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麦生产中,磷肥作为调控小麦根系发育、光合产物积累及抗逆性形成的核心营养元素,其施用效果直接关联到小麦的分蘖质量、成穗率及籽粒饱满度。为此,介绍有关磷肥施用技巧。
在小麦生产中,磷肥作为调控小麦根系发育、光合产物积累及抗逆性形成的核心营养元素,其施用效果直接关联到小麦的分蘖质量、成穗率及籽粒饱满度。为此,介绍有关磷肥施用技巧。
一、与有机肥混合发酵后施用
(一)发酵过程破解磷肥固定难题
磷肥(尤其是钙镁磷肥、磷矿粉等枸溶性磷肥)直接施入土壤时,极易与土壤中的钙、铁、铝等金属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钙、磷酸铁等化合物,导致小麦根系无法吸收,肥料利用率通常不足20%。而与有机肥混合发酵时,有机肥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会产生大量有机酸(如腐植酸、柠檬酸、氨基酸等),这些有机酸可与土壤中固定磷肥的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将被“锁定”的磷元素释放为小麦可吸收的有效磷;同时,有机酸还能降低枸溶性磷肥的pH值,破坏其晶格结构,加速磷元素的溶解,使磷肥利用率提升30%-50%。
(二)发酵产物优化土壤理化性状
未发酵的有机肥直接施用易在土壤中二次发酵,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灼伤小麦根系;而与磷肥混合发酵后,有机肥中的粗纤维、木质素等难降解物质被微生物分解为腐殖质,不仅消除了“烧根”风险,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沙质土壤可增强保水保肥能力,黏重土壤可提升透气性,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疏松、肥沃的环境。此外,腐殖质还能与磷肥形成“腐殖质-磷”复合体,减缓磷元素的流失与固定,延长肥效有效期。
(三)混合发酵的技术要点
1. 原料配比:选择腐熟度高的有机肥(如羊粪、牛粪、堆肥),按有机肥与磷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10:1的比例混合,若使用生有机肥,需先加入0.5%的微生物发酵剂(如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加速腐熟。
2. 发酵条件:将混合物料堆成高1.2米、宽2米的长条堆,覆盖塑料膜保温保湿,控制堆内温度在55-65℃(此温度可杀灭虫卵与病原菌),每7天翻堆1次,补充氧气,避免厌氧发酵产生有害物质,持续发酵25-30天,待物料颜色变为深褐色、无异味时即可使用。
3. 施用时机:发酵后的混合肥宜作为小麦基肥施用,在播种前10-15天撒施或沟施,结合深耕翻入土壤20-30厘米处,使肥料与土壤充分融合,为小麦苗期生长储备养分。
二、集中施用
(一)集中施用的科学原理
小麦根系的吸收功能主要集中在须根密集的耕作层(0-20厘米),且苗期根系分布较浅、吸收范围有限。集中施用可使磷肥在根系周围形成局部高浓度的养分区,缩短磷元素向根系的扩散距离,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机会——据试验数据显示,集中施用的磷肥比撒施的利用率提升25%-40%,且能快速满足小麦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对磷的需求,避免因缺磷导致的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等问题。
(二)集中施用的主要方式
1. 沟施:分为播种前沟施与播种时沟施。播种前沟施需在麦田中开深15-20厘米、宽10厘米的施肥沟,将磷肥(或发酵后的磷-有机肥混合物)均匀撒入沟内,覆盖5厘米厚的土壤后播种,避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播种时沟施(种肥同播)则需使用带施肥装置的播种机,将磷肥施在种子侧下方5-8厘米处,形成“种子-肥料”的安全距离,既防止烧种,又能让幼苗根系快速吸收养分。
2. 穴施:适用于点播或条播的小麦种植模式,在播种穴或播种行旁10厘米处,用施肥器挖深12-15厘米的穴,每穴施入20-30克磷肥(或混合肥),覆盖土壤后播种。该方式养分集中度更高,尤其适合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可显著提升小麦单株分蘖数与成穗率。
3. 叶面喷施(应急集中补磷):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若因土壤缺磷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发紫,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集中补磷。选择水溶性磷肥(如过磷酸钙浸出液、磷酸二氢钾),按过磷酸钙100克加水5公斤(浸泡24小时后过滤)或磷酸二氢钾300倍液的浓度,均匀喷施在叶片正反面,每7-10天喷1次,连喷2次,通过叶片直接吸收,快速缓解缺磷症状。
(三)集中施用的注意事项
- 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磷肥(尤其是过磷酸钙)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若与种子直接接触,会导致种子胚芽坏死、发芽率降低,因此集中施用时需保持5-8厘米的安全距离,或在肥料与种子间覆盖一层薄土。
- 配合水分管理:土壤水分是磷元素扩散与根系吸收的重要媒介,集中施用后需及时浇水(或在雨后施用),保持土壤含水量在60%-70%,促进磷元素溶解,增强根系吸收能力。
- 控制施用量:根据麦田肥力水平调整用量,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纯磷(P₂O₅)8-10公斤,低肥力地块每亩施10-12公斤,高肥力地块每亩施6-8公斤,避免过量施用导致土壤磷素积累,引发锌、铁等微量元素缺乏。
三、因土选择磷肥品种
(一)中性土壤:优先选用水溶性过磷酸钙
中性土壤的pH值接近7.0,土壤中钙、铁、铝离子含量适中,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弱,此时选用水溶性磷肥可实现最高的肥效。过磷酸钙作为典型的水溶性磷肥,其主要有效成分是磷酸一钙,施入土壤后可直接溶解为磷酸根离子,被小麦根系快速吸收,无需转化过程,尤其适合中性土壤的肥力需求,其优势与施用要点如下:
1. 过磷酸钙的肥效优势:过磷酸钙除含12%-18%的有效磷外,还含有12%-14%的硫酸钙(石膏),在中性土壤中可补充钙元素,促进小麦细胞壁发育,增强抗倒伏能力;同时,硫酸钙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板结,尤其适合长期种植小麦的连作地块。
2. 施用方式:中性土壤中,过磷酸钙可作为基肥或种肥施用。作为基肥时,每亩施用量为30-40公斤,与有机肥混合发酵后集中沟施;作为种肥时,每亩施15-20公斤,采用种肥同播方式,施于种子侧下方,避免烧种;若作为追肥,需在小麦拔节期前沟施,此时小麦根系已扩展,可快速吸收养分。
3. 注意事项:过磷酸钙易吸潮结块,储存时需置于干燥通风处,施用前破碎结块,确保均匀度;避免与碱性肥料(如碳酸氢铵、草木灰)混合施用,以防发生化学反应,降低磷的有效性。
(二)酸性土壤(pH值<6.5):选用枸溶性磷肥
酸性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铁、铝离子,水溶性磷肥(如过磷酸钙)施入后会迅速与之结合形成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导致肥效骤降。因此,酸性土壤应优先选用枸溶性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需在酸性环境下被有机酸溶解后才能被吸收,与酸性土壤的特性高度适配。
- 钙镁磷肥的应用:钙镁磷肥含有效磷14%-20%,还含有钙、镁、硅等微量元素,施入酸性土壤后,不仅能通过土壤中的有机酸溶解释放磷元素,其自身的碱性(pH值8-9)还能中和土壤酸性,改善土壤pH值,一举两得。每亩施用量为40-50公斤,作为基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
(三)碱性土壤(pH值>7.5):选用水溶性磷肥或磷矿粉
碱性土壤中钙离子含量高,水溶性磷肥易与之形成磷酸钙沉淀,因此需选择溶解度高的水溶性磷肥(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并配合集中施用,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若土壤碱性极强(pH值>8.0),可选用磷矿粉(需与有机肥混合发酵),其缓慢释放的磷元素可避免被快速固定,适合作为长效基肥。
- 重过磷酸钙的应用:重过磷酸钙含有效磷40%-50%,是过磷酸钙的2-3倍,且不含硫酸钙,施入碱性土壤后,可在集中施用的前提下,快速释放磷元素,每亩施用量为15-20公斤,作为基肥或种肥,需配合浇水,促进磷的溶解。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