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胡铁瓜一直反对把蒙元跟满清相提并论,因为蒙元的一些行为虽然主观上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从客观效果看却对华夏再次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点是满清根本无法比拟的,毕竟从满清入关到最后崩塌,它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只有伤害!
我胡铁瓜一直反对把蒙元跟满清相提并论,因为蒙元的一些行为虽然主观上并不是有意为之,但是从客观效果看却对华夏再次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点是满清根本无法比拟的,毕竟从满清入关到最后崩塌,它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只有伤害!
提到蒙元,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血腥征服”“民族压迫”——毕竟蒙古大军踏平西夏、荡平金国时,屠城不留活口的残忍,在史书里写得明明白白。可如果只盯着这点否定蒙元,反而会让人忽视一件最关键的事儿,那就是这个靠马刀打天下的王朝,偏偏把残唐五代到弱宋攒了几百年的烂摊子给彻底掀翻铲平,可以说是给后来的明朝打下了再造华夏的基础。这事儿说出来肯定有人又要跟我急眼,但咱们顺着历史细节捋一捋,或许能看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先说说蒙元入中原之前的几百年整个华夏大地到底有多乱糟。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原就没真正统一过,晚唐藩镇割据,朱温灭唐后是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连燕云十六州都被石敬瑭这个13玩意儿割给了契丹;到了宋朝,北边有辽国,西边有西夏,好不容易把辽国熬死了结果又来个更狠的金国!宋朝自己缩在南边,连河西走廊这处丝绸之路的咽喉都攥不住。更麻烦的是,这些政权待久了,各自的文化圈子也就越来越明显,契丹有契丹的文字和制度,西夏有党项的文化,金国女真更是把北方折腾得鸡飞狗跳,别说疆域统一,连文化认同都快被折腾废了!
结果蒙古人一来,用最暴力的方式一下子解决了这个问题。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肃州(今甘肃酒泉),因遭遇抵抗而下令屠城),全城仅106户免死。次年成吉思汗在攻打中兴府(今宁夏银川)时病逝(有野史记载是西夏王妃给成吉思汗那玩意咬掉了),可是死之前下了遗诏要求屠城(看来也是真挺野的)。蒙军将中兴府数十万军民全部屠杀,党项族基本上就这么从历史上消失了。现在咱们想了解“西夏”“党项”,只能去博物馆里看文物,就是因为这波清洗的太彻底了。
而金国的下场更为悲催,金太和七年(1207年),金朝官方统计人口有768万户,约4581万人。而《元史》记载,1234年蒙古灭金后,仅得户87万,人口475万余人。二十余年间,北方人口锐减九成以上。女真完颜氏几乎被斩尽杀绝,连会说女真话的人都没剩下几个,残存的女真人只能跑到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扒野猪皮去了!
可以说蒙元带来的不只有马粪,更重要的是给华北带来了一场“格式化”,无论是周代的“野人”,还是汉代的“五胡”,亦或是北朝操着各路蛮族语言的夷狄,这些一开始就和汉人杂居的蛮族连带着金国汉人,都被蒙元突突了个干净!
有人肯定会说,这特么哪是“再造”,这是毁灭!可是别急,关键的转折在灭南宋的时候来了——蒙古人突然转性了。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们突然良心发现,是因为掌舵的人换成了忽必烈。忽必烈跟他爷爷成吉思汗和哥哥蒙哥不一样,他早早就跟汉人谋士刘秉忠、许衡混在一起,熟读儒家的典籍,知道江湖不光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人情世故。所以在他打襄阳的时候,哪怕是打了六年,城破后也没屠城;在攻临安的时候,更是直接跟南宋皇室说“只要投降,保你们性命”。临安城没遭兵灾,连南宋皇宫里的典籍、礼器都保留了下来,甚至文天祥被俘后,忽必烈还想招降他,不是像之前对西夏和金国的大臣那样直接砍了。
另外有人说是因为忽必烈喜欢汉文化,所以才没有对汉族人下死手,这个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他喜欢汉文化,怎么会把汉人列为下等人?忽必烈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蒙古内部的权力斗争,当时的忽必烈如果只依靠蒙古势力,那么就必败无疑,所以他只能扩大伙伴关系的范围,于是转头一看,他发现大量汉族军阀可用,就开始亲汉了。最后搞得蒙古人跟他都不亲了,结果就只能更进一步亲汉了!
经过蒙元这一通折腾,之前被割裂开的华夏圈终于又凑到一起了。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了200多年,终于收回来了;河西走廊被西夏占了100多年,也重新归了中原政权;甚至云南,唐朝之后就没怎么管过,忽必烈打过去后设了云南行省,派汉人去治理,这才把这块地彻底稳住。你要是站在朱元璋后来的位置上看,就知道这有多重要——要是蒙元没把这些地方打下来,明朝开国时还得跟辽、夏、金那样的政权死磕,什么时候能统一,甚至是能不能统一都不一定!
更特么抽象的是蒙元一统华夏后干了件神事——拆城墙。因为蒙古人这辈子最头疼的就是攻城,当年打花剌子模、打金国,每次遇到要攻打有着巍峨城墙的城市都得挂不少人。所以在灭了南宋统一全国后,忽必烈下了个命令:除了大都(北京)、上都(内蒙古正蓝旗)这几个核心城市,全国其他城市的城墙,能拆的全特么给拆了。他的心思很直白:汉人要是想造反,没了城墙就没法据城死守,只要彪悍的蒙古骑兵集合起来一个冲锋就能搞定。
现在看,这其实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首先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没多长时间就拉垮了,刚统一天下那几年还能打打,可是过了几十年就完犊子了!那些蒙古贵族天天喝酒享乐,连马都懒得骑,士兵也是一个德行。到了元末,刘福通在颍州起义,红巾军拿着锄头镰刀就往城里冲,一看城墙全是断壁残垣,对面根本没地方可以防守,所以很轻松就占了城。而朱元璋打集庆(现在的南京)的时候更省事,元朝守军连护城河都没挖,红巾军半夜爬个土坡就进去了,然后就开始嘎嘎乱杀!
更特么诛心的是,义军占了城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重建城墙。朱元璋在南京建的城墙,用的砖都是从附近州县调的,好多砖上还刻着“元至正年间制”,这就相当于蒙古人当年拆下来的砖,又被义军用来挡蒙古兵。后来元军想反扑,比如脱脱帖木儿打徐州,围着义军重建的城墙攻了三个月,死了好几万人也没攻下来,最后只能靠挖地道才进去。这时候蒙古人才明白,这特么拆城墙拆的不是汉人的反抗机会,而是自己的后路。
元末起义军夺城快,还有个隐性影响,那就是加速了统一。要是像唐朝黄巢起义那样,攻个长安要打半年,攻个洛阳又要打三个月,起义军早就内耗完了。可元末不一样,红巾军半年就占了十几个省,朱元璋从濠州起兵到占南京,只用了四年,后来灭陈友谅、张士诚,也没在攻城上浪费太多时间。这背后,蒙元拆墙政策可以说是帮了大忙!要是那些城墙都在,几个割据势力各守一城,说不定又要像五代十国那样乱上个几十年。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拿下北方后发现竟然个空壳子。因为蒙元统治北方近百年,除了拆城墙之外,还搞圈地,把汉人农田改成了牧场,好多地方荒了几十年都没人种地,人口更是少得可怜。史书记载,当时河北、山东一带,“千里无鸡鸣,百里无炊烟”,朱元璋派官员去北平(北京)上任,路上走了三天都没见到一个人。怎么办?朱元璋只能搞大移民,从人口较多的山西、陕西往河北、山东迁,光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就迁出去100多万人,而这些移民带去了中原的耕作技术和文化习俗,把北方又给重新汉化了。
现在好多北方人说祖籍是洪洞大槐树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可以说要是蒙元没把北方人口折腾得这么少,朱元璋也不用搞大移民;要是蒙元没把燕云、河西走廊收回来,这些移民也没地方去。更重要的是,这次移民把分裂了几百年的南北文化又拧到了一起!
除此之外,蒙元也算是把那些“消失”的民族,间接融入了华夏。契丹人在辽灭亡后,一部分跟着蒙古人打仗,后来散到了河北、山西;而那些残存的党项人,也跟着蒙古人迁到了陕西、甘肃,慢慢跟汉人通婚融合,最终遗忘了自己的族属;到了明朝,已经没人再说自己是“契丹人”“党项人”了,这些民族的文化、习俗,比如契丹的摔跤、党项的酿酒技术,都成了华夏文化的一部分。要是蒙元没把这些民族的“圈子”打破,说不定现在中国还有“契丹族”“党项族”,我们疆域、文化可能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当然,我说蒙元有再造之功,并不是替它的残忍血腥洗白。蒙古大军屠城的罪恶、四等人制的压迫、对汉人知识分子的轻视,这些都是事实,我们绝不能忘。可历史就是这么让人难以预料,有时候,一个政权用错误的方式,反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有时候,一场暴力的征服,反而解决了几百年解决不了的难题。就像蒙元拆城墙,本来是为了防汉人,结果为却明朝的统一铺了路。
现在有人说蒙元不算是中国,也有人说蒙元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吵来吵去谁特么也说服不了谁。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看,不管蒙元统治者是不是“汉人”,它确实把分裂的华夏重新捏合到了一起,确实把燕云、河西、云南这些地方实实在在的纳入了中原政权的管辖,确实为后来大明的疆域和文化打下了底子。要是没有蒙元这几十年,华夏可能就会像欧洲那样,分成十几个小国家,哪来如今的大一统的格局?
所有人都可以骂蒙元的残暴统治,但却不能否认它的再造之功。就像一颗歪脖子树,虽然长得难看,却在风雨里撑起了一片天,后来的树能长得直,其实是靠它挡了最初的风雨。而历史也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蒙元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存在,它带着血腥而来,却留下了让华夏重生的种子,至于这颗种子长得好不好,那就是后来人的事了。
但也正是因为蒙元对汉人相对宽容,明末的汉人面对满清就心存侥幸了,或许这说明了历史其实是无法逃课的,该来的迟早要来!
来源:灰灰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