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预防专题|夏季高发预警:登革热偏爱“潮湿季”,预防细节别忽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7:28 3

摘要:夏季的气候特点为登革热传播创造了三大有利条件。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这两种蚊子喜欢在25-30℃的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繁殖,而夏季的雨水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产房”: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空调冷凝水管,甚至树洞里的

(通讯员:谭珺)夏季雨水增多且气温升高,登革热已进入高发期。这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正悄然威胁着每个家庭的健康。

夏季的气候特点为登革热传播创造了三大有利条件。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这两种蚊子喜欢在25-30℃的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繁殖,而夏季的雨水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产房”: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空调冷凝水管,甚至树洞里的积水,都能成为伊蚊的孳生地。据国家疾控局统计,我国70%以上的登革热病例发生在6月至10月,其中8月至9月为高峰期,与蚊虫密度峰值高度吻合。

更棘手的是,登革病毒有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类型,且后续感染其他血清型时,因“抗体依赖增强效应”更易发展为重症。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登革热病例激增至580万例,病死率约1%,而我国南方多地也面临输入与本地传播双重风险。

登革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5大症状别忽视:(1)突发高热:体温在24小时内飙升至39℃以上,持续2~7天,且无明显寒战;(2)剧烈疼痛:头痛如“戴紧箍咒”,眼眶痛到不敢睁眼,全身肌肉和关节仿佛“被打断”;(3)皮肤潮红:面部、颈部、胸部皮肤发红,类似“醉酒貌”;(4)皮疹特征:发热3~6天后,四肢出现针尖样出血点或斑丘疹,按压不褪色,逐渐蔓延至躯干;(5)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甚至呕血、黑便。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近期有蚊虫叮咬史或去过登革热流行地区,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预防登革热的核心是切断蚊虫传播链,家庭防护需从细节入手。

蚊子的幼虫(孑孓)必须在水中生存,因此清除积水是关键。每周大扫除,检查阳台花盆托盘、水桶、废弃轮胎、冰箱接水盘等,倒掉积水并刷洗容器内壁。封堵滋生地,竹筒、树洞用水泥封堵,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按每升水0.5克的剂量投放苏云金杆菌(Bti,一种生物杀虫剂)。水生植物每3~5天换水并清洗根部,空调冷凝水管用保鲜膜包裹排水口,防止蚊虫产卵。

安装纱窗纱门是防止蚊子进入室内的第一道防线。优先选用304不锈钢网,网孔边长小于1毫米(可阻挡白纹伊蚊);每月用牙刷蘸肥皂水清洁纱网,破损处立即修补;睡觉时挂蚊帐,避免蚊子“偷袭”。

外出时需做好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成人可选择含10%~30%避蚊胺或20%派卡瑞丁的产品,儿童选择≤10% 避蚊胺制剂,涂抹于暴露部位;尽量不在清晨6-8点、傍晚6-8点外出,若需活动,避免在树荫、草丛停留。

孕妇、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可能更严重。例如,孕妇感染后易引发早产或胎儿宫内窘迫;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症状可能隐匿,需密切观察。这些人群应尽量避免前往蚊虫密集区域,外出时需加强防护。

目前尚无登革热治疗特效药,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若确诊感染,需注意卧床休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可能加重出血),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患者需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叮咬后传播病毒。

夏季的潮湿与闷热,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温床,但也为我们敲响了健康警钟。从倒掉花盆里的那捧积水,到为窗户装上纱网;从教孩子识别蚊虫孳生地,到提醒老人外出穿长袖——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守护全家健康的“金钟罩”。正如国家疾控局专家所言:“预防登革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从细节做起,让蚊子无处可藏。”这个夏天,让我们用具体行动筑起防线,共同远离登革热的威胁。

来源:高度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