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一炮轰”施肥法与旺苗形成的关系及科学施肥建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07:37 1

摘要:施“一炮轰”施肥法作为部分地区农户采用的简化施肥模式,其核心是在小麦播种前将全部或绝大部分肥料一次性基施,生育期内不再进行追肥。近年来,关于该施肥法是否易导致小麦旺苗的争议逐渐增多。就此问题聊聊“一炮轰”施肥与旺苗关系及科学施肥方法。

施“一炮轰”施肥法作为部分地区农户采用的简化施肥模式,其核心是在小麦播种前将全部或绝大部分肥料一次性基施,生育期内不再进行追肥。近年来,关于该施肥法是否易导致小麦旺苗的争议逐渐增多。就此问题聊聊“一炮轰”施肥与旺苗关系及科学施肥方法。

一、“一炮轰”施肥法导致小麦旺苗分析

(一)氮素养分释放与小麦冬前需肥的失衡

小麦冬前生长阶段(从出苗到越冬)的核心需求是“培育壮苗”,需构建合理的根系系统和3-5片功能叶,此时对氮素的需求相对温和,且需控制生长速度以防冻害。而“一炮轰”施肥法一次性投入的氮肥在播种后若遭遇适宜温度(日均温5-15℃)和降水,会快速转化为铵态氮、硝态氮被小麦吸收。当土壤氮素浓度过高时,小麦会出现“营养过剩”:

1. 叶片生长加速,叶面积系数过早超过合理阈值,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恶化;

2. 茎秆伸长过快,基部第一节间长度超过4厘米(壮苗标准为2-3厘米),节间壁变薄,抗倒伏能力显著下降;

3. 分蘖过多且无效分蘖比例升高,壮苗冬前分蘖数为3-5个/株,旺苗可达6-8个/株,但其中40%以上无法形成有效穗,反而消耗养分。

(二)磷钾养分过量对旺苗的“助推效应”

磷、钾是小麦生长必需的大量元素,分别承担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逆性(钾)的功能,但若与氮肥同步过量基施,会进一步加剧旺苗态势。一方面,过量磷素会加速小麦根系对氮素的吸收效率,形成“氮磷协同过量”的养分环境,促使植株地上部生长速度更快;另一方面,冬前阶段小麦对钾素的需求较低,一次性基施的钾素无法被及时吸收,会在土壤中累积,间接促进氮素的吸收利用,导致植株生长“失控”。此外,部分“一炮轰”施肥所用的复合肥料,磷钾比例偏高(如15-20-10配方),与小麦冬前“低磷钾、中氮”的需肥比例严重不符,进一步放大旺苗风险。

(三)生育期养分调控缺失与旺苗的持续加剧

小麦全生育期的需肥呈现“冬前低、返青后升、拔节至孕穗期高峰、灌浆期下降”的规律,尤其氮肥需遵循“前轻、中重、后补”的施用原则(冬前占20%-30%、拔节孕穗期占50%-60%、灌浆期占10%-20%)。而“一炮轰”施肥法完全舍弃生育期追肥,导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返青期养分“断供”风险与旺苗后调控缺失——若冬前已形成旺苗,返青后本需通过“控氮”抑制生长,但“一炮轰”模式下土壤中残留的氮素仍会持续释放,使旺苗态势延续至拔节期;二是关键期养分供给不足与旺苗的“后期反噬” ——拔节孕穗期是小麦需氮高峰,此时“一炮轰”基施的氮素已大部分被前期旺苗消耗,易出现“前旺后衰”,导致穗小、粒少,产量反而下降。

二、“一炮轰”施肥法诱发旺苗的环境与管理协同因素

除施肥模式本身的缺陷外,环境条件与田间管理措施的不当,会进一步放大“一炮轰”施肥法导致旺苗的风险,形成“施肥-环境-管理”的负面协同效应。

(一)气候条件的催化作用

1. 冬前暖冬天气:若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出现持续高于10℃的日均温,会加速“一炮轰”基施氮肥的转化与吸收,使小麦生长周期延长、生长量增加,原本“适量”的基肥在暖冬条件下变为“过量”,旺苗发生率提升30%以上;

2. 冬前降水适宜:若冬前降水在50-80毫米,会优化土壤墒情,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与“一炮轰”的高养分供给结合,易导致植株“徒长”;反之,若冬前干旱,基肥养分释放缓慢,旺苗风险会降低,但会导致弱苗,同样影响产量。

(二)种植密度与品种特性的叠加影响

1. 种植密度过高:部分农户在采用“一炮轰”施肥法时,为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将播种量提高至25-30公斤/亩(适宜播种量为15-20公斤/亩),高密度与高养分供给结合,会加剧田间群体竞争,导致植株向上生长以争夺光照,形成“高秆弱株”的旺苗形态;

2. 品种选择不当:若选择分蘖能力强、株型高大的小麦品种与“一炮轰”的高养分供给匹配时,会导致分蘖过量、茎秆伸长过快,旺苗风险显著高于分蘖能力中等、株型紧凑的品种。

(三)田间管理的滞后性

采用“一炮轰”施肥法的农户,往往存在“一次性投入后疏于管理”的心态,缺乏对旺苗的早期监测与调控:一是未及时化学控旺,当冬前或返青后发现旺苗时,未在小麦3-5叶期或拔节前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控旺剂,导致旺苗态势持续;二是未进行物理控旺,未通过中耕断根(切断部分表层根系,减少养分吸收)的方式抑制生长,进一步加剧旺苗风险。

三、“一炮轰”施肥法的优化方向与科学施肥建议

针对“一炮轰”施肥法易导致旺苗的问题,需从“养分调控、品种选择、田间管理”三方面入手,对该施肥模式进行优化,在保留其“简化管理”优势的同时,降低旺苗风险,实现“简化与高产”的平衡。

(一)优化肥料配方与用量,匹配小麦需肥规律

1. 调整氮素比例与释放速率:将“一炮轰”施肥的氮肥分为“基肥+缓释肥”两部分,选用含20%-30%缓释氮的复合肥(如硫包衣尿素、树脂包衣尿素),总氮用量控制在12-15公斤/亩(全生育期需氮量为18-20公斤/亩,剩余5-8公斤氮素在拔节期追施),避免冬前氮素过量;磷、钾用量按全生育期需求一次性基施(磷素8-10公斤/亩、钾素10-12公斤/亩),选用18-12-15(氮-磷-钾)或16-14-16的缓释复合肥配方,兼顾冬前需求与后期供给;

2. 补充中微量元素:在“一炮轰”基肥中添加2-3公斤/亩的硫酸锌(预防小麦缺锌导致的小叶病)、1公斤/亩的硼砂(促进花粉发育),避免因中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长异常,间接降低旺苗风险。

(二)结合品种特性与气候条件,精准确定施肥与播种方案

1. 品种适配:采用“一炮轰”施肥法时,优先选择分蘖能力中等、株型紧凑、抗倒伏的小麦品种(如鲁麦21、山农28等),避免选择分蘖强、株高大的品种;若必须种植传统品种,需将基肥氮素用量降低10%-15%,并减少播种量至18-22公斤/亩;

2. 气候响应:若预测冬前为暖冬年份,需减少“一炮轰”基肥中的速效氮比例(将缓释氮比例提高至40%),并适当延迟播种期(比常规播种期晚3-5天),减少冬前生长时间;若冬前干旱,需在出苗后及时灌溉,避免因干旱导致养分残留,返青后集中释放引发旺苗。

(三)强化田间监测与旺苗调控,实现动态管理

1. 早期监测:在小麦冬前(越冬前15-20天)和返青后(返青期10天内)进行两次旺苗监测,判断标准为:冬前株高超过25厘米、叶面积系数超过2.5;返青后株高超过35厘米、分蘖数超过6个/株,若达到标准即判定为旺苗;

2. 科学控旺:

- 化学控旺:冬前旺苗在3-5叶期喷施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用量为30-40克/亩,兑水30公斤),返青后旺苗在拔节前7-10天喷施25%烯效唑乳油(用量为15-20毫升/亩,兑水30公斤),抑制赤霉素合成,缩短节间长度;

- 物理控旺:对冬前旺苗进行中耕(深度为5-7厘米),切断部分表层根系,减少养分吸收;返青后旺苗可适当推迟灌溉时间(比壮苗田块晚7-10天),控制生长速度;

3. 补肥调控:若“一炮轰”施肥田块出现“前旺后衰”(拔节期叶色变黄、生长缓慢),需及时追施尿素5-8公斤/亩,补充氮素,促进穗发育。

小麦“一炮轰”施肥法并非必然导致旺苗,其风险源于“养分供给与需肥规律不匹配、环境条件协同放大、田间管理缺失”的综合作用。该施肥法在节省人工、简化管理方面的优势,符合当前农业规模化、轻简化发展趋势,因此无需完全否定,而应通过“优化肥料配方、适配品种与气候、强化动态调控”的方式进行改良。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