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瑞林:黄河上游的早期青铜文明 临潭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08:17 1

摘要:甘肃临潭县陈旗乡磨沟村,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山间台地上。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2008 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合作,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打破了昔日的宁静。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排列整齐有序的公共墓地,复杂多样

磨沟遗址远眺

甘肃临潭县陈旗乡磨沟村,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山间台地上。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2008 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合作,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打破了昔日的宁静。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排列整齐有序的公共墓地,复杂多样的葬式,慢慢地在考古人员的手铲下被揭露出来,齐家文化时期先民们的生活图景就此呈现……

磨沟遗址地理位置

磨沟遗址位于甘肃临潭县陈旗乡磨沟村西北,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山间台地上,北临洮河,东、南、西三面环山。2008~2011年,以九甸峡水库建设为契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2008年的第一阶段发掘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获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列为第三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黄河上游地区的一项重要考古研究项目。经过4年6个阶段的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清理出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墓葬1688座。通过对数量众多的墓葬的发掘,获得了大量有关墓葬结构、埋葬过程及埋葬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对于认识黄河上游地区的文明进程有重要意义。

发掘区全景

从现有地形观察磨沟墓地,其原来的地形应是南高北低缓坡状,后因平整田地整修为台阶梯田。南部墓葬保存较好,北部墓葬部分保存较差。已清理发掘的墓葬中,除20余座寺洼文化墓葬外,其余皆为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齐家文化墓地布局完整,由西北向东南排列,计有29列,排列整齐,各列之间距离不等,窄者约0.9米,宽者约1.4米。同列墓葬之间的距离不尽一致,宽者1米左右,窄者则个别存在叠压打破关系。每列墓葬数量寡众有殊,多者可达百余座,少者一两座。由于墓葬排列有时会出现弧形分布现象,致使两列墓葬之间的间距逐渐加大,于是在这两列墓葬之间又加一列。墓葬方向基本为西北向,仅有个别两列之间的加列列头墓葬的方向呈南北向。墓葬结构复杂,根据墓穴部分的主要结构特点,可分竖穴土坑和竖穴偏室两大类。有些墓竖穴的前端或侧旁发现有作为墓上标志竖立的较高的长条形扁平石块,有些墓口上部还发现有封土遗存,封土下有数量不等的墓葬,还有在封土内填埋火葬墓的现象。

M35 竖穴土坑墓

竖穴土坑墓结构比较简单,呈圆角长方形,四壁较直,部分有放置随葬器物的头龛。竖穴偏室墓是这里主要的墓葬结构,占70%以上,由竖穴(即墓道)和偏室(即墓室)两部分组成。墓葬大多设有1个头龛,个别拥有上、下2个头龛,也有设侧龛或脚龛的,但较少见,个别既有头龛也有脚龛。墓道下部两端靠近偏室一侧多有对称的竖向凹槽,用以放置封堵偏室口的木板,即“封门槽”。少数仅墓道一端有封门槽,或者不设封门槽。按偏室数量可分单偏室、双偏室和多偏室三种类型。以多人合葬居多,也有部分单人葬,不计竖穴部分,合葬人数在2~15人不等,成人、儿童皆有,有些墓葬还存在侧龛埋人的现象。

除土葬外,也发现有10余例火葬墓或个别土葬与火葬混合埋葬的现象。火葬是遗体经焚化、骸骨经碎化处理后再盛入陶器即火葬罐内。一般是先挖一小坑,用扁平石块或石板围置呈长方形浅竖穴,然后内置火葬罐后在顶部覆盖石板,火葬罐1~5件不等。

M934 火葬

M1508 双人合葬,随葬动物下颌骨

土葬按照人骨出土状况和放置特点,可分为一次葬、二次葬、扰乱葬及人骨推挤葬,这几种葬俗或现象常常存在于同一墓葬之中。合葬墓中的扰乱葬情况不一,普遍存在人骨被推挤的现象。

M206 左偏室二次葬

M240 局部扰乱葬

M230 人骨整体推挤葬

M888 墓道两层殉人及偏室

墓道埋人及殉牲

在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竖穴偏室墓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墓道埋人现象,多为未成年小孩和成年女性。从发掘过程观察来看,有两类:一类是因偏室空间狭小而向墓道部分拓展空间形成的,位置虽处于墓道,但实际则与偏室连为一体;另一类墓道中的被葬者与偏室处于分隔状态,其身份明显异于偏室主人,是殉人。一般殉1~4人不等,置于墓道之中,或在墓道底部再挖一浅穴埋人,然后填平踩实,或直接置于墓道底部,多人者或直接相互叠压,或分数层埋葬。墓道殉人的头向多数与墓葬方向相反,也有个别与墓葬方向一致。葬式多样,以俯身葬、侧身葬居多,也有仰身直肢葬等,甚至存在侧身曲肢双手掩面或蹲坐式、跪拜式。捆绑、挣扎姿态似为活埋所致,也有少数人骨放置较为规整。个别墓葬发现有殉牲现象,有完整的狗、羊等动物遗骸。有些墓葬的墓道填土中则发现有数量不等的牛头骨或羊、猪、鹿等动物的下颌骨,以及一些完整或被打碎的陶器,可能与埋葬过程中的祭奠活动有关。

M687 墓道殉牲

随葬器物

由于墓葬结构形制不同,墓地随葬品的放置位置也不同,而且很可能是分多次埋入的。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多放置于头骨及躯体附近,少数置于脚端。每座墓葬随葬品的数量相对较少,多为2~3件,共出土随葬品13000余件(组),包括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金器等。其中以陶器居多,约9000余件(组)。陶器以泥质橙黄陶和夹砂黑褐陶为主,还有少量的灰陶。泥质陶以素面为主,少数器物表面刷一层橘红色陶衣或施红彩,纹饰有细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弦纹、刻划纹等,纹样舒朗简化,有个别器物在腹部刻划有龟、蛇、羊、鹿等动物形象。器形有罐、豆、盆、瓮、瓶、碗、壶、器盖、陶球等;夹砂陶以灰褐色为主,器形以深腹侈口罐为主。个别墓葬零星出土有彩陶罐。陶器多系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有部分经慢轮修整,一些陶罐的口颈部分留有清晰的轮旋痕迹。

随葬铜器

出土石器、骨器、铜器、金器等工具较少,装饰品较多,约3500件(组)。石器种类有磨石、研磨器、斧、凿、磨棒、权杖头、壁及制陶工具等。骨器有骨柄石刃刀、匕、铲、锥、针、签、钏、管、环等。铜器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器形有斧、刀、镜、颈饰、耳环、泡、管、环、珠及其它饰件等。金器数件,均为耳饰。

随葬陶器组合

意义及认识

磨沟墓地发掘面积约12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688座,且在墓地西南角及西侧发现有一条围绕墓地宽、深均为250厘米的壕沟,初步可以判定这是目前发现的洮河上游最大的齐家文化中心聚落遗址。以往发掘的齐家文化墓地都只是发掘一小部分,无法了解墓地整体布局和结构,在研究上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磨沟墓地发现了排列整齐有序的公共墓地,为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家庭及婚姻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也为研究黄河上游地区史前葬俗、社会复杂化进程及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关系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新资料。

墓地出土的遗物中有大量的铜器,是研究我国早期铜器起源和铸造技术的珍贵资料;部分陶器和铜器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征,为研究这一时期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在部分墓葬中发现有齐家文化的陶器和具有寺洼文化特征的陶器共存的现象,是研究齐家文化的流向和寺洼文化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进一步的发掘和测年有可能修订齐家文化的下限年代和寺洼文化的上限年代。墓地发掘也对齐家文化文化序列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同时对齐家文化的社会复杂性和文明进程的研究有重要作用,进而对中国文明起源的不同模式研究也有深远影响。

本文作者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临潭磨沟遗址考古发掘领队。

来源:大明湖畔看今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