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全国早稻总产量达到 2851.3 万吨(570.3 亿斤),比 2024 年增加 33.9 万吨(6.8 亿斤),增长 1.2%。与此同时,全国早稻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单产首次突破 400 公斤 / 亩,达到 400.8 公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江南早稻丰收的景象背后,一场关乎国家安全与市场利益的深刻变革正在粮食流通领域悄然上演。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全国早稻总产量达到 2851.3 万吨(570.3 亿斤),比 2024 年增加 33.9 万吨(6.8 亿斤),增长 1.2%。与此同时,全国早稻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单产首次突破 400 公斤 / 亩,达到 400.8 公斤 / 亩。
这一增一减背后,折射出我国粮食生产正在从 “面积扩张” 转向 “单产提升” 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对于粮食经营者而言,这意味着竞争规则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01、市场嬗变:产量增长与价格分化并存
2025 年的中国粮食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一方面,早稻作为重要口粮品种,实现了播种面积连续 6 年稳定在 7100 万亩左右的成绩,单产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各地积极推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提高集中育秧比例,落实机插机抛、增密增穗等关键技术措施。然而市场采购价格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
以厦门市 2025 年地方储备粮第二批早籼稻谷竞价采购为例:
散装早籼稻谷起报价 2800 元 / 吨,成交均价 2696.49 元 / 吨
包装早籼稻谷起报价 2870 元 / 吨,成交均价 2783.37 元 / 吨
围包散储早籼稻谷起报价 2850 元 / 吨,成交均价 2724.95 元 / 吨
这种接近 100 元 / 吨的价格差异,清晰反映了市场对不同储存方式和粮食质量的差异化需求,为粮食经营者提供了多样的经营策略选择空间。
02、储备格局:中央地方两级联动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中央储备玉米采购规模较大,近期一次招标采购量就达到 25.2 万吨,成交量为 23.7 万吨,成交率 94%。
地方储备粮规模同样可观。厦门市近期一次竞价销售就涉及 22699.982 吨晚籼稻谷,全部顺利成交。而南明区计划采购 2514.4 吨成品粮和 114 吨成品油的储备服务,预算金额超过 200 万元。
储备粮品种结构丰富多样,包括早籼稻谷、晚籼稻谷、小麦、玉米等多个品种,满足了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和应急需求。这种多品种储备策略为不同粮食经营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市场机会。
03、模式创新:数字化与双向化成为新趋势
粮食招标采购呈现出多样化的交易模式。传统的竞价交易仍然主导市场,如厦门市通过国家粮食福建交易中心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全部标的顺利成交。
“购销双向” 竞价交易模式逐渐兴起。安徽省采用 “购销统一、锁定购价、竞拍售价” 的原则,进行省级储备稻谷购销双向竞价交易。这种模式要求参与竞价的新粮轮入供货方和陈粮轮出购买方必须是同一家企业,轮入采购和轮出销售交易同步进行。
线上交易平台成为粮食采购的重要渠道。如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中心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组织交易,会员企业可以通过网上直接参加交易。这种数字化采购方式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04、设施升级:仓储物流全面提速
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内丘县投资建设粮食烘干及仓储设施,维修仓库 4000 平方米,硬化地面 2200 平方米。
设备采购规模可观。内丘县项目计划购置杂粮色选机、扒皮机、移动式玉米脱粒机、玉米芯颗粒机等 111 台(套)设备。这些设备的投入将显著提高当地粮食处理能力和储存质量。
项目建设周期较短,如内丘县粮食烘干及仓储建设项目要求45 日历天完成。这种快节奏的建设进度反映了政府对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紧迫感。
05、价格波动:多重因素影响市场走势
粮食采购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央储备玉米采购价格曾出现明显下降,吉林地区的成交价平均达到 2071.6 元 / 吨,较前期下调了 23 元。
气候条件改善是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期气候条件较好,玉米种植和收割进度较快,带来了产量提升,从而导致市场供给过剩,价格下行压力加大。
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也对国内粮食招标采购价格产生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链面临挑战,国际粮价高企,成为国内市场不容忽视的因素。
采购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影响价格形成。在招标采购中,参与的企业在价格和质量上进行激烈竞争,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也会造成整体成交价格的下调。
06、未来趋势:质量导向与监管强化
未来粮食招标采购将呈现 “规模稳定、质量提升” 的发展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早稻播种面积已连续 6 年稳定在 7100 万亩左右。
单产提升将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方向。今年早稻单产首次突破 400 公斤 / 亩,表明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单产仍有较大空间。
粮食采购将更加注重品质要求。如安徽省省级储备稻谷采购要求质量标准为国标三等及以上,对水分、杂质等指标有严格规定。
粮食流向监管将更加严格。安徽省要求中标企业不得将陈稻混入新稻入库,此次轮出的陈稻将接受省储库点和属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流向追溯和监管。
07、决胜指南:2025 粮商战略调整建议
1. 建立气候监测体系,密切关注产区气候条件变化。江南、华南主产区光温水匹配良好,基本没有遭受大范围 “倒春寒” 等自然灾害,病虫害也较轻发生,这有利于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2. 积极参与招标采购活动。各地粮食储备轮换采购规模可观,如厦门市单次采购就超过 2 万吨,这为粮食经营者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3. 注重粮食质量提升。随着储备粮采购对质量要求的提高,粮食经营者应当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粮食品质,以获得更好的销售价格。
4. 把握价格波动规律。粮食采购价格存在波动性,如中央储备玉米采购价格有时下调 23 元 / 吨,有时上涨 11-20 元 / 吨,粮食经营者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把握最佳销售时机。
5. 拓展多元化经营模式。可以考虑同时参与购销双向交易,也可以考虑参与不同品种的粮食交易,包括早籼稻谷、晚籼稻谷、小麦、玉米等多个品种。
田间地头,种植户们通过集中育秧、机插机抛和 “一喷多促” 等技术手段,看着亩产数字突破 400 公斤大关;粮库内,质检人员严格把关,确保每批稻谷符合国标三等及以上标准。
交易平台上,粮食买卖人敏锐捕捉着安徽、厦门等地的价格差异,适时调整投标策略。他们明白:在这个年采购量超千万吨的市场中,信息就是金钱,预见就是优势。
2025 年的粮食市场竞争,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比拼,而是质量、信息、效率的全方位较量。只有深刻理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的招标采购新格局,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赢得先机。
来源:投标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