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是帝王的象征,为什么到了宋朝,皇帝突然都开始不穿龙纹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4:53 2

摘要:没什么绕圈子,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那是毋庸置疑的存在。一提起龙,大家下意识就觉得高贵、权威,连衣服上绣个龙都得讲究场合。谁家皇帝不把龙当成符号?说到这,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龙袍。为什么宋朝皇帝偏偏不肯穿龙袍,难道他们和别的朝代不一样?这事儿,咱们还真得从头捋一

没什么绕圈子,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那是毋庸置疑的存在。一提起龙,大家下意识就觉得高贵、权威,连衣服上绣个龙都得讲究场合。谁家皇帝不把龙当成符号?说到这,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龙袍。为什么宋朝皇帝偏偏不肯穿龙袍,难道他们和别的朝代不一样?这事儿,咱们还真得从头捋一遍才行!

龙的形象,说实话,没人真见过。反正从炎帝、黄帝那阵儿开始,龙就成了我们祖先选中的图腾。只是,到底咋选上的?也挺有意思。那会儿各部落集结,黄帝要找种能压得住场子的动物当代表。找来找去,好像没有哪种动物配得上全体部落,更别说能象征统一了。于是,直接“缝合”一条神龙,把各家图腾的精华全揉进去。

所谓“缝合”,听起来像是拼凑,但在那种族群融合的时刻,这倒挺合理。龙,长蛇身,鹿角,鹰爪,虎掌,鲤鳞,就像开了一场动物拼装大会。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七零八落,其实另有深意。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更像是一种技术性的选择,选取各族最具标识性的特征,最后汇于一龙。龙的神异,既是融合,更是超越。

但说到龙什么时候成为“皇帝专属”,那还是得往后挪。黄帝用龙旗统一诸部,后来到了大禹,治理水患,率领各地人群,又把龙当成了联合的象征。龙是英雄,也是统帅。到了周朝,龙袍渐成定制,皇帝有专属的着装规矩,这才算步入正轨。九条龙、九五之尊,一切都讲求仪式和秩序。

不过很多人说龙袍是禁物,穿不得,是要八字过硬,这种想法在民间流传太广。说实话,大多数老百姓对龙的敬畏,更像是怕惹上麻烦。皇帝的“天命”,也是个说头。明朝朱元璋起于草根,一路杀上皇位,算是得国最“正”的王朝之一。于是,明代皇帝在龙袍上可劲儿地加龙,十二条、几十条,有时候就像拼命刷存在感,一身龙团得密密麻麻。

有意思的还在细节里,万历皇帝的龙袍上团龙十二条,还是集中在胸口。嘉靖皇帝更神,在燕弁服上画足了九十九条龙——有明面上的,也有藏在衣襟里的。有道是数数全身上下,别说比前代多,简直是龙海了!这种做法是不是张扬?或许只是想给自己找点安全感。明朝的皇帝不怕龙,他们觉得自己撑得起。也有一种说法,皇位来的太正了,龙根本压不住自己。

反过来看宋朝就完全不是这个调调。开国皇帝赵匡胤,靠“黄袍加身”拿了天下,后世都说得国不正。赵匡胤是后周的大将,本是柴家的江山,却被他设计“偷”来。内心多少还是有点虚。赵家从赵匡胤开始就有种传统,低调为王,不敢太过张扬。皇帝不穿龙袍,不是因为不喜欢龙,而是怕惹火烧身。这是真怕,不像明朝那种“硬气”,更像是有后患的顾忌。

有人说赵匡胤素服质朴,反而能赢民心?不一定吧。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得国方式,于是自觉要压低武将地位,把兵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是杯酒释兵权那一套,生怕哪天自己也被黄袍加身。斧声烛影的故事也流传下来,不管真假,反正赵家后代都秉持着低调原则,皇帝穿得越素,龙说得越少,似乎更安全。

宋朝特殊风气,让文官集团无限膨胀,武将被压制得死死的,这也影响到皇帝的气质。宋朝确实是重文轻武,衣着偏向素雅,从皇帝到士大夫都讲究清俊文采。于是龙袍变成了黄袍,黄色还算有点皇家气息,但就是少了龙的图案,比起唐、明那种满身龙,宋皇帝显得格外斯文。

细节里头,还能看见宋朝皇帝喜欢穿大红袍。你说这是附庸风雅也好,是贴近文人也罢,这种风格,别的朝代还真就模仿不来。有时,宋皇帝明明也想弄点那种“尊贵象征”,但怕麻烦,不如穿红袍喜庆点。端午节、祭祀或重大活动,皇帝一身红,显得很特别。这样的装束,更贴近百姓,说不上是不是故意避开龙图案,但至少在气氛上很有宋朝的“本色”。

说到融合,其实也有点意思。龙的形象原本就是融合出来的,多种部落图腾拼凑得来的,可到了宋朝,皇帝却反过来强调自己的“独特个性”,寻求差异化,这种选择与“融合”背道而驰。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得国不正?或许宋朝的文人风气也是推手。赵家人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安全感,所以变得低调又素雅。奇怪的是,明明说宋皇帝不穿龙袍,其实某些典仪上偶尔也有使用,只是一般不外穿。甚至,赵匡胤黄袍加身实质上并非“龙袍”,传统延续下去,龙成了禁忌。这是不是全然紧张,也不太一定,其实是宋朝独有的自我保护色。

转头再瞧别的朝代,对龙的态度一概不同。唐朝对龙,既是耀武扬威,也是体制规矩,一个龙的排布都讲究。越到后面,明朝龙袍上的龙多到让人眼花,似乎越是强调权威,越要把龙用到极致。这种比拼,和宋朝的低调完全不一样。

现实生活里,还有种现象特别有趣。现代有不少人忌讳穿龙图案,老话说普通人撑不住龙气,甚至有人为避灾不穿带龙的服饰。可偏偏时尚圈又流行“龙元素”,如2024年新春,周大生、六福珠宝上龙的新品频出,年轻人追着买,丝毫不在意什么八字说法。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龙的图腾成为玩梗热点。现代人早已不怕龙气压身,这和古代那种敬畏感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从黄帝拼合龙形,到明朝的疯狂“龙袍”,再到宋朝的素雅红袍,其实每个时代对龙的解读都不一样。宋朝因为特殊的得国条件,皇帝们选择离龙远一点,但龙的神秘感在民间反而更浓厚。朝代更迭,不同人的心态不可能相同,有远离,有接近,有敬畏,也有调侃。说到底,龙作为中国人的图腾,是不断叠加、变化的过程,权威、民族、大一统、个性,通通都有可能。

**龙到底代表什么?有人说是融合,有人信是权威,也有人管它叫“拼凑出来的自信”。但每次权力易主,龙的象征意义总会变动。观念也在变——有时讲出生辰,有时谈时尚,有时只图个喜庆。**

**其实没有谁一直对,龙袍该不该穿,宋朝是不是低调,明朝是否太张扬,这些答案从来都不是定数。**

把所有故事捋一遍,大概就这么回事。哪怕今天已经没人真的去研究龙长啥样,龙依旧是中国文化里最“活”的符号。穿不穿龙袍,重不重视龙,就和每个时代的人看世界的方式直接相关,和成败、得失、安危、荣辱什么的,全都缠在一起,谁说清楚呢。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