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的通知,当地时间8月27日起,美国对所有进口自印度、供消费或仓储提取的商品加征关税,使总税率达到50%。此举迅速引发市场震荡与国际关注。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的通知,当地时间8月27日起,美国对所有进口自印度、供消费或仓储提取的商品加征关税,使总税率达到50%。此举迅速引发市场震荡与国际关注。
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伙伴,印度却成为最新一轮关税的打击对象,这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该政策背后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后果又将如何延伸?
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政府将对印度的关税提升至50%,这将伤害印度这一经济体的成长。
关税已成“大棒”
美国此前已对印度商品征收了25%的“对等关税”,自2025年8月1日起生效。此次因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美国再行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因此,8月27日起,美国对印度商品的总关税税率达到了50%。
表面看,这是对印度贸易行为的回应。印度是俄罗斯打折石油的重要买家,美国长期要求印度减少俄罗斯石油进口,但印度始终强调“能源安全优先”,因此,这次关税加征,显然是特朗普政府对印度施压的惩罚性手段。
但深层看,此举实质上更像特朗普政府的政治施压。美国与印度存在多个长期分歧,一是农产品市场准入,美国要求印度放开大豆、乳制品等进口,但印度为保护农民坚持高关税和检疫壁垒。二是数字税,印度对美国互联网巨头征收“平衡税”,美方认为属歧视措施。三是医药知识产权,美国力促加强专利保护,而印度强调公共健康优先,保留仿制药生产权。这些矛盾,使得此次加征关税更像是美国在未来谈判中的施压筹码,意在迫使印度在谈判桌上让步。
此外,特朗普一贯强调“美国优先”“制造业回流”,在选举政治氛围浓厚的背景下,对印度加税既是展现强硬姿态,也是转移部分国内舆论对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居高不下的关注。
△路透社报道,此番美对加征关税导致印度卢比显著走弱,印度股市也出现下跌。
美国得失并存
虽然加征关税展现了强硬,但美国自身并非没有代价。
首先,消费成本上升不容忽视。印度是美国药品、农产品和部分化工品的重要来源地。关税提升势必推高这些商品的终端价格,加剧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印度《经济时报》评论认为,这次加征关税不仅打击印度出口,也会反向影响美国消费者,商品价格可能上涨,家庭成本上升,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其次,这也会导致供应链不稳。过去几年,美国推动“供应链多元化”,部分他国订单已转向印度,如今再对印度设置高壁垒,企业或陷入“两难境地”,供应链稳定性自然面临挑战。
最后,政治得分有限。虽然关税可满足部分产业工人和选民的“情绪化诉求”,但制造业新增岗位短期内看不到,反而是药品、服装等日用品涨价更快被感知,通胀叠加关税,容易转化为“民怨”而非“喝彩”。
△印度《经济时报》评论认为,这次加征关税也会反向影响美国消费者。
国际连锁反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措施可能引发国际连锁反应。
美国本欲通过加强与印度的经济合作,打造“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但一边要拉印度作“印太支点”,一边又下重税,这不仅会令印度对美国的战略可靠性产生疑虑,也会使盟友与国会鹰派质疑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一致性。
此外,印度一向强调“既不结盟,也不依附”。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印度政府多次表态称此举“不公平、不合理、不正当”,并批评美国对印度施加如此严厉的惩罚是双重标准,呼吁美国审视自身政策一致性。舆论认为,印度可能加快与俄罗斯、中国、海湾国家在能源、农产品和本币结算上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去美元化”与区域金融合作。即使印度短期反制措施有限,也可能在多边场合持续顶撞美国,结果造成“队友强硬”的画面,削弱美国外交形象。
印度《经济时报》报道,印度对美国这一做法表示强烈反对。
与此同时,美国频繁使用关税大棒,也让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趋向于在世贸、金砖、上合等多边机制中彼此支持。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关税举措,本质上是“短期政治收益”与“长期战略风险”的典型博弈。短期内,它展示的是“对外强硬”形象,部分迎合了国内政治。如果该政策长期维持,美国可能得不偿失,把印度推向更加独立甚至更“南方化”的道路。
△BBC报道,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印度额外征收25%惩罚关税后,印度总理莫迪号召印度人民不为困境哭泣,而要挺身而出,不被他人束缚,同时向国民明确表示,既要在印度制造,也要在印度消费。
总之,50%的关税并非简单贸易争端。对美国而言,这是一次“以关税为外交”的政治操作;对印度而言,这是一次“战略自主”的考验。而对国际格局而言,这可能成为全球南方进一步抱团、挑战经济霸权的又一推动力。关税大棒打向印度,但震荡回声或许会远超华盛顿预期。(央视记者 武卫红)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安颖琪
来源:智慧潮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