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那些经历了两千年风雨的高值素颜土疙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2 19:48 2

摘要:我居住的三桥一带有很多高大的土疙瘩,也就是考古学上的遗址封土堆。我之所以把它们叫土疙瘩,是小时候从此地人俗语中学到的。比如此地人将古墓叫冢疙瘩;还有附近一个重要遗址——我记事起就随大人叫它“孟家疙瘩”(下边我将写到它),这种通俗叫法形象生动,同时也意味着当地人

我居住的三桥一带有很多高大的土疙瘩,也就是考古学上的遗址封土堆。我之所以把它们叫土疙瘩,是小时候从此地人俗语中学到的。比如此地人将古墓叫冢疙瘩;还有附近一个重要遗址——我记事起就随大人叫它“孟家疙瘩”(下边我将写到它),这种通俗叫法形象生动,同时也意味着当地人视这些遗址封土堆为普通物,没太当回事。

这几年,我曾考察介绍过几座在当地知名度较高的土疙瘩,比如未央宫前殿遗址、建章宫(含太液池)遗址、还有我们口中的“半拉山”—一汉长安城西南角。今再以自己视角说说几个不太见诸文字的土疙瘩——它们也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部分呢。

先说说位于三桥后卫寨地铁站南的两个大土疙瘩。如果不是修建地铁站,后卫寨村拆迁,这两个土疙瘩极少进入人们的视野。现在人们在这里乘地铁或等公交的间隙,抬眼便能一睹其硕大而平淡无奇的身姿。

这两个大土疙瘩南距阿房宫前殿约3800米。经考古确定,其为阿房宫遗址中的“上林苑三号建筑遗址”。读遗址保护碑背面介绍,可知它占地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现存通高7米,地面建筑物无存,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大多与秦都咸阳宫基本相同,在其倒塌堆积物中,还发现过西汉五铢钱及汉代建筑材料。因其地处渭河以南秦汉上林苑中,推断其原为战国秦上林苑中建筑,沿用至西汉后,毁弃于西汉末年。

虽然现代人研究认为,唐朝诗人杜牧《阿房宫赋》写得太夸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可现在这两个土疙瘩,是距阿房宫主殿遗址近4公里开外的建筑,且考古信息表明西汉年代仍在使用,由此可以想象,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殿群之庞大并非凭空而来;而且这处遗址从侧面也证明,当年这里未必被项羽一把火全烧光。不过无论当年怎样辉煌,两千多年后,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两个光秃秃的土疙瘩。

从三桥新街向东北走,近2公里后再看两个土疙瘩。

一个土疙瘩是在汉长城未央宫遗址内,多年来几乎未加什么保护,有些破败萧瑟。这便是未央宫夯台遗址,位于未央宫西宫城内侧(已拆迁的周河湾村界内),与未央宫前殿、石渠阁等大型夯土堆遥遥相望,是未央宫内现存重要建筑遗址之一。

它占地百余平方米,高10余米,夯土层上有不知何时挖出的洞穴。此夯台被编号为第100号遗址,至于当年是何建筑,笔者没有细查。

3月22日,我又来此探访,看到这里已被围挡起来,经了解是要对其培护加固,工期两个月。

(由此再往北走不远,便是石渠阁遗址,西汉当年的“国家图书馆”。网上关于这个封土堆的资料较为丰富,我这里略过)。

未央宫夯台西行几百米,三环西辅道边,便是双凤阙遗址。

不要小看这个土疙瘩,他是建章宫仅存的几处遗址之一,且是现在双凤村(双凤社区)有名有实的依托所在。

双凤阙遗址西南距建章宫前殿约700米,是建章宫的东门。相传当年凤阙楼高二十丈,作为城门楼阙,其高度可谓宏伟至极。《史记》载:“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

我儿时的印象,这里就是一个大土包坐落在农田中,其貌不扬。

几十年间,这里的土地一部分变为厂房库房,一部分被征用为西三环道路,双凤阙便被包在了一片厂房中。虽外界很难直接看到,但网上还能搜索到,并且有近两米高的栏杆将这个封土堆圈起来,文物保护碑也立在了旁边。但愿其能与周围厂房和平共处,安稳保留下去。

现在就要说“孟家疙瘩”了,这是一个神级遗址所在。

这个土疙瘩在建章路以西、建章宫以北约千余米的孟家村,官名叫神明台遗址。

神明台,史料记载中高达五十丈,是建章宫宫殿群中最高的地方。

汉武帝非常崇信神灵,祈望永生,他的整个建章宫规划建设中都贯穿了这个思想。而神明台之作用更加重要——是用以安置铜柱仙人,承接天上之“甘露”供汉武帝饮用的。可以想象,在高出地面几十丈的高台上,再立起一个巨型的柱状铜人,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致!

然而,不管当年多么宏伟壮观,两千年后,人们看到的,不过就是一个封土堆。我少年时也来这里玩过,记忆中就是一个隆起于耕地中的大土包,当时对这里的人把它叫“孟家疙瘩”只觉风趣,尚未开悟其历史意义。

不久前,为写这篇稿子,我又造访了“孟家疙瘩”。坐落在孟家村的这个建章宫神明台遗址分明已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整修,人工砌凿的痕迹非常明显,且已被围栏圈了起来,无法近前。

当地人也更加看重神明台遗址的历史价值,不但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且在村口的牌坊以楹联方式对此做了宣传昭示。

三桥的这些土疙瘩,颜值虽不高,但都是秦汉兴盛时期留下的宝贵遗产,其级别都不低,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无论本地人,还是外来客;搞历史考古的,爱好文学的,或是普通百姓;不期而遇还是专程造访,都不妨多看几眼,并由此展开你们的遐思吧。

来源:衣步当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