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炭的早期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山海经》,书中提到“西南三百里,女床之山,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尽管学者们对女床之山的位置存在多种解读,但这表明古人已察觉到煤炭的存在。然而,最初煤炭并未被当作燃料使用
煤炭,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之一,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在中国的能源领域中,煤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煤炭的早期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山海经》,书中提到“西南三百里,女床之山,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尽管学者们对女床之山的位置存在多种解读,但这表明古人已察觉到煤炭的存在。然而,最初煤炭并未被当作燃料使用
关于煤炭作为燃料的起始时间,学术界曾普遍认为是在西汉时期。巩县铁沟遗址中发现的煤块和煤渣,似乎证实了那时煤炭已用于冶铁。
不过,近年来新疆伊犁吉仁台沟口遗址的发现,将中国使用煤的历史向前推了千年,该遗址出土的煤炼青铜工坊可追溯到3000年前。
汉朝时期,煤炭的使用较为有限。虽然在部分地区已将其用于冶铁,但由于煤炭自身的一些特性,如气孔度小、透气性差,受热后易破碎,容易导致炉膛堵塞,以及煤炭中含较高的硫和磷,会影响生铁质量,使得铁质脆弱、难以锻造等原因,煤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在煤炭的开采方式方面,汉代主要采取露天开采的方法,工人们沿着地表逐层向下挖掘。到了晋代,垂直煤矿井开始出现。
西晋时期陆翙的《邺中记》中提到“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又谓之石炭”,晋代张载对此进行了解读,指出在伯阳城西的墨井深达八丈,约合现在的20米。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时代,雷次宗在《豫章记》中提到了江西葛乡煤田,该地有三十亩的煤田,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进入唐朝,煤炭的应用逐渐增多。最早的炼煤技术开始出现,普通家庭也逐渐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燃料,上层社会对煤炭的需求更是不断上升。
然而,煤炭含硫成分较高,富裕家庭通常会先将其加热以去除异味,挑选出优质部分作为燃料,这一过程费用不菲,也只有富贵人家为了炫耀才会将其用于煮饭和烹饪。唐时期诗僧贯休的《寄怀楚和尚》中“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一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煤炭使用并不十分普遍。
宋朝时期,煤炭的开采和使用迎来了重大突破。北宋定都开封,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木柴和木炭的供应问题愈发突出,这使得煤炭成为了重要的替代能源。
在勘探技术方面,宋代不再仅仅依赖地表露出的煤块,而是通过观察地表特征来判断地下是否含有煤炭,比如地面发黑或生长特定植物如野葱等,都可作为潜在煤源的指标。在开采技术上,矿井深入地下四十多米,且出现了复杂的横巷采煤技术,大大提升了煤炭的开采效率。
河南省鹤壁市发现的宋元时期古煤井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为圆形竖井,直径2.5米,井筒深达四十多米。此外,宋代煤矿还配备了防护支架、排水和排瓦斯的通风等设施,提高了工人的安全性。
著名学者庄绰在《鸡肋编》中提到“汴都数百万家,尽烧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充分体现了当时开封对煤炭的高度依赖,也表明了煤炭在宋代的广泛应用。
明清时期,煤炭开采技术又有了新的进步。地下挖掘的深度达到了100米,横向巷道的长度延伸至三里。
明朝的《彰德府志》中记载了龙山的煤炭情况:“出石炭,入穴取之无穷,取深数十百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描述了当时的煤炭开采工艺,包括从地表辨识煤层到挖掘的具体过程。
工人们通过专门的器械进行开采,并能够引导有害气体的排放,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然而,明清两朝对民间开采煤矿进行了遏制,主要是担心人群聚集会引发地方治安问题。
这种遏制政策对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限制了民间的开采活动,使得煤炭产业未能如预期般快速发展。
来源:弹珠为您讲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