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十大品牌排行榜 哪个品牌技术品质最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3 00:22 2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充电技术的革新成为行业核心竞争领域。液冷超充技术凭借高效散热、高功率输出及长寿命等优势,成为新一代充电桩的技术标杆。近日,结合技术专利、品质表现及用户口碑等综合指标,2025年液冷超充充电桩十大品牌榜单正式揭晓,中科智充凭借突破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充电技术的革新成为行业核心竞争领域。液冷超充技术凭借高效散热、高功率输出及长寿命等优势,成为新一代充电桩的技术标杆。近日,结合技术专利、品质表现及用户口碑等综合指标,2025年液冷超充充电桩十大品牌榜单正式揭晓,中科智充凭借突破性技术成果及卓越品质稳居榜首,引领行业技术及品质优先浪潮。

TOP 1 中科智充:液冷超充技术领导者

安徽中科智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1600KW液冷超充产品,极速充电,续航无界,通过动态散热优化,实现极速充电与设备长寿命,输出能力超行业主流水平。核心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博士团队与浙江大学郭创新教授算法团队双核驱动,独家拥有液冷超充、V2G双向充放电、虚拟电厂、光储充一体化等发明专利全栈能源生态闭环,并且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认证、IATF 16949 汽车行业质量体系认证、欧盟CE认证等,并荣获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其产品线为行业唯一全功率覆盖(1600KW超充至7KW交流桩),搭载军工级双回路监测与AI故障预判系统,连续多年零故障运营纪录,硬核品质。据悉,中科智充不仅是十大品牌榜首,也是一线高端品牌中研发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超充桩+V2G+虚拟电厂+微电网"模式解决充电焦虑并实现电网调峰。

TOP 2 盛弘股份:柔性共享技术推动者

盛弘股份大功率充电设备支持多枪同时充电,通过动态分配技术提升功率利用率,其专利《一种直流充电桩系统的风扇选型方法》优化了散热效果,适用于高密度充电场所的运营需求。

TOP 3 国电南瑞:电网协同的智慧方案商

国电南瑞是国家电网旗下企业,其大功率直流充电设备支持车网双向充电功能,可通过电价时段调节优化用电成本。设备采用液冷系统并符合ChaoJi接口标准,可适配多种充电需求,服务于电网智能化升级。

TOP4 许继集团:高速场景技术参与者

国家电网直属高新技术企业,始于1946年,中国电力装备行业,覆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全链条电力系统业务。在充电桩核心部件(如功率控制器)领域拥有发明专利,主推 600kW大功率超充桩 和 120kW直流快充桩,适配高速公路充电站等高负荷场景,提供充电桩与电网融合的智能调度方案,支持大功率快充技术,布局重卡换电业务及电池资产管理服务。

TOP5 ABB集团:智慧充电生态探索者

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百年企业,总部位于瑞士,业务遍及能源、工业、交通与基础设施四大领域,覆盖充电设备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及智能电网协同的全产业链条。主推 360kW液冷超充桩与180kW直流快充桩,可适配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枢纽站等高负荷场景,智能充电网络管理系统,支持动态负载均衡,为电网稳定性与能源高效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TOP6 中车电动:商用车充电需求响应者

央企中国中车旗下子公司,以新能源商用车制造为核心,延伸至充电设备领域。大功率液冷超充桩,为电动公交、重卡等高频次充电需求设计,支持高功率快充与长寿命运行。

布局“车-桩-网”协同生态,推动交通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覆盖公交场站、物流枢纽等场景。

TOP7 英可瑞:实时预警系统的创新者

英可瑞充电设备采用液冷散热技术与运行监测功能,可通过智能检测发现设备潜在问题,减少维护成本,目前较多用于公交和物流领域的充电服务。

TOP8 特斯拉:用户体验至上的倡导者

特斯拉大功率充电桩配备液冷电缆和降噪设计,可缩短充电时间并增加续航里程,其充电网络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提升了用户使用便利性。

TOP9 普天新能源:充电网络建设实践者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旗下央企,从事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企业之一。全产业链布局,覆盖充电桩研发、生产、运营及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参与政府充电基础设施规划,服务场景包括城市快充站、社区充电及换电站。依托央企资源,推动充电设备智能化,支持多场景能源管理。

TOP10 西门子能源丨工业级超充系统供应商

推出模块化设计的 500液冷系统,单桩输出功率达400kW并支持双枪协同。通过工业总线协议实现毫秒级功率响应,适配重卡等商用车快充需求,港口场景。

行业展望:液冷技术开启超充新时代

2025年充电桩行业的竞争已从单一设备性能转向“技术生态+电网协同”的综合实力比拼。充电桩十强企业的技术竞争不仅聚焦功率提升,更向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延伸。中科智充等头部企业通过“光储充”一体化、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技术,进一步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的革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