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期中复习高效同步测试卷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07:03 1

摘要:这个学期,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lǐng lüè了解放军锐不可当,jī kuì敌人的气势;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看到吕伟跳台入水悄然不惊的技艺,仿佛听到观众震耳欲聋的欢呼;学习《藤野先生》,我们明白了鲁迅为国民觉醒殚精竭虑,让那些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这个学期,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lǐng lüè了解放军锐不可当,jī kuì敌人的气势;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佛看到吕伟跳台入水悄然不惊的技艺,仿佛听到观众震耳欲聋的欢呼;学习《藤野先生》,我们明白了鲁迅为国民觉醒殚精竭虑,让那些“正人君子”无处遁形;朗读《美丽的颜色》,我们看到那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在夜的黑暗中时,居里夫妇对科学chì rè的情感。

今天,少年的我们,请不要蒙昧 A 不要胆怯,要埋头苦学,要瞭望远方!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lǐng lüè jī kuì chì rè

2.A处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1分)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C.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B.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消息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具有短小精悍、概括性强的特征,一般只选取最重要的事实加以报道。

B.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回忆性散文集《狂人日记》等。

C.《三峡》是郦道元在前人记述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律”指的是诗歌的声韵格律,包括限句、限字、限韵、平仄、对仗等方面。

6.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开展“诚信做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6分)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请你搜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一句名言、一个故事名称。 (2分)

名言:

故事:

(2)为了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下面的诚信模范,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2分)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陈淑梅、李其云夫妇(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居民)。

2013年儿子因故去世,留下了67万元巨额债务。陈淑梅夫妇用卖包子、打短工、捡垃圾等方式,替儿子偿还债务,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关照。2017年,二人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

两个采访问题:

(3)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诚信的事情发生,如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商品假冒等。你认为诚信缺失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2分)

7.跨越时空,与斯诺相遇。小明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有一些问题向斯诺先生请教。请你依据这本书的内容,推测斯诺先生会怎样回答。(6分)

小明同学斯诺先生★问题一:在“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您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是我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问题二:您采访了红军领袖毛泽东,请您谈谈对他的印象。(1) (2分)★问题三:您为什么对“红小鬼”这么感兴趣呢?(2) (2分)★问题四:您那时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那么现在呢?(3) (2分)

8.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 ”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晴川历历汉阳树, ”是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 , ”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 , ”是春冬之时三峡水之美。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面对情谊深厚的故乡水,李白抒发的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理解(5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6分)

田舍

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①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②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③稻云黄。

【注释】①筑圃:修筑打谷场。②菁(jīng):水草。③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9.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首联呈现的画面。(2分)

10.“乐哉今岁事”中“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②间,以红粉笙歌③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予尝秋夜坐钓月矶④,昏黑无人往来,时闻风铎⑤声,及见佛灯隐现于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予与无际偕访仲和⑥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⑦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予生平过⑧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榭: 这里指树木。③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④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⑤风铎(duó): 悬于檐下的风铃。⑥无际、仲和:都是作者的朋友。⑦趺(fū)坐: 两脚盘腿打坐。⑧过: 造访。

1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欣然起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遂至承天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C以红粉笙歌/不以疾也( 《三峡》

D. 以静意对之/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1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予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人往来,时闻风铎声,及见佛灯隐现于林梢而已。

1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二处)(2分)

夜 半 月 出 无 人 相 与 趺 坐 石 台 不 复 饮 酒

14. (1)【甲】【乙】两文中,承天寺和虎丘的月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2)【甲】【乙】两文中,作者欣赏月景时的心情各有什么不同?(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小题。(12分)

“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①本报北京7月12日电(记者屈畅)7月12日上午,“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程序完成了飞行任务,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至此,“朱雀二号”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②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发射成功入轨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为两级构型,箭体直径3.35米,全箭高度49.5米,起飞重量219吨,起飞推力268吨。火箭一级采用4台“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并联,二级由1台“天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和1台“天鹊”10吨级游动液氧甲烷发动机组合而成,运载能力为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1.5吨,后续改进型可实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吨。

③“朱雀二号”火箭由北京的一家民营企业研发。该民营企业首席执行官向本报记者表示,甲烷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原料,使用液氧甲烷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其特性也更适合未来重复使用火箭,最后,使用液氧甲烷作为火箭推进剂也更有利于修复火箭及其发动机。

④他坦言,将液氧甲烷推进剂应用到火箭的研发过程中,公司也遭遇过发动机震动、燃烧不充分、燃烧不稳定的问题,但通过时间的积累和多次的反复验证,研发团队得以克服这些难题。

⑤他接着表示,此次发射的“朱雀二号”火箭并未搭载卫星:“我们这次搭载了一个配重,先去验证火箭的飞行过程,包括分离过程中的可靠性。”

⑥记者经过交流还了解到目前该研发团队还在研制可以反复使用的火箭,希望未来能够打造出运力足够大、成本足够低的火箭,支撑好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

⑦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历经基础研究、原理样机验证阶段,进入商业航天发展与高性能发动机研制阶段。近期多款液氧甲烷发动机试车成功及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助推“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复飞成功,表明我国初步建立了开式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设计、生产、试验体系,培养了相关人才队伍,研制的各型液氧甲烷发动机可逐步满足国内商业发射需求。

⑧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多家民营航天企业也正在开展液氧甲烷火箭及发动机的研发工作,且陆续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

(选自《北京青年报》2023年7月14日,有删改)

15.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为两级构型,共采用了6台“天鹊”液氧甲烷发动机。

B.液氧甲烷作为火箭发射的推进剂有利于修复火箭及其发动机,而且成本也较低。

C.“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搭载卫星遨游太空,目的是验证火箭的飞行过程的可靠性。

D.我国有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在进行液氧甲烷火箭及发动机的研发,已取得较可观成果。

16.阅读新闻要关注导语,导语往往出现在新闻的第一段话中。你从这则新闻的第一段话中获取了哪些信息?(3分)

17.第⑦段是本则新闻的什么部分,有何作用?(3分)

18.据说本则新闻原拟标题为“火箭应用液氧甲烷燃料历经多重考验”,与现有标题相比,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好?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小题。(18分)

闻一多:一个时代的鼓手

马识途

①我的老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闻一多先生在参加完李公朴教授追悼大会后,返家途中不幸遇难。

②闻一多先生的音容形貌还那么鲜活地留在我脑子里。那些过往,仿佛就在昨天。

③闻一多先生风尘仆仆地从老远的昆明乡下下马村步行进城,到西南联大来给我们中国文学系的学生上“唐诗”来了。

④他的个儿不很高,有几分清瘦的身子装在那宽大的褪了色的蓝布大褂里,潇洒自如。他那过早脱去头发的脑门,配上深邃而充满智慧的眼神,一望而知是一个很有修养的学者。他的胡子不茂密,可是长得很长,大概留的年代不短了。

⑤他的手里攥着一个特大的蓝布口袋,那里面藏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打开中国古代文化的钥匙。他从容不迫地向新校舍里东南角上一间破旧的泥坯草房走去。他抬头望着人,却并不和人打招呼,或许他还在梦幻中和庄子、屈原、杜甫这些古人一起神游吧。

⑥他走进教室,在小讲桌前坐下来。他把老怀表摸出来放在桌上。时间还不到,他摸出他黑亮的烟斗来点上,吸起烟来。选“唐诗”这门课的本来只有十来个学生,可是教室里早已座无虚席。有的就坐在窗台上,有的站在后边,有的站在窗外,旁听的比选课的多了几倍。我是选“唐诗”的,来迟了一步,也只好站在后边了。

⑦上课的钟声响了。他立刻从大书袋里摸出讲稿来,开始讲课。其实他并不照本宣科,往往是不看稿子,越讲越远,越讲越自在。用那充满激情的调子,诗意般的言语,给我们讲杜甫的“三吏”“三别”,用生动的形象展示在你的眼前,把你带到古代的社会里去。

⑧但是他并不是想把我们拉回古代,把我们带进故纸堆里去,用一字的考证获得学术上的稀有荣誉,叫你在蜗壳里自我满足。

⑨他用历代人民的悲惨命运来引出对于今天现实的留心,他愤愤地说:“杜甫描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你们仔细张开眼看看,这却是写的眼前抗战时期的事。比唐肃宗那时更卑鄙更无耻。”于是他讲一件国民党军队拉壮丁的事。他说着说着站起来叫:“这样无法无天,还成什么国家?这是什么‘国军’?这是土匪,比土匪还土匪!”

⑩这是在讲唐诗吗?有的教授也许认为不是的。但在这教室里听讲的学生却认为是讲了最好的唐诗。听的人越来越多,窗户外都拥不下了。

⑪他说他在编一本《现代诗抄》。朱自清教授给他一本田间作的诗,就是田间在抗战初期和在解放区写的那些激昂的诗,有的人称之为“楼梯诗”。他说几年没有看新诗了,乍一看,吓了一跳。他想,这叫诗吗?再看,才恍然大悟。他说:“这不仅是诗,而且是擂鼓的声音。”

⑫于是他擂起鼓来。他亲自朗诵一首田间的长诗《多一些》。他朗诵得真好,那么激昂而有节拍,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就像为配合解放区军民英勇前进的步伐而敲的鼓点。念到后来,他更激昂了,像一头雄狮抖动着头发和胡子,大声地吼了起来:“呵枪!呵刀!呵祖国!呵人民!”

⑬他极力称赞这样的诗,他说这样的诗是时代的鼓声,这样的诗人是时代的鼓手。他兴奋地用一连串的形容词来赞美这样的诗:“沉着的”“庄严的”“雄壮的”“勇敢的”“浑厚的”“猛烈的”“刚毅的”“激动的”“粗犷的”“急躁的”“横蛮的”“倔强的”……

⑭然后他慨乎言之:“我们的民族正走到我们历史的转折点,我们要一鼓作气渡过这个危机,完成独立建国的大业。”他大声呼吁:“这是一个多么需要鼓手的时代呀!我们要有更多的这样的时代的鼓手!”

⑮我们听他朗诵田间的诗,也跟着激动起来。在我们的面前,分明站着一个兴奋得面孔发红,每一根头发、胡子的末梢都在颤抖的鼓手,在奋力地擂着战鼓,鼓舞着人们踏着他敲起的鼓点子前进。他的每一句朗诵的诗,他的每一句激昂的话,才真正都是沉着、庄严、雄壮、勇敢、浑厚、猛烈、刚毅、激动、粗犷、倔强的。他才真正是一个鼓手,一个时代的鼓手!

(选自《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有删改)

19.文章回忆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上课的过程,叙写了哪四件事?请概括补充完整。(2分)

②提前进教室后坐在小讲桌前摸出烟斗等待。

④课上亲自朗诵田间的长诗《多一些》。

20.文章第⑥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听课学生之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1.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他说着说着站起来叫:“这样无法无天,还成什么国家?这是什么‘国军’?这是土匪,比土匪还土匪!”(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他朗诵得真好,那么激昂而有节拍,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就像为配合解放区军民英勇前进的步伐而敲的鼓点。(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2.朗读选文第⑨段,你会选用哪种情感和语气?请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3分)

A.温情,舒缓 B.同情,沉重 C.愤怒,激昂

23.阅读选文,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他才真正是一个鼓手,一个时代的鼓手”?(4分

三、写作(70分,其中含书写10分)

24.我们风华正茂,有时也会遭遇挫折;我们热情开放,有时也会受到猜忌和误会;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有时也会有乌云遮盖;我们是茁壮成长的嫩苗,有时也会遭遇急风暴雨的伤害。但是,我们坚强不屈、坚持不懈,学会了忍耐、理解、宽容……我们在生活中成长。

请以“我在生活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说明:①抒写真情实感,文体不限;②字数不足600字者,酌情扣分;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领略 击溃 炽热

2.,或逗号

3.C 【解析】锐不可当(锐:锋利。当:阻挡)指锋利的不可阻挡;用于形容来势威猛,不可抵挡。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4.C

5.B 【详解】B.《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是《朝花夕拾》。

故选B。

6.(1) 名言示例:言不信者,行不果。人无信不立。人背信则名不达。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故事示例:商鞅立木、尾生抱柱(桥下之盟)、一诺千金(季布)、韩信报恩、一言九鼎、退避三舍、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和故事的积累。

与“诚信”有关古代名言有很多,如出自《资治通鉴》中的“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出自《周易》中的“之所助者,信也”;轻诺必寡信;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韩非子的“小信诚则大信立”等。

与“诚信”有关的古人故事也有很多,如“韩信一饭千金”“魏文侯讲诚信”“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或:退避三舍)”“季布一诺”“曾子烹彘”“皇甫绩守信求责”“李苦禅为逝去老友作画”等故事。

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一句名言、一个故事填空作答即可。

(2)示例:①中国的传统是父债子还,你们为什么要子债父母还呢?②在还债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③对于你们为儿子还债这件事,周围人是如何看待的?

【详解】本题考查采访问题的拟写。

首先要明确采访的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采访的对象“陈淑梅、李其云夫妇”。了解陈淑梅、李其云夫妇的故事可知,儿子生前欠下67万元的巨额债务,中国的古代传统是“父债子偿”,但按照现代法律来讲,不需要“子债父还”,夫妇二人的做法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可以就此设计问题:儿子已经去世,债务已经没有偿还的意义了,你们为什么要背负如此巨额的债务呢?

67万元的债务,对于普通的家庭是一个天文数字,偿还的过程中夫妇二人肯定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可以就此设计问题:在偿还债务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艰难的事情?

夫妇二人的做法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可以就此设计问题:周围的人们怎样看待你们的做法?或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你们对“诚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或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你们对“诚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据此回答即可。

(3)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互相猜疑;人们对产品失去信心信任;社会风气变坏,从而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详解】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①从个人角度看,诚信缺失会导致个体行为失范,影响个人信誉。人与人之间不讲真话,互相不信任,相互提防,相互猜疑,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

②从社会角度看,诚信缺失会导致整体道德滑坡,加剧群体无理性,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经济秩序和公平正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败坏社会风气,使社会成员的认识混乱,助长浮躁之风。大量企业举步为艰,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③从国家层面看,诚信缺失会降低国家的凝聚力,丧失改革发展的主心骨。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据此回答即可。

7.(1)①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②毛主席是个天才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③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④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⑤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详解】①从《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的“苏维埃掌权人物”中“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我想我第一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毛泽东读过许多关于印度的书”“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可知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②从《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的“苏维埃掌权人物”中“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如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么,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可知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

③从《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的“苏维埃掌权人物”中“有一个晚上,一个红军医生——一个曾在欧洲学习、精通医道的人——给他作全面体格检查,我正好在他的屋子里,结果宣布他身体非常健康”“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他虽然除了主席以外还是红军的一个指挥员,他所佩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可知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④从《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在保安”的“苏维埃掌权人物”中“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可知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

(2)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看到他们就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探究。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提炼概括作答。

(3)示例:这本书过去值得推荐给一切中国读者。现在更值得介绍给每一位中国读者。因为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广大中国人要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很要必要。“长征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过时。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阅读探究。

《红星照耀中国》书中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及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等情况。其中,着重描写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龙等人物,通过他们的口述以及与他们的长期谈话,解释了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此外,还介绍了作者与无名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对话,展现了他们的力量、欲望和热情,以及他们不可征服的精神。作者给予红军长征很高的评价,认为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也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同时,书中还对中国社会革命运动进行了预测,认为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有挫折、有退却、有起伏,但最终会取得胜利。这本书过去值得推荐给一切中国读者,现在更值得介绍给每一位中国读者。因为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广大中国人要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很要必要,“长征精神”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人们去学习、去领悟,并带着这种精神去实践。据此回答即可。

8.山山唯落晖;芳草萋萋鹦鹉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秋天到了,农民们互相呼唤着,纷纷拿起锄头来到田野里,开始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做好秋收的准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画面的能力。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述,即是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示例: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

10. ①孩子在落叶上无忧无虑地玩耍;②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③村子里洋溢着欢声笑语;④稻田里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抓住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形象:顽皮的孩子,夕阳西下时林中的归鸟,飘渺的炊烟,隐约传来的鸡犬声,林中飘来的香气,天边的稻云,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恬静与安详。这里,环境是清幽的,孩子是悠闲的,农民是喜悦的。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农民们劳作着,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来了这望不到边的、金灿灿的稻子,看着自己的付出即将得到回报,农民自然喜不自禁,就连诗人也吟出了“乐哉今岁事的诗句。

①结合“儿童眠落叶”,归纳答案:孩子在落叶上无忧无虑地玩耍;

②结合“鸟雀噪斜阳”,归纳答案: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

③结合“烟火村声远”,归纳答案:村子里洋溢着欢声笑语;

④结合“天末稻云黄”,归纳答案:稻田里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11.B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 不同,……的样子/这样;B. 相同,都是“于是,就”;C. 不同,用/及,比得上;D. 不同,这/的;故选B。

12.(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时常听到佛塔的风铃之声,以及看到佛灯在树林之中若隐若现。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中重点词语有: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句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2)中重点词语有:尝,曾经。闻,听。句意为: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13.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

【详解】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的意思是: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不再饮酒。据此断句为: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

14.(1)【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月色美好;幽静。(2)【甲】文作者的心情:作者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乙】文作者的心情:作者表现出的是闲适、安逸和对月下美景的喜爱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1)《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如积水一样,水中好像有藻,荇菜等交横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写出月色的皎洁美好,月夜的幽静。《游虎丘小记》选段中“月色甚美,游人尚稀;夜半月出无人,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表现了月夜的宁静、清幽。(2)《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写夜游承天寺的情形,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表现作者为人的乐观与豁达。《游虎丘小记》写作者两度游虎丘的感受,根据文末“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一句,可知重在突出两次游的感受不同,表现作者对虎丘月夜的喜爱与内心的悠闲。据此可概括作答。

15.C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