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我认识位教了20年的老班主任,她总跟我说:“小学真正的‘宝贝时光’,不在六年级的冲刺里,在一二年级的小日子里,也在三四年级的坎儿上——这两段日子,就像给孩子的学习路‘铺石子’‘搭台阶’,走得稳不稳,往后上学都能看出来。”
每次和家长唠起小学,十有八九会听见这话:“那肯定是六年级啊!马上要升学,知识点难到挠头,能不关键吗?”这话听着在理。
可我认识位教了20年的老班主任,她总跟我说:“小学真正的‘宝贝时光’,不在六年级的冲刺里,在一二年级的小日子里,也在三四年级的坎儿上——这两段日子,就像给孩子的学习路‘铺石子’‘搭台阶’,走得稳不稳,往后上学都能看出来。”
一二年级的娃,刚从幼儿园的“撒欢模式”转成小学的“规矩模式”,就像刚学骑车的小朋友,得先扶着车把找感觉。
这时候真不用逼孩子背多少古诗、算多快算术,重点是帮他们养点“小习惯”。
你看有的娃刚上一年级时,书包乱得像“杂货袋”,课本、橡皮、跳绳裹一团,每天早上家长都得跟在后面念叨“语文书带没?铅笔削没?”;可要是耐心陪他练上一学期,教他对着课表把书本按科目摆好,放学自己收拾书包,慢慢就会发现,这娃不仅书包整齐了,做事情都少了几分毛躁。
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事,其实是在教孩子“自己的事自己扛”——这可比多认几十个字管用,毕竟以后上了中学,总不能还靠家长盯着收拾书包吧?
再说,一二年级的识字和计算,就像做饭得先备齐米面油,现在把基础打瓷实了,等三年级遇上长篇课文、绕弯的应用题,孩子才不会手忙脚乱喊“难”。
等娃升到三四年级,你会明显感觉“这孩子不一样了”——这可是小学最要紧的“分水岭”。
之前学语文,无非是读短文、写句子,到了三年级,突然要读完整的故事,还得说出每段讲了啥;数学也不是简单加减了,应用题绕着弯考,几何图形还得找规律;英语更是从“Hello”变成了要背的对话、要记的语法。
更有意思的是孩子的心思,以前你说啥他听啥,现在会皱着眉跟你辩:“妈妈,我觉得这样不对”“老师说的和你不一样”。这时候成绩拉开差距,真不是孩子“笨”,多半是一二年级没养出“自己琢磨”的劲儿。
我邻居家的孩子,一二年级总等妈妈催着写作业、讲题目,到了三年级,妈妈一放手,他就对着应用题发呆;反观我同事的女儿,一二年级就爱问“为啥”,遇到不会的题先自己翻书找答案,到了三年级反而越学越轻松——你看,自主学习的本事,这会儿就成了“试金石”。
至于大家看重的五六年级,更像“临门一脚的调整期”。
这时候的知识,大多是把之前学的串一串、拔高一点,孩子的习惯和思维早就定了型。
要是前面基础没打牢,想靠六年级“突击补课”,那真是“临时抱佛脚,越抱越蹩脚”,孩子累得哭,效果还不咋地。
可要是一二年级养好了习惯,三四年级迈过了坎儿,五六年级跟着老师梳理梳理,就能轻松应对升学,根本不用熬夜刷题。
其实小学六年就像串糖葫芦,哪颗都少不了,可一二年级的习惯、三四年级的能力,就是串糖葫芦的签子,没这签子,再好的山楂也聚不到一块儿。
家长别光盯着六年级的分数“揪心”,不如在孩子刚上小学时,多蹲下来陪他认认校园的路,教他把铅笔盒摆整齐。
等娃到了三四年级,别总想着“替他解决问题”,多夸夸他“你自己想的办法真妙”。毕竟小学不是要孩子“学多少”,而是要他“学会怎么学”——就像种树,先把根扎深了,往后才能长得枝繁叶茂,经得起风吹雨打呀!
来源:做个幸福妈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