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非遗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随着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许多传统的非遗技艺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传承人群体日益萎缩,一些珍贵的非遗项目甚至濒临失传。像是传统的皮影戏,曾经在民间广受欢迎,如今却因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年轻观众稀缺,传承
非遗文化的现状与非遗展示馆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非遗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随着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许多传统的非遗技艺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传承人群体日益萎缩,一些珍贵的非遗项目甚至濒临失传。像是传统的皮影戏,曾经在民间广受欢迎,如今却因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年轻观众稀缺,传承艺人青黄不接,其制作工艺与表演艺术都濒临失传 。还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如苏绣、剪纸等,由于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愿意投身其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非遗展示馆的出现,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通过展示非遗项目,能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自 2021 年元旦开馆以来,通过多元的非遗活态展演和交流互动,持续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传承发展 “新思路”,为非遗从业者提供价值创造 “新平台”,也为非遗爱好者提供了解认知 “新窗口”,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非遗展示馆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交流以及推动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不同地域、不同世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明确主题:让非遗特色鲜明
明确非遗展示馆的主题是设计的关键一步,它能让整个展示馆的内容和风格更加统一,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非遗文化。主题的选择可以从单一非遗项目或地域文化入手,通过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内涵,展现其独特魅力。
以单一非遗项目为主的主题设计
当展示馆聚焦于某一特定的非遗项目时,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传承故事等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蜀绣为例,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针法技艺。在展示蜀绣的针法时,可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通过高清屏幕展示每一种针法的操作过程,配合详细的文字解说和语音讲解,让观众清晰了解蜀绣针法的精妙之处 。还能运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蜀绣工作室,亲眼目睹绣娘飞针走线的场景,感受蜀绣的独特魅力。在空间布局上,可以按照蜀绣的发展历程,从起源、发展到繁荣,依次展示不同时期的蜀绣作品,让观众对蜀绣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主题设计
若以地域非遗文化为核心,像以江南地区为例,就可以整合刺绣、丝绸织造、紫砂壶制作等多种非遗项目。在展厅布局上,依据这些非遗项目的相互关系和逻辑顺序进行规划。可以设置 “江南水乡风情” 主题区,通过场景复原,展现江南古镇的风貌,将丝绸店铺、刺绣工坊、紫砂壶作坊等融入其中,让观众全方位感受江南地域的非遗文化全貌,充分体现非遗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在展示内容上,可以结合江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介绍这些非遗项目的产生和发展背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它们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
合理规划参观路线:引领观众沉浸式体验
调研与分析观众需求
为了设计出满足观众需求的参观路线,前期的调研与分析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观众的兴趣爱好、参观时间、知识水平等信息。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年轻观众对互动体验式的展示方式更感兴趣,而老年观众则更倾向于传统的实物展示和讲解 。在实地观察中发现,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通常会在感兴趣的展品前停留较长时间,并且喜欢聚集在有互动体验的区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为不同类型的观众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参观路线。
设计科学合理的路线
在设计参观路线时,要充分考虑展品的分布和展示逻辑,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引导观众逐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可以将路线设计成线性、环形或放射形等不同形式,根据展厅的空间布局和展品特点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以单一非遗项目为主的展示馆,可以采用线性路线,按照该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制作流程,依次展示各个环节,让观众清晰了解其全貌;对于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展示馆,则可以采用环形路线,将不同的非遗项目分布在各个区域,观众沿着环形路线参观,能够全面感受地域非遗文化的多样性 。
设置清晰的导向标识也非常重要,确保观众能够轻松找到各个展区和展品。导向标识的设计应简洁明了、易于识别,同时可以融入非遗元素,增加其文化内涵。比如,采用传统剪纸艺术中的图案作为标识的装饰元素,既美观又富有文化特色 。在关键位置,如入口、出口、展区交汇处等,设置指示牌,标明各个展区的方向和距离。还可以利用电子导览系统,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不同的参观路线。
在参观路线中,合理安排体验教育环节和讲解点,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可以设置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区,让观众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尝试制作刺绣、陶艺、扎染等手工艺品,切身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与难度,从而加深对非遗的理解和热爱 。例如,在蜀绣展示区旁边设置蜀绣制作体验区,观众可以亲手体验蜀绣的针法,感受绣娘的精湛技艺。在讲解点的设置上,要根据展品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合理安排讲解的内容和时间。邀请专业的讲解员或非遗传承人进行讲解,他们能够以生动的方式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价值,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
创新数字展示:让非遗 “触手可及”
多媒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在数字化时代,多媒体展示技术为非遗展示馆带来了全新的展示方式。投影技术可以将非遗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内容投射到墙面、地面或特制的展示台上,营造出沉浸式的展示氛围。通过在地面上投影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观众仿佛置身于传统工坊,亲眼目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触摸屏技术则为观众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了解非遗项目的详细信息、历史故事、传承谱系等。在展示苏绣时,观众通过触摸屏点击不同的绣品图片,即可查看绣品的针法介绍、创作灵感以及绣娘的故事 。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更是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VR 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佩戴 VR 设备,观众可以进入虚拟的非遗场景,如古老的传统村落、热闹的民俗节庆现场等,与虚拟环境中的非遗元素进行互动。比如,观众可以在虚拟的舞龙舞狮现场,亲自参与舞龙舞狮的表演,感受传统民俗的热闹氛围 。AR 技术则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观众可以扫描非遗展品或展示区域,获取更多的虚拟信息,如 3D 模型、动画演示、语音讲解等。在展示紫砂壶时,观众用手机扫描紫砂壶,屏幕上就会出现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动画,以及关于紫砂壶历史和文化的介绍 。
交互体验的设计
交互体验设计是增强观众对非遗文化理解和感受的重要手段。通过模拟参与非遗制作过程的交互体验方式,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技艺的魅力。在展示陶瓷制作技艺时,展示馆可以设置陶瓷拉坯体验区,观众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自上手操作拉坯机,体验将陶土塑造成型的过程 。在体验过程中,观众不仅能感受到陶瓷制作的乐趣,还能体会到工匠们的匠心和耐心。
还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游戏,让观众在游戏中学习非遗知识。比如,设计一款关于非遗脸谱的拼图游戏,观众在完成拼图的过程中,了解脸谱的不同颜色和图案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和身份 。设置非遗知识问答游戏,观众通过回答问题,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这些交互体验设计,观众不再是被动的参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非遗展示馆其他设计要点
空间布局与分区
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分区是打造高效、舒适非遗展示馆的关键。可以根据展示内容和功能需求,将展厅划分为展览区、互动区、休息区等不同区域 。展览区是展示馆的核心区域,用于展示非遗项目的实物、图片、文字等资料,在展示传统剪纸作品时,可根据剪纸的题材、风格和年代进行分类展示,让观众系统了解剪纸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互动区则为观众提供参与体验非遗项目的机会,如设置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区,让观众亲手尝试制作刺绣、陶艺、扎染等手工艺品 。休息区则为观众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配备舒适的座椅、饮水机等设施,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休息。
在划分功能区域时,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利用率和人流物流的顺畅性。各个区域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避免出现突兀的感觉。例如,可以通过设置通道、屏风或采用不同的地面材质、灯光效果等方式,来区分不同的功能区域 。在空间布局上,要避免出现死角或狭窄的通道,确保观众能够自由地穿梭于各个展区之间。还可以利用空间的高低错落、层次变化等手法,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展示空间,增加观众的参观乐趣。
视觉效果提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视觉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升非遗展示馆的视觉吸引力,可以充分利用 3D 宣传片、全息投影、数字沙盘等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3D 宣传片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通过 3D 宣传片展示传统戏曲的表演场景,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演员的服饰、妆容、动作以及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感受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全息投影技术则可以将非遗作品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展示古老的编钟,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编钟的外观和细节,仿佛能够触摸到这件珍贵的文物 。数字沙盘则可以直观地展示非遗项目的分布和传承情况,让观众一目了然。通过数字沙盘展示某地区的非遗项目分布,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非遗项目在地图上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和传承脉络 。
除了运用多媒体技术,色彩、灯光、材质的搭配也是提升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色彩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如红色代表热情、喜庆,蓝色代表冷静、理智,绿色代表自然、生机等 。在非遗展示馆中,可以根据展示内容和主题,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以增强展示效果。比如,在展示传统节日的展区,可以运用红色和黄色等暖色调,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氛围;在展示传统手工艺的展区,则可以运用淡雅的色彩,突出手工艺品的精美和细腻 。灯光可以突出展品的特点和重点,营造出不同的光影效果。通过聚光灯照亮一件精美的刺绣作品,能够突出其针法和色彩的精妙之处;利用灯光的明暗对比,营造出神秘、庄重的氛围,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 。材质的选择则可以体现非遗文化的质感和特色,如木材、石材、织物等天然材质,能够给人带来温暖、亲切的感觉,与非遗文化的自然、质朴相契合 。在展示传统木雕作品时,可以选用木质的展柜和展示架,与木雕作品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现出木雕的艺术魅力 。
展厅外观设计
展厅的外观设计是展示馆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它如同一个人的外貌,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参观兴趣。因此,结合展品特点和当地文化特色,设计具有独特风格的外观至关重要。
如果展示馆主要展示的是传统建筑技艺,那么外观设计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元素和风格,如飞檐、斗拱、雕花等,展现出古朴典雅的气质 。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其独特的圆形或方形造型、精美的木雕和壁画等元素,都可以融入到展示馆的外观设计中,让观众在远处就能感受到土楼的独特魅力 。如果展示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那么可以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如民族图案、色彩、建筑风格等,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非遗展示馆,在外观设计上可以运用傣族的孔雀图案、鲜艳的色彩以及独特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展现出傣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
展厅的外观设计还可以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材料,打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比如,运用玻璃幕墙、金属材料等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元素相结合,营造出简洁大气、富有科技感的外观效果 。在入口处,可以设置具有标志性的非遗元素雕塑或装饰,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民族特色图案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雕塑和装饰不仅能够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够传达出展示馆的主题和文化内涵,让观众在进入展示馆之前,就对非遗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总结与展望
非遗展示馆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又充满意义的工作,需要我们从主题、参观路线、数字展示、空间布局、视觉效果以及展厅外观等多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通过明确主题,让非遗特色鲜明;合理规划参观路线,引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创新数字展示,让非遗 “触手可及”;注重空间布局与分区,提升展示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色彩、灯光、材质搭配,提升视觉效果;结合展品特点和当地文化特色,设计独特的展厅外观,我们能够打造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非遗展示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非遗展示馆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展示非遗项目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展示馆的展示和宣传,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激发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人才 。非遗展示馆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技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未来非遗展示馆的设计将朝着更加智能化、互动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展示馆的管理和展示中,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参观体验 。展示馆也将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各种互动体验活动,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 。非遗展示馆还将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如与教育、旅游、科技等领域的融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让我们共同期待非遗展示馆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非遗文化,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源:科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