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南宁解放日!八桂小记者走进将军故居探寻莫文骅将军传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07:05 1

摘要:美不美,家乡水——有人出门再久,也难割舍内心深处那团对故土的念想。1949年的冬天,莫文骅指挥部队穿越柳州,步步逼近南宁。两天车马劳顿,夜色里车窗外的山河仿佛卸下一层灰幕。有人说返乡是一种微妙的忐忑,明明前方是归路,却偏偏让心跳得更快。

美不美,家乡水——有人出门再久,也难割舍内心深处那团对故土的念想。1949年的冬天,莫文骅指挥部队穿越柳州,步步逼近南宁。两天车马劳顿,夜色里车窗外的山河仿佛卸下一层灰幕。有人说返乡是一种微妙的忐忑,明明前方是归路,却偏偏让心跳得更快。

南宁,这座被时光翻卷过无数次的城市,一边是红旗下的晨曦,一边又牵连着太多旧日哀伤。当年,青涩的莫文骅在这里长大,听母亲摇篮曲入眠,和同伴操场嬉闹。后来的故事陡然跳调:监狱铁锁、枪声与诀别。这不是小说桥段,也不是舞台上演员的悲怆,是少有人经历过的真实。谁还记得二十年家音断绝的苦涩?南宁沦陷时,亲兄长倒在日寇的枪口下,父亲死于逃难路上。情感的线头,很难在他手里收拢。

气候湿重的南宁12月4日终于迎来了不同寻常的一个夜晚。那天夜色温吞,莫文骅亲自领兵进城,桂南历史名城一夜之间换了天。汽车、炮艇,条条官方通报里数字清晰亮眼,真正动人是夜里灯火——工人和学生没眠,贴标语、挂横幅、刺绣五星红旗。对很多南宁人来说,那一刻就是新生。城市的空气都不一样了!

历史就是这样,又短促又迟疑。弹指之间,二十年即过去,仿佛上天回头轻轻点了一下,红军又回来了。其实很多人的命运在战争中都变得微妙又不确定,说好翻身的新生活,那些伤疤好像还没消。

本地小记者采访故居时,院落的青砖深巷早已褪去往昔鲜亮。这是莫文骅曾经嬉戏、读书、起誓的地方,岁月把它的棱角磨平了。当莫文骅的孙辈领着孩子们走在青石板上,他们说的每句平平淡淡的话,都仿佛能把历史重新拉直成直线。不会所有人都感同身受,但故事就在脚下。

一个人能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名字,这其实很难。莫文骅主政南宁,拼命办水利,筑马路,兴工厂,不像某些只顾升迁的干部,更多考虑着几十年后的变化。他坚持把望仙坡大炮台和白龙塘建成公园,被不少人说“偏远荒凉一屁股灰”,但莫文骅说眼光应该看长远。“你只盯着眼前这一小块地方,有什么意思?”这种话,今天听来也觉得直白刺耳了点,但事实证明,城市就这样慢慢扩展开。

其实他也并不总比别人高明,市政会议上有人不买账,他也一样着急。但这种犟劲儿反而让后来南宁公园绿树成荫、多出一片供市民休憩的天地。如果当年唯唯诺诺,哪有后来的晨练和野餐?可又有人说他太理想主义,想得远但脚下泥路还是得磨脚。

规划广西出海通道这事,比修个公园大得多。广西一直是内陆,和世界联通全靠一条路,每次货物都要绕远。莫文骅看准时机,和叶剑英、张云逸等人一合计,建议中央划定新出海口,硬生生把合浦、灵山、钦州、防城这些地拼到广西。怀集县从此"失而复得",广西终于挤出一条通向南海的口子。数据来自权威资料,1950年代广西贸易量从合浦港起步,一年后增长35%。如果没有这步棋,不知广西会不会被边缘化?

但换个角度想,当年城市重心变动,原有的交通格局被打乱,不少本地百姓闹情绪。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流通最怕动大手术。可他敢下决心,也许正因为心中装着更远的未来。这话听着有点豪气,其实也险些惹祸——谁都不会时时安全。

提起平陆运河,很多人以为是近几年“智慧水运”的新概念。其实五十年代,莫文骅早就想过用人工运河联通横县和灵山。那时候钱紧、技术跟不上,规划一压就搁浅。但看现在,2022年国家批文,平陆运河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数据说项目总投资超727亿元。每年通航货物能力可超千万吨。工程利民,如今成真,也算后人应了前人一声。

不过平心而论,大运河开工对生态有压力也是实话,有学者(见中国水利报2023年第18期)指出鱼类栖息地会受影响。那当年的设想放到现在,不一定都合时宜。过去的理想有时也和现实别苗头。但话说回来,历史很多时候就靠一腔热血推着往前走,少了那个敢想敢干的人,也未必有今天这些翻天覆地的工程。

故居现状多少让人心就一紧。曾经四进宅院,如今只剩一进,破瓦残墙,多少当年指点江山的余韵在风中飘荡。南宁市那帮小记者听说后,稚气未脱地写倡议,渴望政府赶紧修,别让老宅烂在雨里。也难怪他们喊得凶,真到了现场,看着岁月的痕迹,不激动都难。

莫文骅的后人莫崇光面对八桂小记者,又讲起祖辈的故事,眼里藏着难掩的自豪和一点无奈。历史不是传记里的金字塔,每个英雄都笼罩着异化的光环。莫文骅回乡为市长,竭力让南宁走上正轨,他的努力终究没有铺天盖地地传播开去。这种成就感,未必每一代都能体会。或许,有些辉煌只能在后人追溯时,才能窥见一角。

说到少年记者采访后的感受,大家大都用笨拙的字眼形容心情——“激动”“震撼”“要努力学习”。但这股朴素劲儿大概才是真实。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聆听开国将军后人的回忆,对这群南宁的孩子来说,这场“说南宁写南宁”活动留给他们的或许只有瞬间共鸣和慢慢觉醒。

公园、出海口、大运河、老故居,南宁的这些故事不是一个人的传奇,是整座城市缠绕的记忆。很多决策在当年都争议满满,几十年才隐约见出端倪。细想,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前瞻,每一次决断可能就是赌局,没有谁能誓言自己永远看得准。人做事,要么出成果,要么掉进遗憾里。

否认也没用,莫文骅身上有旧式英雄的投影,也很有广西人那股子拗。当然,他有选择保全家业的时候,也有牺牲一切的决绝。如果有人说英雄生来就是英雄,那大概本身就够荒诞。你看,命运里总是参差不齐。有人守住初心,有人中道崩殂,谁也没个准信。

南宁变了很多,灯火辉煌的夜晚换了一茬又一茬人。有人想不起来70年前的喜悦,但城市的筋骨还是老脉络串起来。像莫文骅这样的人,是城市记忆里的骨节,撑一撑,伸一伸,才能传下去。

回头看看这些青石砖,旧时风雨历历,院落还在,人的名字也在。历史没那么多条理,不是每件事都清清楚楚、光明正大。也说不清到底谁为谁留下更多——英雄未必是传奇,传奇也未必就是英雄。

所以,故事讲完了,爱与失落,荣耀与遗憾,全都在这座城市的呼吸里慢慢发酵。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把家乡当成最美的水,把过去当成必经的桥。

来源:向阳花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