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进行时|银发课堂里的花样人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6:13 2

摘要:早上7点半,合肥老年大学的门口已热闹起来。68岁的张阿姨背着画夹匆匆赶来,"今天要学画牡丹,迟到了就抢不到好位置";不远处,72岁的王叔叔正和老伙计们讨论昨天的智能手机应用课,"终于学会用导航了,下次去外地看孙子再也不用麻烦孩子"。

早上7点半,合肥老年大学的门口已热闹起来。68岁的张阿姨背着画夹匆匆赶来,"今天要学画牡丹,迟到了就抢不到好位置";不远处,72岁的王叔叔正和老伙计们讨论昨天的智能手机应用课,"终于学会用导航了,下次去外地看孙子再也不用麻烦孩子"。

这样充满活力的场景,如今在安徽的大小老年学校里每天都在上演。

自2022年"老有所学"纳入暖民心行动以来,安徽用三年时间织就了一张覆盖省、市、县、乡、村的老年教育网。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各级各类老年学校1.8万余所,老年学校市、县、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全省424.59万老年人在这里重新拾起课本,在墨香、乐声与笑声中,书写着不一样的"夕阳红"。

"以前想上老年大学学点东西,都不知道去哪里报名,现在家门口就能学!"家住合肥市双岗街道的陈阿姨,如今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街道老年学校的舞蹈室。这些由旧仓库、闲置校舍等改造的课堂,地板铺着防滑垫,镜子旁挂着休息椅,"这里开设了声乐、舞蹈、书法等课程,教室里很多设备都是新的",街道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着说。

合肥老年大学的发展,正是安徽老年教育扩容的缩影。1984年建校时,学校只有几个班级;如今,百花、常青两个校区总面积超4万平方米,常青校区还拿下了"黄山杯"和"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2025年春季学期,吸纳了1.65万人次学员。

"不仅要让老人有学上,还要让他们学得好。"合肥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书法、合唱等传统课程,学校还开了无人机航拍、短视频剪辑、智能家电维修等"潮课",吸引不少退休老人报名。

更贴心的是"智慧助老"服务。学校专门组建了由高校毕业生组成的"银龄帮帮团",2022年以来,这些特设岗位教师每周开展"一对一"手机教学,帮老人们解决挂号、缴费、视频通话等难题。"现在我能自己在网上买火车票,还会给孙子发微信红包",66岁的李阿姨举着手机,脸上满是骄傲。

"左手按弦,右手拨片要稳,跟着我再来一遍。"日前,在马鞍山花山区一所乡镇的老年学校,吉他老师正带着十多位老人练习弹唱。

马鞍山的老年教育,走的是"接地气"的路线。全市老年学校中,有许多建在社区和乡镇,当地通过"改建一批、扩容一批",把旧厂房、闲置办公室等场所变成了老年课堂。

“我们的课程跟着老人的需求变。”马鞍山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农村老人的生产生活需求,部分乡镇老年学校会开设实用课程,如当涂县部分乡镇老年学校的农作物种植、家禽养殖课;针对城市老人的健康与精神需求,马鞍山老年大学及部分社区学校则推出心理健康、中医养生等内容。此外,当地部分社区老年学校还会联合非遗传承人,开设剪纸、竹编等传统手艺课程,68岁的胡阿姨学会剪纸后,常带着孙女一起创作,“既传承了手艺,又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更让老人们暖心的是学校的“专属服务”。依托当地“送教下乡”“嵌入式办学”等服务模式,行动不便的学员可申请“上门教学”;不少老年学校还与社区医院合作,如花山区部分社区老年学校,每周会安排医生坐班提供健康服务。“上次我血压有点高,医生当场帮我调整了用药方案,还教我做降压操。”82岁的王大爷感慨,“在这里学习,既开心又安心。”

在安徽,老年教育早已超越了"学知识、解闷儿"的范畴,越来越多的老人通过学习,成为了社区里的"活跃分子"。合肥老年开放大学的"银龄先锋"志愿服务队,由老年学员组成,他们定期去社区养老院表演节目、教老人使用手机,还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在歙县,老年学校成了非遗传承的"新阵地"。学校开设了徽州木雕、歙砚制作、徽剧等非遗课程,培养了一批老年"非遗传承人"。一些老人在学会木雕后,还在村里开了个小课堂,教年轻人做木雕。

这样的故事,在安徽还有很多。芜湖市老年大学的《赭山大讲堂》,定期通过融媒体平台向全社会直播,单期最高观看量达10万人次;滁州市的老年学员组成"银发宣讲团",走进基层讲红色故事;安徽省多地的老年学校开设电商班,帮助农村老人把土特产卖到网上......

安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安徽将继续深化"老有所学"行动,一方面推动老年教育资源向农村、偏远地区倾斜,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开发更多特色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安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省级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记者史睿雯)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