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等三家川内银行联合申设理财公司,首创“一省一牌”模式尝试突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09:44 1

摘要:若四川三家银行联合申设理财公司的方案最终获批,自2023年12月浙银理财获筹建批复后,长达20个月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牌照“断供期”将被打破。这一潜在突破的背后,是理财子行业“冰与火交织”的鲜明分化——头部机构依托规模优势持续扩容,中小银行却在监管趋严与市场挤压的

近日,据财联社报道,四川省内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和四川银行正联合推进银行理财公司申设工作,目前前期准备已全面展开。

知情人士透露,三家机构对此次联合拿牌“较有信心”。

头部垄断与中小银行的生存突围战

若四川三家银行联合申设理财公司的方案最终获批,自2023年12月浙银理财获筹建批复后,长达20个月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牌照“断供期”将被打破。这一潜在突破的背后,是理财子行业“冰与火交织”的鲜明分化——头部机构依托规模优势持续扩容,中小银行却在监管趋严与市场挤压的双重压力下加速离场。

审批节奏的剧烈转向,恰恰折射出监管逻辑的深刻调整。2019-2022年期间,理财子公司以年均8家的速度批量获批筹建,行业规模迅速扩容至32家;但自2023年底浙银理财获筹建批复后,监管闸门骤然收紧,20个月间再无一家新机构获准筹建。这种转向,既是监管层对理财业务“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深化阶段的风险敬畏,更体现出对机构合规能力、股东资质的严苛筛选。

与此同时,行业“金字塔式垄断”格局持续加剧。6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占据32.5%的市场份额,12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占比45.3%,二者合计管理规模达23.3万亿元,共同构成行业“第一梯队”;2024年管理规模排名前五的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农银理财等机构,合计规模达10.5万亿元,占全市场34.9%,其中招银理财以2.4万亿元的管理规模独居行业榜首。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也进一步凸显。东部沿海地区已聚集8家城商行系理财子公司,而西部12个省市仅拥有渝农商理财一家农商行系机构,中西部地区资管能力呈现“断崖式”落差。

中小银行的生存困境,在数据中暴露无遗。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勾勒出清晰图景:2024年末,全国尚有218家银行开展存续理财业务;到2025年二季度,这一数量已骤降至194家——短短半年间,64家机构退出理财市场。规模方面,从2024年末的3.6万亿元萎缩至2025年二季度的3.2万亿元,缩水4500亿元;产品数量同步减少2070只,降至1.4万只。

按照监管要求,2026年底前需完成存量理财业务清理,当前超3万亿元规模的存量业务已进入出清倒计时。然而,“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健全风控体系”的理财子公司设立门槛,让多数区域中小银行陷入“转型无门、清理无力”的两难境地。

在行业集中度与区域失衡的双重挤压下,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四川银行的联合申设,成为打破困局的“试验性突围”。

模式创新的价值,在于突破“单一银行全资设立”的传统路径。过往32家理财子公司中,除5家合资机构外均为银行全资控股,而三家银行合计超2万亿元的资产规模,既能实现客群与渠道的互补;更能通过联合出资分担注册资本压力与运营风险,契合监管层“优化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公司路径”的政策导向。

这种创新的示范意义不言而喻:当多数中小银行还在“单枪匹马冲击牌照”的死胡同中挣扎时,四川三行以“区域协同+资源整合”的模式开辟新赛道。若成功获批,不仅将填补中西部理财子公司的区域空白,更可能引发湖南、湖北等中西部省份效仿,推动理财牌照从“东部集中”向“区域均衡”重构,为资管行业的差异化竞争注入全新逻辑。

三行理财规模合计近1487亿

从规模“家底”看,三家银行联合申设理财公司已具备区域竞争基础。具体来看,成都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其存续理财产品净资产规模达567.2亿元;成都农商银行2024年末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为700.2亿元;四川银行2024年末个人AUM(资产管理规模)达1710.9亿元,若按“个人AUM减储蓄存款”测算,其理财业务规模约219.3亿元。三者现有理财业务规模合计近1487亿元,这一体量已接近西部唯一农商行系理财子公司渝农商理财——截至2025年6月末,渝农商行理财产品余额为1635.6亿元。

不过,若横向对比东部城商行系头部理财机构,差距仍较为显著:南银理财、杭银理财2024年末管理规模均突破5000亿元,规模是四川三家银行联合阵营的3倍有余。这种规模落差背后,既反映出东西部金融资源禀赋的客观差异,更凸显出中西部银行通过联合模式整合资管力量、突破发展瓶颈的迫切性。

而三家银行选择联合申设,并非单纯应对规模差距的被动之举,而是源于双方天然契合的“协同基因”——这种基因从股权架构到管理团队层面深度渗透,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股权结构看,成都银行截至2024年末由成都市国资委通过成都交子金融控股集团等企业合计控股30.2%;成都农商银行2020年完成国资重组后,市区两级国资持股比例达79.6%,正式回归市属国企阵营;四川银行作为省级金融平台,股东包含四川发展等省属国资主体。三方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统一战略下,形成“成都国资+四川国资”的联动格局,资源调配、战略布局方向天然一致。

更值得关注的是,银行间高频次的高管流动,进一步为合作注入了“管理互信”。2025年8月,成都银行原董事长王晖与成都农商银行原董事长黄建军完成“掌门互换”,这种罕见的人事调整直接体现出两家银行管理体系的深度兼容;此外,成都银行现任行长徐登义曾长期担任成都农商银行副董事长、行长,成都农商银行副董事长王忠钦亦有成都银行任职经历。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才流动生态,让三家银行的风控逻辑、业务打法天然趋同,大幅降低了联合合作中的磨合成本。

来源:财中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