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现代文艺发展的漫长画卷中,创作主体的身份界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文艺创作是少数精英阶层的 “专属领地”,他们凭借深厚的文化素养、稀缺的创作资源与话语权,主导着文艺作品的生产与传播;而随着社会进步、技术革新与思想解放,越来越多普通民众突破身份与条件的
在近现代文艺发展的漫长画卷中,创作主体的身份界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文艺创作是少数精英阶层的 “专属领地”,他们凭借深厚的文化素养、稀缺的创作资源与话语权,主导着文艺作品的生产与传播;而随着社会进步、技术革新与思想解放,越来越多普通民众突破身份与条件的限制,走进文艺创作的舞台中央,最终形成 “全民参与” 的蓬勃态势。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文艺生态,更让文艺真正成为反映大众心声、承载多元价值的公共文化载体。
一、精英主导:传统文艺创作的 “小众格局”
在近现代早期,文艺创作长期处于 “精英垄断” 的状态,创作主体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贵族阶层与专业艺术家群体,形成了鲜明的 “小众格局”。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教育资源来看,近代以前,文化教育长期局限于少数人,普通民众大多处于 “文盲” 或 “半文盲” 状态,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艺术审美素养,难以参与文艺创作;从创作工具与传播渠道来看,书籍出版需要昂贵的印刷成本,绘画、音乐创作依赖专业器材,而报纸、杂志等传播平台也多由精英阶层掌控,普通民众既无创作条件,也无展示作品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往往带有强烈的精英视角与审美取向。以中国近现代文学为例,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均接受过系统的中西文化教育,他们的作品聚焦社会启蒙、民族命运等宏大主题,文字风格与思想深度也主要面向知识分子群体;在西方,19 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同样出身于贵族或中产阶层,其作品虽关注社会现实,却仍以精英的观察视角构建叙事。此外,艺术领域如油画、交响乐等,也长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主导,普通民众更多是 “被动欣赏者”,而非 “主动创造者”。这种 “精英创作 — 大众接受” 的单向模式,使得文艺作品难以完全反映底层民众的生活与情感,也限制了文艺的多元发展。舒涵奇门遁甲退费
二、萌芽与突破:平民创作意识的觉醒
20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思想观念的解放,“精英主导” 的文艺格局开始出现裂痕,平民创作意识逐渐觉醒,创作主体开始向普通民众延伸。这一阶段的转变,主要源于两大动力:一是 “人民文艺” 理念的推动,二是教育普及带来的民众文化素养提升。
在 “人民文艺” 理念的影响下,文艺创作开始强调 “为人民服务”,鼓励创作者关注平民生活,同时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创作机会。在中国,延安时期的 “街头诗运动”“新秧歌运动” 便是典型代表 —— 农民、士兵、工人等普通民众拿起笔,以诗歌、秧歌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记录革命生活、表达内心情感。例如,农民诗人李有源创作的《东方红》,原本是陕北民间的 “信天游”,却因真实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在西方,20 世纪 60 年代的 “大众文化运动” 也推动了平民创作的发展,摇滚乐、街头涂鸦等艺术形式兴起,普通年轻人通过这些载体表达对社会的看法,打破了专业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垄断。
与此同时,教育普及成为平民创作意识觉醒的 “助推器”。无论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义务教育,还是西方二战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都让更多普通民众获得了读写能力与基础的艺术知识。越来越多的工人、农民、教师等群体开始尝试文艺创作,虽然他们的作品可能缺乏专业技巧,却充满了生活的真实质感 —— 如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 “知青文学” 中,部分作者虽非专业作家,却以亲身经历写出了知青群体的青春与挣扎;西方的 “工人诗歌” 运动中,工人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控诉剥削、歌颂劳动,展现了底层群体的精神世界。这些创作实践,标志着文艺创作主体开始从 “精英圈层” 向 “平民阶层” 渗透,为后续的 “全民参与” 奠定了基础。舒涵奇门遁甲退费
三、技术赋能:数字时代下的 “全民创作浪潮”
进入 21 世纪,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打破了文艺创作的 “门槛壁垒”,推动创作主体实现了从 “少数参与” 到 “全民参与” 的质变。互联网、智能手机、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工具等技术载体,不仅降低了创作与传播的成本,更赋予了普通民众前所未有的创作自主权与话语权,一场 “全民创作浪潮” 由此席卷而来。
首先,创作工具的 “平民化” 让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过去,文学创作需要纸笔、出版需要出版社审核,音乐创作需要专业的录音设备,影视创作需要昂贵的拍摄器材;而如今,普通民众用手机就能完成文字写作(如微信公众号、网络小说平台)、音乐录制(如 K 歌软件)、视频拍摄与剪辑(如抖音、快手、剪映)。例如,在网络文学平台 “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无数普通作者通过电脑或手机连载小说,其中部分作品甚至获得了千万级的阅读量,改编为影视剧、动漫;在短视频平台,普通用户拍摄的生活 vlog、原创短剧、民间才艺展示,不仅能快速传播,还能获得商业收益,彻底打破了 “专业创作” 与 “业余创作” 的界限。舒涵奇门遁甲退费
其次,传播渠道的 “去中心化” 让平民创作拥有了广阔的展示空间。在传统媒体时代,文艺作品的传播依赖报纸、电视台、出版社等 “中心化” 平台,这些平台的审核标准与资源分配往往倾向于精英创作者;而在数字时代,微博、B 站、小红书等平台采用 “去中心化” 的传播模式,普通用户的作品只要内容优质、符合大众兴趣,就能通过算法推荐触达海量受众。例如,民间音乐人可以在网易云音乐、QQ 音乐等平台发布原创歌曲,无需经过唱片公司的包装;草根画家可以在小红书、微博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吸引粉丝关注,甚至开启线上画展。这种 “人人可创作、人人可传播” 的生态,让文艺创作不再是 “精英的专利”,而是成为普通民众表达自我、交流情感的日常方式。
来源:星点世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