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志丨闽南掌故:梧坑满族村探秘“金国皇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0:20 1

摘要:梧坑村位于南安霞美镇西南,是泉州地区唯一一个有完整建制的满族村。走进村内满族文化馆,不禁为多彩多姿的满族文化所吸引,这里有泉州粘氏族谱记载,有历史名人记略,有满族老姓对照表,有金源文化图腾崇拜的描述,还有图文并茂的满族礼仪、服饰、歌舞的展示,尽显独特风情,令人

核心提示

梧坑村位于南安霞美镇西南,是泉州地区唯一一个有完整建制的满族村。走进村内满族文化馆,不禁为多彩多姿的满族文化所吸引,这里有泉州粘氏族谱记载,有历史名人记略,有满族老姓对照表,有金源文化图腾崇拜的描述,还有图文并茂的满族礼仪、服饰、歌舞的展示,尽显独特风情,令人大开眼界。更难能可贵的是,粘氏一族还是金国皇族的支脉。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粘国发 洪少霖 文/图

一世祖曾是金国统帅

走入梧坑村,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家门楣上挂着“完颜世胄”“完颜传芳”“浔海衍派”等匾额。据当地民众介绍,梧坑粘氏是我国古代金国大将军完颜宗翰(1079—1136)的后裔,他们与泉州其他地区的粘氏一样,皆奉完颜宗翰为一世祖。完颜宗翰本名粘没喝,女真族,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长侄,金国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谋略家。据《浔江粘氏族谱》载,完颜宗翰有子二人:完颜真珠、完颜割韩奴。当时金廷内部各派一度争皇权,不少功臣被赐死。为避纠葛,真珠与弟弟割韩奴商议决定以父名冠姓,改称粘真珠、粘割韩奴,表明无意争皇位。“粘氏”由此而来。

梧坑村民居门楣上的“完颜世胄”匾额

粘氏八世祖、入闽始祖粘博温察儿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河中入闽,徙居晋江永宁,永宁镇迄今还保存着粘博温察儿的陵墓。粘博温察儿的裔孙又从永宁分播至晋江衙口(亦称南浔、浔海),故称“浔海衍派”;后又衍播至泉州郡城、南安梧坑等地。所以若要溯源,泉州粘氏实为金国皇族支脉。

完颜宗翰塑像威风凛凛

明清以来,粘氏后人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清中期,政府鼓励闽南居民移垦台湾。粘氏第二十二世祖粘萼率领部分族人东迁至台湾鹿港西南海边定居。该地的村名为“粘厝”,后又衍分出“顶粘”“厦粘”等村,郡号俱为“浔海衍派”。由于同根同源,闽台粘氏族群始终保持联系。近几十年来,台湾粘氏族人不断组团来泉,寻根谒祖。

精彩纷呈的满族文化

梧坑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满族村,八成以上村民姓粘。步入梧坑村满族文化馆的大门,一尊古代人物的半身塑像引人注目。该塑像头戴毛皮帽,盘发成辫,络腮胡,身披战甲,威风凛凛。村民称,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粘氏一世祖完颜宗翰。完颜宗翰16岁从军,以勇武著称,史称其“内能谋国,外能谋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

村内洋溢着满族文化气息

馆内展示的满族文化极为丰富,有关于女真族起源的介绍、金源衍派的历史、泉州粘氏族谱的记载,也有满族老姓对照表、宗族习俗的描述,以及图文并茂的满族礼仪、服饰、歌舞等展示。古时,满族传统的礼仪表现在衣、食、起、居、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十分讲究。单是见面打招呼的礼节就可见一斑,依辈分、性别不同,满族的见面礼分做跪叩礼、打千礼、抱腰礼、擦肩礼、握手礼、抚鬓礼等。

“跪叩礼”为青年男女向长辈人所行的大礼,老人坐在炕上,年轻人一跪三叩首,男子叩头时,手须扶地,以示尊敬;女子叩首须行“万福”礼。“打千礼”一般是在日常交往中,用于晚辈见长辈或久别重逢的儿女见父母,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身体略向前倾,右手自然下垂,这一动作既不同于单纯的作揖,也未至于下跪,显得既庄重又不失恭敬。“抚鬓礼”为平辈之间抚鬓点头行礼。“抱腰礼”用于至亲或贵宾相见,行礼者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抱住受礼者腰部,若受礼者年长,则左腿半跪;受礼者以抚下拜者后背作为还礼。“擦肩礼”俗称“碰肩膀头”,即平辈男子相见时相互拱手致意后,互碰双肩,以示亲近。此外,男女青年相见时,多以握手或拉手致意,不必更多拘礼,俗称“握手礼”。

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满族舞蹈

梧坑村的老人表示,随着时代变迁,满族古礼逐渐被现在的鞠躬、握手等礼仪取代,经过长时间的民族大融合,梧坑村民已基本“汉化”,平常一些风俗习惯和礼节都与汉族人无异。但也有一些满族古礼则通过其他形式传承,如庄重优雅的打千礼、婀娜高贵的抚鬓礼可以通过舞蹈的优美舞姿来表现。如今,村里一支由粘氏姑娘组成的满族舞蹈队,每逢喜庆日子都会身着满族传统旗袍,为远方来的客人们表演富有浓郁民族气息的满族舞蹈。

古老的柿子树依旧每年结果

据介绍,满族特色服饰也有丰富的含义,服饰中的纹饰和刺绣,承载着吉祥、幸福、繁荣等寓意。这些纹饰和刺绣不仅仅是装饰,更传递着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梧坑人表示,希望其背后的满族文化,能像蟳埔女的簪花围一般发扬光大,被更多人看到和了解。

神秘古印或为女真文字印

来到梧坑,你会发现当地人对村内的一株柿子树格外重视,老人们甚至会将其尊为“神树”。据说这与梧坑粘氏肇基有关。

相传,在清初粘氏迁徙南安的过程中,老族长得观音托梦,梦中有语“你助我,我助你,灯笼熄处好安居”。梦醒时,老族长拾得一尊观音塑像与一串念珠,他于是背着塑像带领族人,行至梧坑山间。夜里休息时,老族长顺手将手中灯笼与念珠挂于山林树上。次日,族人醒来发现,四周高山围绕着一片从未开发过的荒林,溪流清澈,鸟语花香,而前一晚挂灯笼与念珠的大树长满了熟透的柿子(闽南语“丁柿”),灯笼与念珠却不翼而飞。族人猜测,或许是那念珠化为了条状树枝,灯笼化成了火红的柿子。闽南话里“丁柿”与“定居”谐音,于是,这支粘氏族人就在梧坑村安居下来。如今,传说中的这株柿子树依旧挺拔,每年能结出众多果实。

山林之中的慈云寺奉祀南海观音

传说虽有些离奇,不过在梧坑的山林之中还有座慈云寺,据说就是粘氏肇基梧坑时所建,内奉南海观音。寺中保留着一枚古代的铁印鉴,上面的文字据说为金朝女真文字,但迄今无人能识。文献记载,女真人初无文字,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的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阿骨打本人最初只会契丹语,在其破辽后始识契丹文字,后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公文一度使用契丹文。但这与金人的女真语毕竟不同,阿骨打又令臣僚以契丹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金天辅三年(1119)诏令颁行,此即“女真大字”。20年后,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又创制另一款女真文字,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梧坑村保存的这枚古印用的是“女真大字”还是“女真小字”呢?村民表示曾有专家来鉴定,但并无定论。

耗时200余年修成族谱

粘氏入闽后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明清两朝倡导族人学习汉文化,同时鼓励参加科举,涌现出一批仕宦之家。其中粘灿、粘洪录、粘本盛等名宦,皆入载史册。清末泉州陈葆堂所著的《泉志昌后录》中,记载明清泉州名门望族42家,粘氏一族即位列其中。

神秘古印上的文字至今尚未得出结论

泉州粘氏不忘编纂族谱、修建宗祠,以追源溯流,缅怀祖先。粘氏宗谱始修于明嘉靖年间,由十三世祖粘灿(1472—1555)主修。谱载粘灿有感于“家谱不修,我儒缺一典也”,于是“据史书,询之宗老与里戚故老”修成《浔江粘氏族谱》。粘灿,字懋昭,号涤楼,官至南京山西监察御史,晚年辞官后致力于编修粘氏族谱。然而该谱稿后因故落水,“有一二遗失”。明隆庆二年(1568),十五世祖粘钟德方才将遗失的部分补全。粘氏宗谱到了清初有较大的拓展,清顺治八年(1651),十六世祖粘本盛(字道恒、号质公)访北方同宗,合修成全册。康熙四年(1665),粘本盛的儿子粘士麟又“辑修武邑世系,合一册”,基本完成了粘氏族谱的蓝本。可惜这部族谱的原稿后又佚失。十九世祖粘敦祥乃与族中叔侄兄弟多人携手再度修谱,事竣,付之梓。乾隆十五年(1750),二十世祖诚斋公慨然以修谱为己任,综核家乘,举族合修,一部翔实记录粘氏历史及宗族体系的《浔江粘氏族谱》才终于告成。这谱牒历200余年,凝聚众多精英心血,方才修成,可谓来之不易。

来源:泉州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