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得天下靠‘称兄道弟’,杀功臣却也因‘称兄道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2 18:56 2

摘要:洪武三年(1370 年),明太祖朱元璋进行了明朝开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封赏功臣,封爵者 36 人(不包括死后追封的功臣),其中有 6 公、28 侯、2 伯。

洪武三年(1370 年),明太祖朱元璋进行了明朝开国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封赏功臣,封爵者 36 人(不包括死后追封的功臣),其中有 6 公、28 侯、2 伯。

具体排名如下:

● 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 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之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 伯爵:诚意伯刘伯温、忠勤伯汪广洋。

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分封的公侯伯爵具体排名可能会因不同的历史记载和研究而略有差异。此外,这些爵位的高低也不仅仅取决于功劳大小,还可能受到政治因素、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朱元璋能打下江山,这些功臣都功不可没。但是再来看下这36位功臣的下场。

这36位开国功臣,居然有16位被赐死,而没有被赐死的,大部分也都被边缘化,排除在大明的权力中心。爵位和封赏受到了削减或被完全剥夺。

而朱元璋为什么要铲除功臣?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朱元璋得天下靠的是兄弟情谊!从而导致坐天下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些功臣依旧是朱元璋的兄弟。

而既然是兄弟,如果哪天换一个人坐天下,于情于理,并无伤大雅。这在法理上,和谋朝篡位不同,这对朱家王朝是一个巨大隐患。

毕竟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靠的就是和这些骁勇善战的功臣称兄道弟,从而维系淮西集团的团结一心。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能从一个小校尉骤升为重要将领。一方面靠其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另一方面靠的是会和其他将领称兄道弟。也就是当今社会所说的会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朱元璋北伐元朝以及和陈友谅决战,手下的将领哪怕功高震主,却依旧对朱元璋死心塌地。说明平时朱元璋拜把子的能力可见一斑。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

但是天下已定,皇权的至高无上,也决定了但凡威胁到皇权统治的人,哪怕亲兄弟,也一样杀伐果断。

而朱元璋杀功臣,正是遵循这个原则。

在太子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除了对个别特别猖狂的功臣动了杀心以外,(比如胡惟庸因谋反罪被处死。)对其余人朱元璋其实并未打算清洗。因为以朱标的能力和声望,完全可以镇住这些功臣。

朱标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从小在军营中长大。军中将士们都把这个"小太子"当作未来接班人看待,感情自然也不错。

朱标自小就在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成长,养成了平易近人的性格。而且朱标从小跟着朱元璋行军打仗,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也颇有帝王之范!

如果不出意外,朱标顺利接班,朱家王朝依旧固若金汤。

然而随着朱标英年早逝,局势立马变了。

因为朱标死后,朱元璋执意选择太孙朱允炆当接班人,这就出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朱允炆无法驾驭这些淮西功臣。

这是朱元璋大清洗开国功勋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清楚,这些淮西功臣的能力,个个都不在他朱元璋之下,难保会出现司马懿这样的人物,最后出来摘桃子。

而朱元璋也并非滥杀无辜,对于那些没有威胁的功臣,则让其善终。

比如汤和,他是朱元璋的发小,资历很老,甚至在朱元璋之上,不过很敬佩朱元璋。

朱元璋剧照

虽然在大明建立之后仅被封为中山侯,也看出朱元璋有意削弱其影响力,但是汤和依旧兢兢业业,不发半点牢骚,并在关键时刻选择急流勇退,第一个提出辞官归隐,最终得以善终。

与其说朱元璋残暴,不如说朱元璋的帝王之术出神入化。

毕竟能从开局一个碗,到收云南夺燕云十六州,重新将华夏文明拉回到了世界的中心。

自唐朝之后,再次建立起了东亚朝贡体系。接手的时候是元末乱世的断壁残垣,留给后世的是一片繁荣。

来源:观察事物本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