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日记 | 软禁的母语 -3- 我是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3 07:52 2

摘要:驯鹿,如米14:00飞离库朱瓦克。飞行20分钟左右,经过利弗河(Leaf River)三角洲上空时,后座的因纽特老太太突然大喊:“Caribou!” (驯鹿)

2010年11月1日

魁北克-坎基克休瓦克

-2° | 1°C

6
驯鹿,如米14:00飞离库朱瓦克。飞行20分钟左右,经过利弗河(Leaf River)三角洲上空时,后座的因纽特老太太突然大喊:“Caribou!” (驯鹿)从舷窗向下望去,果然,几百头驯鹿在三角洲的苔原上悠闲地向南迁徙。北美驯鹿是一种季节性迁徙的动物。每年春季,它们从北极圈以南向北极地区迁徙,到了秋天,又从北极迁往南部。最著名的北美驯鹿迁徙路线是从阿拉斯加北部到育空的路线。数千头驯鹿排山倒海般大规模迁徙的场面极其壮观。这种画面,曾激励我多次去育空和西北领地追寻。但由于驯鹿迁徙的时间和具体路线年年不同,很难在恰当的时间赶到恰当的地点,所以,我也只是侥幸遭遇了几只“小股部队”,而“大部队”则“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天偶得一见,虽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却也只是“繁星碎米撒苔原”——距离太远(4000米以上),拍下来的驯鹿充其量只有小米粒那么大。遗憾之余,自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写道这里,必须再科普一下驯鹿的两大种类:Reindeer(欧亚驯鹿)和Caribou(北美驯鹿)。Reindeer(欧亚驯鹿)是驯养的鹿。因为它们生活在欧亚大陆,所以中文翻译为“欧亚驯鹿”。西伯利亚北部的考古证据表明,2000 年前人们就使用挽具训练驯鹿拉雪橇了。欧亚驯鹿的迁徙路线由牧鹿人控制,找到牧鹿人就可以找到鹿群。Caribou(北美驯鹿)是完全野生的。因为它们生活在北美地区,所以中文翻译为“北美驯鹿”。它们的迁徙路线,如同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在地面找到它们十分困难。
今年三月,我曾在麦肯锡三角洲近距离拍到三千头驯鹿的鹿群,那是从北欧引进的驯化鹿Reindeer,而不是野生的Caribou。7
坎基尔苏克14:57 ,经停坎基尔苏克(Kangirsuk,60°01′N 70°02′W)。坎基尔苏克(因纽特语:ᑲᖏᕐᓱᖅ,意为“海湾”)是一个因纽特人聚落,有650个居民。短暂停留,只有10分钟,乘客可以下飞机,但不许出机场。小镇的北面是岩石悬崖,西面是一座巨大的岩石山丘,部分环绕着村庄。在这里登机的乘客有一位用头巾包住眉毛的大妈。看脸型像是因纽特人。8
夸克塔克15:35抵达夸克塔克(Quaqtaq,61°02′N 69°37′W),又是一个短暂经停,10分钟都不到,不让下飞机拍照。夸克塔克也是因纽特社区。人口为 453 人。夸克塔克(因纽特语:ᖁᐊᕐᑕᖅ)这个词的意思是绦虫。当地民间传说,有个在这一带捕猎白鲸的人在粪便中发现了活寄生虫。于是,他的猎鲸伙伴便称这个地方为夸克塔克。在舷窗口朝机场外拍了几张照片,只能拍到风驰电掣的四轮摩托。呆在机舱里,无所事事,驾驶舱门开了,里面是位女飞行员。看到我要给她拍照,十分配合。女飞行员的名字:Annie。9
我是谁?15:50再次起飞,不到半小时,降落在坎基克休瓦克。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到了。从魁北克飞到坎基克休瓦克,五次起落,飞行加经停,将近8小时。此处为北纬61°59′,距离北极圈还有430公里。不过,既然北极理事会已将整个努纳维克都划为北极人文区,那么,我们的目的地自然属于北极地区。10年前,第一次到魁北克城。站在冰天雪地的劳伦斯河畔,向苍茫无垠的北方望去,陡然感觉那里就是地球的边缘了。但今天从这个“地球边缘”继续向北坐了8小时的飞机,竟然还没有进入北极圈!在网上约的接站车迟迟未到,我们只能在狭小的候机室里等待。这里也有一位穿阿冒提的妇女,不过她的帽兜里多了个娃娃。窗边,一位黑皮肤的乘客正在手舞足蹈地和朋友讨论着什么。

与这边兴高采烈的气氛形成反差的是候机室的另一个角落——萎缩在椅子上的年轻人与墙上那幅百年前因纽特人的老照片。

看到我在拍照,年轻人迟疑了一下,缓缓地戴上了墨镜。我过去打招呼,问他要去哪里。他所问非所答,喃喃自语道:“在家里,长辈们抱怨我们不讲因纽特语,在外面,人家又嫌我们的英语太烂……我既不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也不是祖先的后代……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更不知道未来是什么……”……
到底发生了什么?

来源:HB镜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