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弟子又问:祖师圆寂后,莫不会有什么劫难?大师说:我入灭后大概五六年的时间,有一个人来取我的头,你们听我偈言:“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六祖临终的这段预言,据说后来得到了逐一证实:说有一个高丽国现(朝鲜)的和尚,想把六祖大师的头偷到本国供养。
有弟子又问:祖师圆寂后,莫不会有什么劫难?大师说:我入灭后大概五六年的时间,有一个人来取我的头,你们听我偈言:“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六祖临终的这段预言,据说后来得到了逐一证实:说有一个高丽国现(朝鲜)的和尚,想把六祖大师的头偷到本国供养。这个和尚叫金大悲,他在洪州雇佣了一个人,叫张净满。金大悲用钱,让张净满去偷六祖大师的头。事件发生当年,刺史姓柳,叫柳无忝,县官姓杨,名叫杨侃,所以说是“杨柳为官”。而“头上养亲,口里须餐”是指张净满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养家糊口,甘愿被人收买。
大师又说:我入灭后七十年,有两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现的是出家人身份、另一位现的是在家人身份,二人同时弘化一方,非常兴盛,他们重新建立了我传下的禅门顿教,又“缔缉伽蓝”,这“缔缉”是修建,“伽蓝”是庙宇,意思是他们还重新修建了庙宇,使禅法昌盛兴隆,传承了佛法,使佛法后继有人。
这二位菩萨经后人考证,认为是《传心法要》一书的讲述者“黄檗希运禅师”与记录并作序者“唐相国裴休居士。”此书是两大菩萨的智慧凝聚,功德加持不可思议,其内容简捷明了,直指人心,是禅宗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黄檗希运禅师幼年出家,后四处云游参禅,终于大开圆解,得百丈怀海大师所印证,然后在黄檗山大弘禅法,其弟子临济义玄创立临济宗。临济禅法后传到日本、朝鲜、越南,今天乃至遍及世界各地,使佛门心法名扬天下,历久不衰,实为黄檗大师之杰出贡献。唐朝名相裴休对禅师极为敬重,并亲自聆听妙语,经耳濡目染,受到无穷教益,后虔敬辑录禅师深邃言教,即今之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这里有个时间差的问题,原文“吾去七十年”如果是“吾去七十年后”就好理解了,其他的条件都符合,黄檗出生于福建,唐相国裴休为河东人,是为“有二菩萨东方来”;有人举出是马祖道一禅师与庞蕴居士,但马祖出生在四川,属于中国西部,方位不对,况且马祖的佛法只是盛极一时,唯黄檗所传临济一脉,历代不衰,至今犹广布海内外,国内所有的禅宗寺庙,几乎都是临济宗,所以,认定黄檗与裴相国二位菩萨的依据要充分些。
大师离开曹溪后,于唐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在国恩寺用完斋后,来到法堂,众多弟子已在法堂等候,于是大师对诸多的徒众说:你们各自依位次坐好,我即将离世,特与你们告别了。这时上座弟子法海对大师说:和尚要走,可留下何等教法,能让后代迷惑之人,得见佛性?
大师说:你们要认真地听,后代迷惑之人,如果能认识众生,即是佛性。这里说的认识众生是什么意思呢?众生分为两大类,一类在身外、一类在心内。身外即是我、人、众生、寿者等一切相;身内则是善心、恶心、正心、邪心、贪心、嗔心、痴心、戒心、定心、慧心等种种心。如果能识破这内外众生,外不著相、内不著空,内外一如,即可转迷成智,即是佛性;如果不能认识众生,就是用一万个大劫的时间去寻找佛性,也是难以遭逢到的。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的道理。
大师对众人说:我今天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认识这些众生后,就能见自心佛性。你们“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这意思是说:凡是想求见佛的人,就必须要认识自己身心内外的众生,认识这些众生后,才会知道,众生欲求见佛,是众生迷惑于有佛可求,比如烧香拜佛,求道等,这是众生迷信,正如《金刚经》中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这是众生迷信而不是佛迷惑了众生,这样求佛求道是求不来的,因为佛就在自己心中,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如能依自性悟明这个道理,就能知道众生是佛的道理;如果是脱离自性而求佛求道即是迷惑,就成了佛是众生。
大师说:“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怎么平等呢?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种种差别相;无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种种不同见解,即是平等。如果“自性邪险,佛是众生。”这里说的邪险指的是邪见和险道,邪见指违背三法印和一实相印的其他见解,都是邪见;险道则是因邪见而堕入的三恶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是自性邪险,佛都会变成众生。
大师对众人说:你们等人,如果心在险道弯弯曲曲的邪路中,那么,佛就在众生中,也就是说,佛也会因此而变成众生;如果能一念平直,一念平直即是无念,无念即是众生成佛。在此应当知道,我心自有佛,心外无他佛,自佛是真佛,真佛在自心,自心若不能认识佛心,何处求真佛?直接点说:你们自己等人的心就是佛,更不要再有所狐疑了。心佛之外无一物,但能建立万法,万法皆是本心所生,故而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意思是:心念一动,就会有种种法生;心念不动,则种种法自然而灭。灭后即是万法归宗,回归自性。
来源:书法文渊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