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拾光|对自己说声谢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7 13:59 3

摘要:空气里依旧浮动着暑气,但清晨推开门窗,偶尔会撞见一缕清冽的风,像薄荷糖在舌尖倏忽化开,短暂却足够提神。我不再像上月那样,只敢龟缩在空调的冷气堡垒里,偶尔也愿意在傍晚时分,倚着阳台看云霞烧透天际。

文|南山天池

七月那黏稠的闷热终于被翻过,八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凉的触角悄然降临。

空气里依旧浮动着暑气,但清晨推开门窗,偶尔会撞见一缕清冽的风,像薄荷糖在舌尖倏忽化开,短暂却足够提神。我不再像上月那样,只敢龟缩在空调的冷气堡垒里,偶尔也愿意在傍晚时分,倚着阳台看云霞烧透天际。

开车依然是我不情愿的必修课。十公里的路,在晨光熹微或暮色四合中展开。奇怪的是,八月路上的“亲密接触”似乎少了些。

或许是人们被七月反复的暴雨和事故磨得谨慎了,又或是这略减的暑气让焦躁也平息了几分。车轮碾过路面,电台里流淌着舒缓的音乐,竟也能品出几分路途本身的况味。

七月的数字油画搁置了,颜料在角落里安静地凝固。取而代之的,是阳台上一盆新添的绿萝。每日清晨用喷壶洒下细密的水雾,看嫩叶在微光中舒展,竟成了新的仪式感。照料生命的过程,意外地比填色更让人心静。

阅读挑战的沙漏无声流淌,仅剩的32天像沙粒般清晰可数。491人的队伍行至中途,246人仍在坚持。21天的循环,我竟也默默完成了第17轮。七月末翻开的是《长安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辛酸与智慧,在小小的荔枝使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读来既觉古人不易,又叹世事精巧。

接着是《显微镜下的大明》,从几个民间诉讼案切入,竟能窥见整个大明王朝的肌理与沉疴,历史的尘埃原来如此沉重又鲜活。睡前翻几页《人间草木》,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像清泉,洗去白日尘埃,只留下草木清香和人间暖意。

通勤路上,耳朵交给了《苏东坡新传》,这位千古文豪的宦海沉浮、豁达心境,在车轮声中徐徐展开,竟成了堵车时最好的慰藉。

播客列表里,常驻的是《文化有限》,八月他们聊了《百年孤独》,熟悉的书被不同视角解读,又碰撞出新的火花。偶然点开《故事FM》一期关于“普通人如何度过至暗时刻”的讲述,陌生人的坚韧在耳机里低语,带来无声的震撼。

摘抄的习惯没变,只是本子换成了更小巧的。那些囤积的、颜色各异的中性笔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抄下触动心弦的句子时,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竟成了治愈的白噪音。连带着,连工作笔记似乎也工整了不少——或许好笔真能带来好心情。

荧幕时光依然被综艺占据,但换了口味。追完了《快乐再出发》第二季,老友们的真实与欢笑极具感染力。开始补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的作品,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和精准的表演,常常让人在沙发上笑作一团。周末的夜晚,则留给了几部收藏已久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不同生命节点的纯粹与重量,看得人眼眶微热。

八月没有立下什么宏图大志。只是觉得,日子像一只温顺的猫,在阳光里摊开肚皮,慵懒而自足。

继续读书,继续听故事,继续照料那盆努力生长的绿萝,继续在笑声与感动中度过夜晚。这细碎的光阴,被认真拾起,便自有其温润的亮泽。

八月的光,是晨曦穿透薄雾的微芒,是绿萝新叶上滚动的露珠,是耳机里流淌的千年回响,也是笔尖沙沙记录下的片刻心动。

它不强悍,不炫目,只是温柔地渗透进每一个平凡日子。当我不再执着于驱散七月的闷热,而是学会在这微光里驻足、凝视,生活便悄然显露出它本真的质地——那是一种无需宏大叙事支撑的、细水长流的丰盈。

日子继续向前,我只需做一个忠实的拾光者,将这点滴暖意小心收藏。

来源:南山天池杂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