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出品,无止境文化联合出品并承制,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于8月25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出品,无止境文化联合出品并承制,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于8月25日起在CCTV-8黄金强档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该剧以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抗战为叙事背景,展现一支抗联小队在与大部队失联后,历经艰难险阻后重新集结,顽强抗击日军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始终坚持“小人物,大历史”创作原则,通过小人物的悲喜与抉择洞见大历史的风云开合。
一
真实与艺术双轨并进,
呈现“十四年抗战”完整链条
作为一部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的完整时间链为叙事框架,首次在主流影视中系统呈现东北抗联坚守14年的悲壮历程,并以地理真实与人性真实双轨并进,让“十四年抗战”从教科书走入国民记忆。
剧集开篇,通过老山东(鲁长山)带领大家突围,将观众带入东北抗联最艰苦的阶段,进而通过丰满的人物群像与沉浸式历史呈现,让观众在共鸣中铭记黑土英魂,感受抗战精神的当代回响。
编剧高满堂深入东北抗联旧址采风调研,先后采访30多位抗联战士(现在均已故去),后又采访了88国际旅后人,积累大量史实素材,带领主创团队精心打磨剧本。
在艺术表达上,主创团队强调聚焦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打造匠心之作。
“该剧的核心理念是在残酷现实中淬炼诗意之美,画面要在粗粝的真实中,透出东方的意蕴和深沉的诗意”,导演臧溪川介绍说,拍摄镜头必须要忠实记录下东北的广袤、厚重、粗犷和她那刀劈斧凿般的棱角,既要展现白山黑水的壮阔与旖旎,更要拍出人在严苛自然面前的渺小、顽强与不屈。
为了还原历史场景,以及为观众营造一种历史“在场感”,拍摄期间剧组深入长白山腹地,进行实地勘景,在浑江区、江源区、临江市等地确定取景备选地20余处,并在浑江区通天沟、河口画家村等地搭建了实景基地,完成70%以上的实景拍摄。此外,剧中人物服饰的每一块补丁的位置,每一道伤痕的形状,每一件旧物的包浆,都力求贴合角色的身份、经历、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战争的摧残下的状态,该剧复刻的不只是场景,更是历史的体温。
在十四年抗战的宏大叙事中,主创团队打破“宏大叙事+英雄史诗”这一传统模式,以鲁长山、汤德远等基层抗联战士为切口,不仅细致描摹基层战士群像,展现战争中普通人的成长与牺牲,也让人性的复杂肌理在极端环境下纤毫毕现。
二
新颖叙事表达,
探索主旋律剧集创作新路径
在编剧高满堂看来,抗战剧角度要出新,结构也要出新。因此在结构设定上,《归队》多线发展、互切并进,将终极任务和归队主题内外相扣,达成戏剧内容和真实历史的合并高潮。
剧集采用四线发展、互切并进的手法展开叙事随着老山东与田小贵的奇遇,高云虎的金矿磨难与酒馆蛰伏,兰花儿遇难被小白马救上葱山,汤德远与福庆的劳工营历险以及“大秃子岭”秘密的初步发现,各线在松林镇八棵松、苏联88旅营地、牡丹江敌后等多时空场景中交叉碰撞,悬念层层递进。
在四线交织的叙事过程中,个体归途也与国家命运形成互文。寻找失散的战友并带其“归队”是老山东的执念,也是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凝聚力量、重燃希望的渴求。随着剧情展开,“大秃子岭”秘密工程的破解等情节的出现,使个体的“归队”行动如同一朵朵浪花直接汇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洪流,成为撬动中国乃至世界战局的关键一环。在剧中,“个体人物故事撬动大历史”的设计,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缝合,彰显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斗争的世界性意义。
与此同时,《归队》还打破传统主旋律叙事框架,以“不说教、重真实、强共鸣”的创作理念,为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开辟了年轻化表达的新路径。正如编剧高满堂所言,《归队》“把一个排六个人的故事”置于核心,通过“突围、失散、寻找、重逢、变故、争取、过江、回国”这九个关键节点,细腻刻画了六名普通抗联战士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选择与成长。剧集在突出群像个体刻画的同时,还打造血肉丰满的抗联群像,书写出一部普通抗联战士的心灵史,使观众走近历史中的英雄,共情普通战士的经历,深刻体会抗联精神。
在遵循东北抗联真实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归队》由普通抗联战士的视角切入,通过多线归一、悬念迭起的叙事,打造出一部普通抗联战士的心灵史,并于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故事里,展现“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拔剑光寒倭寇胆, 拨云手指天心月”的担当和胆识。
来源:魔都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