现的,他们如同星星之火,散往各地,点燃了抗日的熊熊烽火。
在吕振羽的领导下,塘田战时讲学院还积极巧妙地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马列主义:不仅唤醒了当地民众的爱国思想,影响力更辐射到广西一带,掀起了民众投身抗日、驱寇保国的浪潮,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
直至今日,塘田市人说起塘田战时讲学院与吕振羽先生,仍满脸自豪,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会绘声绘色地讲述吕振羽当年为躲避国民党追捕,临危不惧、急中生智潜入夫夷江脱险的惊险故事;也会热情地领着访客走街串巷,寻觅那些逐渐消失的历史痕迹,满怀信心地诉说:在先辈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激励下,这片红色土地定会愈发美丽。
初秋的塘田市,一场细雨突然降临,如甘露般洒遍山山岭岭。转眼间,又是蓝天白云,江水哗哗。悠悠南风吹拂着碧绿的稻田,清新的空气弥漫着山乡旷野。返程途中,车窗外的小镇古老而崭新,车来人往、欢声笑语;镇外田园里,新禾碧绿,紫燕穿云,麻鸭游曳,处处生机盎然,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让人沉醉痴迷。
“而今而后知所勉,誓为穷乏竭此身。”品读着吕振羽当年留下的诗句,我心中满是感慨:若没有烽火年代里,千千万万如塘田战时讲学院先辈般的革命者,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化作春泥,又何来今日的盛世中华与幸福生活?
来源:白浪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