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点:能在低盐环境中生长,但可耐受较高盐浓度(通常≤20% NaCl)。
根据德农科技公司筛选,耐盐菌(Halotolerant bacteria)和嗜盐菌(Halophiles)的分类及其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一、耐盐菌与嗜盐菌的分类及代表
1. 耐盐菌
特点:能在低盐环境中生长,但可耐受较高盐浓度(通常≤20% NaCl)。
常见种类:
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如 *Halomonas elongata*,耐盐范围广(0-25% NaCl),可用于生物修复和工业产酶。
芽孢杆菌属(*Bacillus*):部分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强耐盐性。
耐盐乳酸菌:如嗜盐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常用于高盐发酵食品。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如铜绿假单胞菌,耐盐且具环境适应性。
2. 嗜盐菌
特点:依赖高盐环境(≥15% NaCl),极端嗜盐菌甚至可在饱和盐浓度下生长。
常见种类:
极端嗜盐古菌:如 *Halobacterium salinarum*(盐杆菌属)、*Haloferax mediterranei*(产生物塑料PHA)。
嗜盐细菌:如 *Salinibacter ruber*(细菌域),与古菌竞争高盐环境。
嗜盐放线菌:如拟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常见于盐湖和盐渍土壤。
二、盐碱地改良中适用的微生物
盐碱地改良的核心是降低土壤盐分、改善理化性质,而微生物可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
1. 降低土壤盐碱度:
盐单胞菌属(*Halomonas*):耐盐性强,能降解污染物并促进盐分淋洗。
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分泌有机酸中和碱性物质,增强土壤肥力。
2. 增强土壤肥力:
嗜盐乳酸菌:分解有机物生成腐殖酸,改善土壤结构。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促进植物养分吸收,缓解盐胁迫。
极端嗜盐古菌(如盐杆菌属):通过代谢活动调节土壤盐分动态,辅助盐碱地生态修复。
4. 复合微生物菌剂: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开发的复合菌剂,包含耐盐菌和嗜盐菌,用于降低土壤盐分、提高有机质含量,成功改良滨海盐碱地并种植玉米、西红柿等作物。
三、实际应用案例与注意事项
1. 案例:
天津临港盐碱地通过喷洒复合微生物菌剂,土壤盐分从0.2%~0.4%降至0.4 g/kg,实现农作物种植。
山东采用井灌井排结合耐盐植物(如碱蓬)和微生物改良,显著降低地下水位并抑制返盐。
2. 注意事项:
菌种适配性:需根据土壤盐度选择菌种,如轻度盐渍化土壤可用耐盐菌,重度盐碱地则需极端嗜盐菌。
综合措施:微生物改良需结合水利工程(如排水淋盐)和耐盐作物种植,以实现长效治理。
四、总结
耐盐菌(如盐单胞菌、芽孢杆菌)和嗜盐菌(如盐杆菌属、嗜盐放线菌)在盐碱地改良中各有优势。实际应用中,**复合微生物菌剂**结合耐盐植物种植和水利工程是主流方向,具体菌种选择需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和改良目标调整。更多技术细节可参考相关研究及实践案例。(文章由农用生物酶研发人孟红有团队整理转载需标明出处)
来源:老田的科学大讲堂