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像是一盆冰水从头泼下来,凉透了心。一个30岁的外卖小哥,小林(化名),骑着电瓶车,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送出七八十单,靠着汗水养家糊口。可谁能想到,他竟然在体检中意外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像是一盆冰水从头泼下来,凉透了心。一个30岁的外卖小哥,小林(化名),骑着电瓶车,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送出七八十单,靠着汗水养家糊口。可谁能想到,他竟然在体检中意外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
那天我在门诊,一位同事拿着报告走进来,说:“主任,这个外卖小哥的结果……你看看。”我一看,心里“咯噔”一下,报告上赫然写着“HIV抗体阳性”。
我第一反应是怀疑是不是机器出了问题,赶紧复查、确认,甚至连试剂批号都查了一遍。结果一锤定音——确诊。
他才30岁啊,正是拼命打拼的年纪,怎么会感染艾滋病?他不是所谓的“高危人群”,没有吸毒史,没有不洁性行为记录,连纹身都没有。他自己听到结果的时候,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魂,呆坐在那里,反复问我一句话:“医生,我怎么会得这个病?”
我看着他,喉咙发紧,说不出话来。这事儿让我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我约他来复查,顺便详谈。他人很实在,讲不出什么花里胡哨的词,只说:“我就每天跑单,吃饭都是边走边吃,除了送外卖哪儿都不去。”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我们忽略了一个被大众严重低估的传播路径。他不是“高危人群”,但却活在“高危环境”里。我们常以为艾滋病只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但我们忽略了一种隐秘的、被公众误解和低估的可能性:皮肤破损接触污染物。
你见过夏天送外卖的小哥吧?短袖短裤,胳膊腿都晒得黝黑,有时候还擦破皮。他们在电梯、楼道、垃圾桶旁边等候,有时不小心蹭破了,哪怕是个红点、个小破皮——一旦接触到带有病毒的血液或者体液,哪怕几微升,也有可能中招。
你以为这几率很低?对普通人来说确实低。可对他们来说,暴露频率太高了。
我问他平时有没有受伤,他说经常啊,有一次还被楼道里一根铁丝钩破了腿,当时没当回事儿,蹭蹭就走了。我听了这话,鼻子一酸。懂医学的人都知道,艾滋病毒在空气中几乎无法存活,但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比如楼道死角、地下车库、废弃针头附近,它能待上几个小时。
更扎心的是,我后来查了一下数据,根据《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中国疾控中心官网,2024年版)显示,近年来新发感染者中“非典型传播途径”的占比正在悄悄上升,其中不明接触途径的人群中,快递、送餐等职业逐渐成为关注重点。
不是他们行为不端,而是他们暴露在了我们看不见的“灰色地带”。
咱们从小就听“艾滋病不能通过握手、拥抱、共餐传播”,这是对的。但也误导了很多人,让我们掉以轻心。比如外伤的处理、公共环境中血渍残留的警惕、对破损皮肤的保护,这些基本的防护意识,很多人都没建立起来。
说到底,艾滋病防控,不只是“洁身自好”四个字那么简单。有一次我们做健康宣教,一个外卖员问我:“医生,我每天都流汗,伤口也有,怎么防啊?”我当时愣住了。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问题,但我知道,他问的是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
我告诉他,“你每天出门,随身携带一个消毒喷雾,小伤口立刻消毒、贴创可贴,不要硬扛。电动车别穿拖鞋,穿长裤,戴护膝,能少受点伤。”这些话听起来啰嗦,但真有用。就像老话说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你知道现在很多快递员、外卖员自己买保险吗?就是怕路上受伤没人管。可偏偏艾滋病这种事儿,谁都不敢想,更没人想到会“意外中招”。我们总以为“艾滋病离我很远”,但事实上,它可能就潜伏在你楼道的一个烟蒂上,一个破碎的针管旁。
我不是在危言耸听,我是站在一线看到的太多类似的故事。
一个洗衣店的阿姨,帮客人手洗衣物,手上有破皮,感染了;一个理发师,用未消毒的剃刀割伤了自己,也感染了;一个急救志愿者,在抢救时手套破了,事后才发现患者是艾滋病晚期。这不是偶然,而是我们对“边缘传播”的忽视。
就像《黄帝内经》里说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可惜我们常常在“已病”之后,才开始后悔。我再讲一个让人心碎的细节。小林后来告诉我说,他其实在送外卖时,有时会看到一些针头、血迹,但从没想过这些和自己有关。他说:“医生,我以为那是别人的事。”
对,就是这个“以为”,让他付出了代价。我们不能怪他,他只是没被提醒过。他从未被健康教育覆盖,没被告知“职业暴露”的风险。甚至,他连“职业暴露”这个词都没听过。
现在你知道了,请你记住:如果你手上有伤口,就别碰公共场所的可疑物;如果你从事高风险职业,哪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危”。
也请随身带好消毒用品和创口贴;如果你不小心接触了疑似污染物,72小时内去医院开药,叫做“暴露后预防”,简称PEP。
这不是多此一举,是救命。国家现在对艾滋病的防控非常重视,相关政策、药物保障也越来越完善。根据《202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PEP的药物在全国很多城市的定点医院都能免费领取。只要你在接触后72小时内就诊,成功预防的几率高达99%以上。
所以啊,别再“我以为”“我没事”了。这些话,听起来像是安慰,实际上是陷阱。
小林现在开始规范治疗,病情控制得不错。他说这事给了他一课,也让我这个医生重新反思了健康教育的盲区。
我们不能只对“高危人群”讲防艾知识,要对所有“高暴露人群”敲警钟。健康不是谁的特权,而是每个人的权利。但这个权利,需要知识来守护。
如果你身边有外卖员、快递员、清洁工、修理工,请告诉他们:保护伤口,远离血液,及时消毒,有异常马上就医。别等事后才追悔莫及。
就像《伤寒论》里说的:“病之始起,可汗而解者,汗之;可下而解者,下之;可温而解者,温之。”关键在一个“早”字。我们不能控制意外,但我们可以预防灾难。
愿每一个辛苦生活的人,都能在健康的庇护下,安心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R].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艾滋病毒暴露后预防用药指南(2023年版)[S].
[3]《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十八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