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连云港到扬州——朱自清的故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09:13 1

摘要:“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这样看,就只有扬州可以算是我的故乡了。”

“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这样看,就只有扬州可以算是我的故乡了。”

——朱自清说扬州

“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朱自清说连云港

晨曦微露,蔷薇河畔的薄雾轻抚着青瓦白墙。这里是连云港东海县平明镇的一隅,也是文学大师朱自清生命最初的摇篮。一百多年前,一声婴啼划破了乡村的宁静,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他就是朱自清。

朱家老宅的那株百年老槐

朱家老宅的院落里,曾有一株百年老槐,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年幼的自清常在树下嬉戏,听祖父朱则余讲述古训家风。老人家手书的"朱子家训"墨迹未干,字里行间渗透着读书人的清高与淡泊。那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些传统文化因子,日后会成为他文学创作中最珍贵的底色。

朱自清故居(连云港东海县)

海州方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风糖糕的甜糯、庙会的喧嚣、年俗的热闹,都化作他笔下鲜活的文字。多年之后,当他在外漂泊,回想起故乡的点点滴滴,那些朴素的乡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少年时代的朱自清,随父迁居扬州。说来也巧,在安乐巷的那所民居内,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枇杷树,绿叶间垂着金果,风过时簌簌落着甜香。

从平明镇到安乐巷

扬州,这座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给年少好学的朱自清提供了足够的滋养。屡屡,朱自清会从安乐巷的青石板路上踱步而出,他看过瘦西湖的烟柳,便有了《春》里“嫩得能掐出水”的新绿;他品尝过冶春茶社的蟹黄汤包的蒸汽,化作《扬州的夏日》中“黏稠又清凉”的水汽;他游历过个园,看到竹影在粉墙上摇曳千年,成了他注解《诗经》时那句“思无邪”的弦外余音。

扬州的夏日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

——《扬州的夏日》摘录

甚至,他和父亲的争执最终也达成了《背影》中的和解。最终,朱自清写下《我是扬州人》:“我究竟该算作什么地方的人呢?……扬州这地名,倒比‘北平’‘上海’之类更教人魂牵梦萦。”

朱自清故居(扬州)

如今,连云港和扬州,都不曾遗忘过朱自清。连云港有朱自清故居,朱自清文化园,朱自清纪念馆,朱自清小荷文学奖……扬州有朱自清故居,朱自清中学,朱自清散文奖……

在朱自清的一生中,两张泛黄的地图慢慢叠在一起——一张标着连云港东海县的平明镇,一张写着扬州安乐巷。是连云港的海风卷着潮声,还是扬州的评弹绕着檐角?是老槐树下的槐花香,还是枇杷树旁的桂雨?原来所谓“故乡”,从不是单一的坐标。

漫画《背影》

连云港是朱自清的“原乡”,

埋着童年的胎衣,

刻着家族的血脉;

扬州是朱自清的“精神故园”,

养着文人的气骨,

润着生命的底色。

两处月光落进同一条河流,

便成了他一生的清辉。

记者 王鑫

图片来源:扬州发布客户端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