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马巷后滨“新大人厝”,二百年前的清代“憨番扛梁”木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2 23:38 2

摘要:第一次走进新大人厝,仿佛踏入了一段凝固的晚清海防史。这座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的闽南传统红砖厝,历经两百年风雨,依然挺立着"一门三提督"的家族荣耀,诉说着主人李增阶(1774-1835)的戎马人生。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李增阶故居位于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道后滨村,村民称为新大人厝。

第一次走进新大人厝,仿佛踏入了一段凝固的晚清海防史。这座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的闽南传统红砖厝,历经两百年风雨,依然挺立着"一门三提督"的家族荣耀,诉说着主人李增阶(1774-1835)的戎马人生。

李增阶,字益伯,号谦堂,是清代著名水师提督李长庚的堂侄。作为"一门三提督"的核心成员,他与李长庚及其嗣子李廷钰共同构筑起后滨村的历史丰碑。这位从闽南渔村走出的将领,追随族叔李长庚南征北战,官至广东水陆提督、南洋总巡大臣,赏戴双眼花翎,成为清代海防体系中的重要支柱。鸦片战争时期,他亲率舟师驻防虎门,是主战的爱国将领。

故居厅堂正中的水墨画像里,李增阶身着一品武官补服,胸前的麒麟纹彰显着提督身份。据悉,画像是李增阶在五十来岁时请来画师为自己绘的。现在挂的应该是仿的,之前我看到过新闻,原件已被盗。在前落屋檐下,我看到左右各有一组独特的"憨番抬梁"木雕。这些造型夸张的番人(洋人)雕像,几分生动,几分滑稽,是新大人厝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元素。

此类"憨番扛梁"(或称“憨番扛厝角”)造型盛行于清末民初的闽南侨乡。当海外游子带着被歧视的屈辱归乡,他们会将异域的体验转化为建筑语言:通过夸张番人的可笑形象获得心理补偿,又以"托举屋宇"的意象,隐喻华侨对故土的支撑。这种装饰艺术,在台海两岸的华侨民居中渐渐演化出丰富的变体,成为研究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

新大人厝与华侨无关,且建于二百年前的清末,其建筑也会融入"憨番扛梁"这种典型的华侨建筑元素,较为罕见,或与李增阶本人的官场经历有关,值得关注。

后滨村民至今称李增阶为"新大人",称其叔李长庚为"老大人",两代忠臣的传奇早已融入乡土血脉。大厝长期无人居住,天井中只有寂然的花草。站在天井间,抬头便可望见那厅堂正中那面容清癯的新大人画像,一种挥之不去的家国记忆油然而生。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来源:鹭客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