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0日,秋阳掠过无定河沿岸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轻晃,站在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郑家沟村的田埂上,种植户常成俯身捻起一粒饱满的稻粒,指腹间残留的稻香让他想起三年前——脚下这片土地还泛着白花花的盐霜,踩上去硌得脚底生疼,当地人管这叫“碱疤”。
8月20日,秋阳掠过无定河沿岸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轻晃,站在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郑家沟村的田埂上,种植户常成俯身捻起一粒饱满的稻粒,指腹间残留的稻香让他想起三年前——脚下这片土地还泛着白花花的盐霜,踩上去硌得脚底生疼,当地人管这叫“碱疤”。
“遇旱裂口子,遇涝泛碱花。”这句在榆阳区无定河沿岸流传了几代人的俗语,曾是2万多亩盐碱地的宿命。上盐湾镇的老人们记得,过去春天播种时,铁锹插进地里能带出一层白碱,播下的种子要么不发芽,要么长到半尺高就蔫了。这片夹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带的土地,一度成了甩不掉的“生态包袱”。
转机始于一场系统性的“土地革命”。在榆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蒋宏的办公桌上,摊着一张标注着红、黄、蓝三色的盐碱地分布图。“红色是重度盐碱区,pH值(酸碱度)超过9.5,碱性极强,得下‘猛药’。”他指着图中鱼河镇至红石桥乡的连片红色区域说,当地创新的“工程+生物+农艺”组合拳,就从这里撕开 了口子。
在郑家沟村的稻田旁,一排暗渠出水口正汩汩排出清澈的水。“这是‘洗盐’的关键。”榆阳区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边永胜蹲下身,掬起一捧渠水解释道,“我们利用水稻生长本身就需要大量水灌溉的特点,通过持续灌水让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到水中,再通过地下的排水系统将含盐水排走,周而复始,从而‘洗’掉盐分,降低土壤的碱化程度。”
除了给土地“洗澡”,为盐碱地“量身定制”优质稻种也是成功的秘诀。在鱼河镇的育苗大棚里,嫩绿的“稻花香6号”秧苗挤在营养钵中,根系明显比普通秧苗更为发达粗壮。“这是咱的‘盐碱地定制款’。”边永胜拿起一株秧苗介绍,“通过这种钵体育秧和摆栽技术,水稻移栽后返青特别快,扬花期比传统品种提前了12天,刚好错开了当地初秋的低温,保证了产量。”常成高兴地接过话茬:“去年试种时心里还打鼓,没想到亩产竟有1200斤,这好品种真是帮了大忙。”
沿着无定河一路向南,曾经的盐碱荒滩正被连片的稻田、玉米地覆盖。在红石桥乡,新修的机耕路像银线串珠,把零散的地块连成片。蒋宏望着远处平整的土地说:“今年8000亩水稻,预计增产1600吨,等剩下的1.7万亩整治完,这里就是年产千万斤的‘新粮仓’。”
风吹过稻浪,送来阵阵清香,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从“十年九不收”到“吨粮田”,榆阳区用科技的钥匙,打开了盐碱地的宝藏之门,让曾经的“生态包袱”,真正变成了滋养民生的“绿色财富”。(记者 曹丹妮)
来源: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