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分裂已久。统一,不仅仅是柴荣的理想,也是赵匡胤的理想,当然,也是无数天下人的梦想,大汉、大唐的强盛基因,仍然流淌在每个华夏子民的血脉之中,如长江黄河,生生不息。
王朴献《平边策》,柴荣欣喜不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实施。
有人说,战场是军人的归宿,是将军的摇篮。
多少将士,在战场之上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而还,多少将士,在战场上攻城略地,功成名就。
在高平之战中崭露头角的赵匡胤,即将在这场由周世宗柴荣亲手拉开的统一之战中大放异彩。
中国,分裂已久。统一,不仅仅是柴荣的理想,也是赵匡胤的理想,当然,也是无数天下人的梦想,大汉、大唐的强盛基因,仍然流淌在每个华夏子民的血脉之中,如长江黄河,生生不息。
显德二年(955年),柴荣派镇安节度使向训、凤翔节度使王景率军西征后蜀,欲收复位于今陕甘两省交界地区的秦州(今甘肃秦安北)、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阶州(今甘肃武都东南)、成州(今甘肃成县)四地。
后蜀由后唐时期的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所建立,早在契丹灭后晋时,秦、阶、成三州向后蜀投降,凤州也随之被后蜀攻陷。后周建立后,由于吏治清明,国势日增,秦州的各族百姓请求后周派兵收复失地。
柴荣于是谋划先攻取较近的秦、凤二州。
五月,向训与王景自散关(今陕西宝鸡南)出兵,直奔秦州,攻拔后蜀的黄牛等十八寨。
后蜀后主孟昶闻讯后,派控鹤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李廷珪等将领率军迎战,两军在凤州东北威武城东交战,后周军因不熟悉地形等原因失利,双方形成对峙,为牵制后周兵力,后蜀遣使先后联络北汉、南唐,相约共同出兵,夹击后周。
本以为有两员沙场老将出征,又有民心所向,会打出一场速决战,结果却迟迟没有进展,后周缺乏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西北多山地,粮草供应又困难,群臣议论纷纷,大部分人倾向于把军队先撤回来,以后再觅时机。
初战不利,柴荣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于是派殿前都虞侯赵匡胤为特使,到前线去实地观察调研。
赵匡胤立即赶到前线,深入到战场之中,认真观察敌我双方的地形,同将士们交谈了解军心士气,并与向训、王景等将领交换意见,最后,他得出结论,优势在我,秦、凤二州完全可以攻取。
柴荣听取赵匡胤的汇报后,进一步下定决心,七月,他下诏组建西南面行营,任命向训兼任西南面行营都监,王景兼任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加强进攻力量。
九月,向训等人进军唐仓、黄花等地,后蜀军终于抗不住了,一场小败之后,大将李廷珪、高彦俦、韩继勋等人弃阵而逃,秦、成、阶三州先后投降,十一月,凤州也被攻克。
秦、凤、成、阶四州,在分离几十年后,重新回归中原政权。这次战争,也证明了赵匡胤的军事眼光,让他进一步获得了柴荣的欣赏。
收复四州之后,柴荣信心倍增,决心征伐南唐。
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荣下令组建淮南道行营,任命司空、门下侍郎李谷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兼知庐、寿等州行府事,由忠武军节度使王彦超任副手,统领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位将领共同出兵,赵匡胤的父亲、马军副都指挥使赵弘殷也在其中。
将星云集,阵容强大,势在必得。
李谷率军出师后,从蔡州真阳(今河南正阳县)架设浮桥,渡过淮河,击败南唐淮河守军,围攻淮西重镇寿州。
南唐驻防寿州的将领名叫刘仁赡,是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尤其擅长防守。
后周大军,被阻于寿州城外。
南唐皇帝李璟又派大将刘彦贞率军三万来救援,刘彦贞大张旗鼓,水陆并进,兵车旗帜连绵上百里,战舰首尾相连,顺淮河而上。
李谷老成持重,见南唐援军声势浩大,急忙召集众将谋臣商议,他认为,刘彦贞部来势凶猛,水师已逼近真阳,我方不擅长水战,一旦敌军将浮桥摧毁,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在李谷的坚持下,后周大军迅速撤回到淮河北岸,驻扎在真阳城内,由于撤退过于匆忙,寿州城外来不及拆除运回的大营和军粮,只好就地焚毀,几百名随军民夫也被滞留在寿州城外。
柴荣听闻这个消息,大为震怒,先是派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替代李谷主持南征事务,随后又带赵匡胤紧急赶往前线,要亲自上场督阵。
南唐援军统帅刘彦贞本是一个贪腐无能的官二代,靠着巧取豪夺得来的钱财,大肆贿赂南唐群臣,在众人的吹捧下,刘彦贞被传得文能治民,武能安国,神乎其神,皇帝李璟也被他迷惑,将他视为国之栋梁,久而久之,就连刘彦贞自己也以再世诸葛自居起来。
刘彦贞到达寿州,看到后周军队撤走,以为是被自己的威名所慑,于是志得意满,立即准备率军前去与周军决战。
刘仁赡与池州刺史张全约赶紧劝他,刘仁赡说:“您未到而敌人先跑,这确实是畏惧您的声威,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仓促进军,否则一旦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刘彦贞听了,不乐意:“敌军怯战,正是我破敌之良机,怎可逡巡不前。”
中原王朝几十年间忙于内乱,无暇南顾,因此南唐军队基本上没有打过大仗。刘彦贞部下武彦晖、张延翰、咸师朗等将领,都是些纸上谈兵没啥作战经验的绣花枕头,生怕错过立功机会,也一个劲儿的撺掇着赶紧进军。
刘彦贞便不顾刘仁赡、张全约的再三规劝,下令向后周军队进攻。
两军在正阳东面相逢,刘彦贞原来被抬得有多高,这次被虐得就有多惨,上来一下子被李重进杀得大败,“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收军资器械三十余万”,就连刘彦贞自己的脑袋,也莫名其妙地被人砍掉了,咸师朗等将领也被周军抓获,只剩下一个早有准备的张全约,急忙收集残部,逃进寿州,与刘仁赡合兵一处,固守不出。
刘彦贞所带水军约两万余人,在淮河东岸的涂山脚下扎营,柴荣命赵匡胤率五千人马前去攻打。赵匡胤没有率军强攻,他审时度势,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先派几百名骑兵到南唐军营前挑战,然后诈败逃跑,南唐水军平时就目空一切,见此情形,立刻倾巢而出,向前追击,追至涡口(今安徽怀远县东北),赵匡胤伏兵尽出,南唐水军惊慌失措,被杀得落花流水,兵马都监何延锡仓皇之间,也被赵匡胤迎面碰上,一棒打下马来,割了脑袋,水军战舰五十多艘也都被赵匡胤收缴。
刘彦贞兵败被杀,南唐朝野震动,李璟又急忙派遣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等,领兵十余万,前来拦阻。两人听说周兵势大,不敢贸然前进,便驻扎在距寿州前线一百余里的清流关,固守观望。
清流关,为古代重要关隘。位于关山(位于今安徽滁州市西郊)中段,南望长江、北控江淮,地形险要、山高谷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以来是北方进出金陵(今南京)的必经之地,被誉为“金陵锁钥”。
皇甫晖、姚凤也是善于用兵的老将,柴荣亲率大军围攻寿州,不免顾忌二人带领的南唐大军,正在思索斟酌之间,赵匡胤自告奋勇上来求战,“陛下,臣愿带领两万兵马,前去夺下清流关。”
柴荣欣慰地说:“爱卿虽然忠勇可嘉,但听说此关城坚墙固,皇甫晖、姚凤也是南唐有名的勇将,恐怕一时之间不好攻取呀。”
赵匡胤胸有成竹地说:“皇甫晖、姚凤两人,如果真是勇敢的人,就应该会出关应战,如今在关内逗留不出,说明对我方有畏怯心理,如果我方急兵骤进,出其不意,一举便可夺下关城,然后顺势掩杀,说不定还能生擒这两将呢,臣虽不才,愿当此任!”
柴荣听了此言,释然道:“我也正在考虑,要想夺取此关,只有采取偷袭的办法,才有可能成功。听爱卿这番言论,朕知道你一定可以胜任,明日便让你带兵去吧。”
赵匡胤说:“事不宜迟,不用等到明日,今日就可出发。”
柴荣大喜,当即拨兵二万名,交赵匡胤带领前去攻关。
赵匡胤率军连夜出发,在夜幕掩映之下,偃旗息鼓,悄无声响,鱼贯疾行。
天将黎明时分,堪堪来到关下。
关上南唐守兵,根本想不到周军会来偷袭,还在沉睡之中,一直等到鸡鸣数遍,旭日东升,才有负责侦察的骑兵开门出关,准备到关外探察敌情。
谁知关门一开,门外闪出一员大将,手起棒落,如砍瓜切菜一般,将几员侦骑砸落马下,此人正是亲自在关门外潜伏的赵匡胤。
城门守卒见势不妙,急忙上前欲合上关门,谁知赵匡胤眼疾手快,又是一棒砸来,将一名守卒的手指砸碎,一头晕倒在地上。后边周兵一拥而入,挥舞刀枪,高声呐喊着杀进关去。
皇甫晖、姚凤两人,刚刚起床,突然闻报周军入关了,吓得手足无措,赶紧跨上战马,向关城外边逃窜,十多万南唐士兵,一下子群龙无首,没人指挥,都丧失斗志,四散奔逃,混乱之中,被周军杀死无数。
皇甫晖、姚凤拼命逃跑,身后跟着一群残兵败卒,一口气跑进了滁州城,回头一看,只见城外尘烟滚滚,周军已似旋风一般追杀过来。
二人一商议,赶紧命人把城外护城河上的吊桥拆毁,打算凭着宽广的护城河沟,阻止追兵。
谁知周军追到护城河边,竟毫不停滞,一声呐喊,连盔甲都不卸,纷纷投入水中,凫水渡河。
最令人震惊的是周军统帅赵匡胤,勒马纵身一跃,竟跳过七八丈宽的护城河,牢牢稳稳地站在了护城河这边,周军看到此景,欢声雷动,城上唐军看到此景,心惊胆战。
赵匡胤立即下令架起云梯,要强攻滁州城。忽然城上传来一声高呼:“请周将上前答话!”
赵匡胤抬头一看,喊话的人正是南唐统帅皇甫晖,便应道:“有话快说!”
皇甫晖向匡胤拱手道:“将军,我与你没有私仇,不过是各为其主。你既然已经偷袭占据了我的清流关,又紧追不舍撵来此地,未免欺人太甚!大丈夫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现在请你暂停进攻,容我整顿一下军队,再出城与你决一胜负。如果我再次战败,情愿把此城奉献给你。”
赵匡胤大笑道:“你无非是个缓兵之计,我也不怕你使心眼儿,给你半天时间,整军出来,我与你好好厮杀一场,好让你心服口服,死而无怨。”
说罢,赵匡胤立即下令暂停进攻,在城外列阵等待。
大约过了半日,滁州城门果然打开,皇甫晖、姚凤在大队唐兵簇拥下,骑马并肩出城,在城外摆好阵势。
还不等皇甫晖抬手出言挑战,赵匡胤便纵马冲了出来,他俯身抱着马脖子,一溜烟般冲到唐军阵中,身后几百骑兵,也一齐呐喊,跟着冲杀过来。
唐军哪里见过这种打法,一时慌乱起来,皇甫晖急忙持起兵器,准备迎战,不料赵匡胤已经冲到跟前,抬手一棒砸将过来,皇甫晖持枪抵挡,却不料这一棒势大力沉,出乎意料,根本挡不住,一下子砸在左肩之上,皇甫晖啊呀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姚凤看此情景,也很义气,奋不顾身前来相救,却不料周军刀枪乱砍,战马受伤,前蹄一蹶,将姚凤也掀翻下来。周军一拥而上,把皇甫晖、姚凤两人,全都生擒活捉了。
赵匡胤一举夺下清流关,又超额完成任务,顺势将滁州攻下,并将皇甫晖与姚凤两将活捉,派人将二人送到寿州前线,让周世宗柴荣处置。
柴荣得报,喜笑颜开,他召见两位败将,皇甫晖虽受伤严重,却也不失英雄本色,见到柴荣,神色自若,说:“我累了,坐一会儿。”
坐下之后,又说:“我躺一会儿。”
不等柴荣同意,就躺下了,然后对柴荣说:“不是我不为国尽力,实在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我在后晋为将的时候,也与契丹人交战过,感觉契丹人的兵马也不如周兵雄壮,昨天我退保滁州城,没想到周军士兵攀墙而上,如飞一般,我因此心力交瘁,所以被生擒了。”
皇甫晖说得苍凉,也很客观。
柴荣看他伤势严重,心生怜悯,下诏赐给他金带、鞍马,安排医治,皇甫晖拒绝医治,没几天便伤势过重而死,姚凤不久也死于军中。
赵匡胤暂时驻扎滁州城,等候柴荣安排人员前来接收。这天半夜,赵匡胤正待卧床休息,忽听卫兵报告,说城外有人自称是他的父亲赵弘殷,要求开门进城。
赵匡胤急忙来到城楼上,借着月光往下一看,见有一队兵马,正列队等在城门外,为首一人,骑在马上,身材高大,果然是他的父亲。
原来,身为马军副都指挥使的赵弘殷受命与韩令坤等人攻取扬州,扬州攻下后,奉柴荣之命,由韩令坤驻守扬州,由他带兵来滁州代替赵匡胤驻防。赵弘殷急着与儿子聚首,便连夜赶路,半夜才赶到滁州城下。
古代,城市实行宵禁政策,定时开关城门,城门一旦关闭,时间不到,按例不能打开。
战国时期,孟尝君出使秦国,被秦昭王软禁起来,孟尝君连夜逃走,到达函谷关时,关门紧闭,正在心急如焚之时,一名手下模仿鸡叫,让守关士卒误认为时辰已到,才骗开城门,逃回齐国。
赵匡胤不能违背原则,便对父亲说:“父亲,你我虽是血肉至亲,但城门非自家大门,没有王命,儿不敢违规开启,请您委屈一下,在城外暂住一晚,明早再入城。”
赵弘殷无奈,只好令手下在城外扎营,等到第二天早晨才进入城内。
随后,柴荣又派翰林学士窦仪到滁州,负责清查接收府库财物,赵匡胤一一交付之后,又遣手下来取几匹丝绢,窦仪没有同意,并亲自来跟赵匡胤解释,他说:“公当初攻下此城时,就算把府库里的财物取走完,也无妨,但现在已经查点清楚,成为公家资产,没有皇上的诏书,没法支付,请公勿怪。”
赵匡胤一听,觉得窦仪这个人很有原则性,和自己拒绝父亲半夜入城一样的理由,不禁对他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
这天,赵匡胤正在府中处理公务,卫兵领进来一名儒雅的中年男子,说是朝廷派来滁州的军事判官,前来拜见赵匡胤。
赵匡胤忙命人看座上茶,坐下一聊,方知此人与自己同姓,名叫赵普,比自己年长5岁,乃幽州蓟县人氏,出身于官宦家庭,曾祖父曾任唐末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任唐末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任后唐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赵迥不堪战乱,举家迁居洛阳并长期定居。
赵普是赵迥的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七月,他被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聘为幕僚,深得刘词欣赏,第二年,刘词在病逝前,在给朝廷的遗表中,还特意推荐赵普,但未引起朝廷的重现,赵普胸怀大志,从此行走江湖,考察民情,后来辗转流落到滁州,以开办私塾教授蒙童为生。
赵匡胤攻下滁州后,宰相范质想起了赵普这个人才,便奏请柴荣,任命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
赵匡胤见赵普谈吐不凡,与自己又是本家,又有在洛阳同乡的经历,不禁欢喜异常,两人越聊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几天后,赵匡胤与赵普又在府中聊天,正好有部下来报,说他们下乡清剿南唐残余势力,抓捕土匪盗贼一百多人,请示怎么处理。
赵匡胤随口说,按惯例处理,也就是当众处斩。
赵普赶紧站起来劝阻,说:“还没有审问明白,便将他们一律处死,万一误杀了良民,岂不冤枉?”
赵匡胤不以为然地笑道:“君真乃书生之见,此地百姓,本皆是我军俘虏,我将他们一律赦罪,已是法外开恩,如今却又甘作盗匪,与我为敌,我若不明正典刑,如何震慑人心?”
赵普望着赵匡胤,诚恳地说:“南唐虽是我们的敌国,但老百姓不是我们的敌人,您追随圣上,心怀统一天下之理想,怎能对百姓有敌我之分,自我划分界限呢? 王道无外乎施行仁政,还请您三思!”
赵匡胤醒悟过来,道:“君若不怕劳苦,便请去审讯吧。”
赵普立即去进行审讯,他耐心细致,去乡民一一查验,发现大多没有犯罪证据,便回来向赵匡胤禀报,除几个小盗贼之外,其他一律释放。
被释放的乡民欢呼雀跃,纷纷称颂赵匡胤仁慈、英明,滁州百姓,从此人心归附。
赵匡胤钦佩赵普确实有先见之明,从此之后,无论大事小事,凡是有犹疑不决之处,都找赵普协商咨询。
赵普也觉得赵匡胤雄才大略,又能虚心纳谏,便下定决心,要从此追随赵匡胤,对赵匡胤格外忠诚,知无不言。
来源:阅世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