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缺锌症状识别与科学施锌肥技术措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07:40 1

摘要:随着农业生产中高产品种的推广、氮磷钾化肥的过量施用及连作模式的普及,土壤有效锌含量持续降低,水稻缺锌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本文介绍补锌有关做法。

随着农业生产中高产品种的推广、氮磷钾化肥的过量施用及连作模式的普及,土壤有效锌含量持续降低,水稻缺锌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本文介绍补锌有关做法。

一、水稻缺锌的典型症状与发生规律

(一)不同生育期的缺锌症状

1. 苗期(秧田期-分蘖前期)

此阶段是水稻对锌最敏感的时期,缺锌症状最早出现在叶片。初期表现为新生叶片基部出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条纹沿叶脉纵向分布,与正常绿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呈现“白化苗”或“条纹苗”特征;随着缺素加重,叶片中下部出现褐色斑点或斑块,斑点逐渐扩大并连接成条带,叶片质地变脆易折断;根系发育受阻,表现为根量减少、根系短而细弱,根毛稀疏,部分根系呈褐色腐烂状,秧苗生长迟缓,株高显著低于正常植株,分蘖发生延迟且数量减少,严重时出现“僵苗”,即秧苗移栽后迟迟不返青、不生长。

2. 分蘖期-拔节期

缺锌植株生长停滞现象加剧,株型矮小紧凑,分蘖数不足正常植株的50%,无效分蘖增多;叶片症状进一步发展,中上部功能叶的条纹或斑点覆盖面积扩大,叶尖开始发黄干枯,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显著下降;茎秆纤细,节间缩短,植株抗倒伏能力减弱;根系活力持续降低,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下降,易受病原菌侵染引发根腐病。

3. 孕穗期-灌浆期

此阶段缺锌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幼穗分化受阻,穗型变小,穗粒数显著减少,部分颖花发育不全形成空壳;抽穗期延迟,抽穗不整齐,部分植株因穗颈节发育不良导致“包颈穗”,穗子无法正常抽出;灌浆期籽粒充实度差,千粒重降低,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米质变劣,商品价值降低。

(二)缺锌症状的易混淆点与鉴别方法

水稻缺锌症状易与缺锰、缺钾及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病虫害症状混淆,需通过以下方法准确鉴别:

- 与缺锰鉴别:缺锰症状多在老叶出现,叶片呈黄绿色相间的条纹,条纹宽度较均匀,无褐色斑点,且根系发育基本正常;缺锌则先在新叶表现,条纹多集中在叶片基部,伴有褐色斑点,根系发育受阻。

- 与缺钾鉴别:缺钾症状从老叶叶尖、叶缘开始发黄,逐渐向内扩展,形成“焦边叶”,叶片上无纵向条纹,且茎秆易倒伏;缺锌无“焦边”特征,以叶片基部条纹和斑点为典型标志。

- 与病虫害鉴别:稻瘟病(叶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菱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伴有灰色霉层;条纹叶枯病由病毒引起,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植株矮化严重,且症状具有传染性,田间呈点片状分布;缺锌症状多呈均匀性分布,无传染性,补充锌肥后症状可缓解。

二、水稻科学施锌肥技术措施

(一)锌肥的种类与特性

目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锌肥主要有无机锌肥和螯合锌肥两类,其特性与适用场景存在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 无机锌肥:

- 硫酸锌(ZnSO₄·7H₂O):含锌量22%-23%,易溶于水,价格低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锌肥;但在碱性土壤中易被固定,有效性较低,需配合改良土壤pH值使用。

- 氧化锌(ZnO):含锌量70%-80%,难溶于水,易溶于酸,肥效持久,适合作为基肥施用,尤其适用于酸性土壤;但见效较慢,需提前施用。

- 螯合锌肥:

- EDTA螯合锌:含锌量14%-15%,稳定性强,不易被土壤固定,在酸性、碱性土壤中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肥效快,吸收利用率高(可达40%-60%,是硫酸锌的2-3倍),适合作为叶面肥或种肥施用,但价格较高,多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稻品种或严重缺锌地块。

- 氨基酸螯合锌:含锌量10%-12%,不仅能补充锌元素,还能提供氨基酸营养,促进水稻生长;安全性高,不易产生肥害,适合苗期、孕穗期等敏感时期施用。

(二)主要施锌方式与技术要点

1. 基肥施用:预防为主,长效补充

基肥施用是预防水稻缺锌的最主要方式,适用于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0.5mg/kg的地块,尤其适合连作水稻田、碱性土壤田及砂质土壤田。

- 施用时期:水稻移栽前1-2天,结合整地施入土壤;直播稻在播种前整地时施入。

- 施用量:根据土壤缺锌程度调整,一般地块每亩施用硫酸锌1.0-1.5kg;严重缺锌地块(有效锌<0.3mg/kg)每亩施用2.0-2.5kg;若使用氧化锌,每亩施用量为0.5-1.0kg;螯合锌肥(EDTA螯合锌)每亩施用量为0.2-0.3kg。

- 施用方法:将锌肥与细土(或腐熟有机肥)混合均匀后撒施,再进行翻耕或耙田,使锌肥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锌肥集中施用导致局部土壤锌浓度过高,引发根系灼伤;若配合施用磷肥,需将锌肥与磷肥分开施用(间隔5-7天),避免二者直接接触形成磷酸锌沉淀,降低肥效。

2. 种肥施用:苗期补锌,促根壮苗

种肥施用主要针对苗期缺锌风险较高的地块(如秧田、直播稻田),通过种子处理或秧床施肥,为水稻苗期生长提供充足锌营养,促进根系发育与秧苗健壮。

- 种子处理:

- 浸种:用0.1%-0.2%的硫酸锌溶液浸种,早稻浸种24-36小时,晚稻浸种12-24小时,浸种后捞出催芽播种;浸种时需注意溶液浓度,浓度过高会抑制种子萌发。

- 拌种:每亩种子用硫酸锌20-30g(或EDTA螯合锌5-10g),先将锌肥用少量水溶解,再与种子混合均匀,晾干后播种;拌种后种子需及时播种,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种子霉变。

- 秧床施肥:

- 水稻育秧时,在秧床整理时每亩施入硫酸锌0.5-1.0kg,与秧床土充分混合;或在秧苗2-3叶期,每亩秧床喷施0.2%的硫酸锌溶液50-60kg,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移栽后的抗逆性。

3. 叶面肥施用:应急补锌,精准调控

- 施用时期:当水稻出现缺锌症状时,应立即喷施;为预防缺锌,可在分蘖期、孕穗期各喷施1次。

- 肥料选择与浓度:优先选择螯合锌肥(如EDTA螯合锌),浓度为0.1%-0.2%;若使用硫酸锌,浓度为0.2%-0.3%,且需在溶液中加入0.1%的洗衣粉或洗洁精作为展着剂,提高溶液在叶片表面的附着力,增强吸收效果。

- 施用方法:选择晴天傍晚或阴天喷施,避免高温强光导致溶液蒸发过快或灼伤叶片;重点喷施水稻中上部功能叶的正面和背面,每亩喷施溶液量为50-75kg;若缺锌症状严重,可间隔7-10天再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直至症状缓解。

(三)施锌肥的注意事项

1. 控制施用量,避免肥害

锌肥虽为水稻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施用会导致水稻锌中毒,表现为叶片出现褐色斑点、根系腐烂、生长受阻。因此,需严格按照推荐用量施用,不可盲目增加施用量;若土壤有效锌含量高于1.0mg/kg,一般无需额外施用锌肥。

2. 配合土壤改良,提高锌有效性

对于碱性土壤(pH>7.5),可结合施用有机肥(每亩1500-2000kg)或硫磺粉(每亩20-30kg),降低土壤pH值,提高锌的有效性;对于酸性土壤(pH<5.5),可施用生石灰(每亩50-100kg)调节pH值至6.0-7.0,减少铁、铝离子对锌的拮抗作用。

3. 合理搭配其他肥料,协同增效

施锌时应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避免单一施锌导致养分失衡;同时,补充硼、钼等微量元素,可增强水稻对锌的吸收利用;有机肥与锌肥配合施用,可通过有机质的络合作用提高锌的有效性,延长肥效。

4. 结合栽培管理,优化锌营养环境

采用间歇灌溉或湿润栽培模式,避免长期深水灌溉,提高土壤通气性,减少锌的固定;合理轮作(如水稻与豆科作物轮作),可减少土壤中锌的消耗,改善土壤锌营养状况;选择耐缺锌品种,从品种层面降低缺锌风险。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